公共服务视域下河南卫视的节目创新
——以“中国节日”系列为例

2022-12-18 15:32刘珊妮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3期
关键词:晚会卫视河南

刘珊妮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不是需不需要建立公共电视的问题,而是如何建立公共电视的问题[1]。今天,电视机构的“公共性”早已不言而喻,这也意味着尽管我国暂未成立公共电视,但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却必须被重视。广义上的媒体公共服务,即向社会民众提供各种资讯信息、为百姓提供文化娱乐等[2]。但是,随着商业化进程的推进,一些电视节目走向娱乐化。综艺娱乐节目或许是地方台提高收视率的方法之一,但是过度追求商业利益会改变电视节目的公共服务性质。电视节目的公共服务原本应是提供信息资讯和文化娱乐,但在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的情况下“文化娱乐”倾向就会明显,如果电视节目继续走商业化道路,最终“文化娱乐”中的“文化”二字也将被剔除。如今,地方电视台内容生产能力、创新能力不足,同时又承受着新媒体平台、互联网等带来的多重冲击。如何在避免过度娱乐化的前提下完成其公共服务的职责,就成为电视台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便可以作为地方电视台突破困境的一次成功范例。

2021年春节,河南卫视凭借《唐宫夜宴》这一传统文化类节目“舞出圈”,之后相继制作了“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电视晚会,组成了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并且收获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甚至让观众发出“重大节日看河南卫视”的感叹。可以说,河南广播电视台是近年来难得因节目出彩而被观众注视到的一个广播电视台。因此,本文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研究对象,从公共服务节目的角度分析它的创新之处,探索文化、娱乐和公共服务兼容在一个节目中的方式,以期为电视台的节目创新提供参考。

1 网剧+节目

每逢佳节,观看电视台播放的晚会已经成为广大观众的习惯。各地方电视台也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举办晚会、制作节目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又在无形之中变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传统电视台晚会难以越过唱歌、舞蹈、小品、相声、杂技、戏曲这六大类节目形式,也难以离开“舞台”这一物理局限,导致各电视台在晚会内容和形式上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各电视台举办电视节目晚会还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约束,“目前只有央视还保留着大型晚会的制作力量,而省级卫视(除极个别卫视外)阵营几乎不再供养晚会导演”[3]。即便电视台想要举办独特的电视晚会,也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方面,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观众对晚会节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晚会节目形式的需求越来越多样。这从观众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态度可见一斑,观众对开幕式上极富中国特色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感到十分自豪,并希望今后的晚会也要如此用心编排。另一方面,一些视频平台、门户网站也加入了晚会节目举办的队伍,这些互联网晚会的冲击,也警示着传统电视台的晚会必须作出一定的转变。

相较于传统的晚会节目,河南卫视在节目形式上进行了创新。河南卫视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巧妙地加入叙事情节,让“网剧”和传统节目相结合,将本来是在台上表演的节目变成了一个有前提、有起承转合的节日故事,而这一改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重阳奇妙游”中,唐小玖为了给太爷爷准备寿礼斑鸠杖,跟随瑞鸟穿越古今,走遍中国大地,最后忽然从桌上醒来,原以为过往皆是黄粱一梦时,才发现梦中的斑鸠杖已在手边。在唐小玖跟着瑞鸟旅行的时候,一个个节目随着唐小玖的见闻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端午奇妙游”,借4位唐小妹在端午这天的生活讲述了端午节的习俗和典故,并串联起整个端午的故事和节目。“七夕奇妙游”则以2035年七夕节那天的太空空间站为开端,宇航员唐小天携织女之手穿过时间之门,来到了唐朝神都洛阳度过七夕。在“中秋奇妙游”中,唐小月为了和父亲在中秋节相聚,通过重重考验、集齐信物,最终实现了父女团圆。每一个“中国节日”晚会都有一个贯穿节目的主题故事,故事的主角取代了晚会主持人的角色,观众也从节目的观看者转变成了节日的体验者。另外,“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把网剧和传统节目相结合,改变了传统晚会的固有形式,把整个晚会串联成一出完整的剧目,使节目转换之间更具有戏剧性,满足了观众好奇心,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由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摆脱了厅中舞台的限制,节目内容有了更大的创新空间,所以即使是最常见的歌舞节目也能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比如:以河南焦作云台山潭瀑峡为背景拍摄的《逍遥》,舞者在水流湍急的礁石上舞蹈给人一种人与自然融合的和谐感;《洛神水赋》(原名《祈》)则直接以水下为表演空间,舞者的衣袖在水中翩然起舞,再加上一抹倾斜而下的光辉,恍如洛神再世;“七夕奇妙游”的开篇,舞者直接在龙门石窟前腾空而起,在空中舞蹈,仿佛是从敦煌壁画中飞出的神女。摆脱了现实空间的限制后,节目可以“上天入地”,哪里都可以成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舞台,节目的创新也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河南卫视晚会作为电视媒体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将晚会节目和网剧故事巧妙结合,突破以往单一舞台、单一报幕形式的限制,把节目变成想象力的发挥地,一解晚会节目同质化的难题,既满足了观众在盛大节日观看节目的需求,也以更具创新性的模式传播了传统优秀文化。

2 网剧+文化

戏曲表演式微是不争的事实,但戏曲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难以撼动,无论是大型晚会还是其他电视节目,总会为戏曲节目保留一席之地。然而,在晚会中加入戏曲节目又总是不容易的,年轻观众对戏曲的兴趣不大,要让他们静下心来听一出戏的难度较大。传统的电视节目要么是由主持人对节目进行简单介绍后就直接进入戏曲主题,要么是将节目和戏曲强行联系起来,生硬升华节目内涵,不仅节目观感不佳,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拉开了观众和戏曲的距离,也就谈不上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了。

上文谈到,河南卫视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节目衔接起来,而在具体的节目内容中,河南卫视也使用了“网剧+”的方式来讲述传统文化故事。

不同于寻常舞台上一出戏、一班人从头唱到尾的形式,“重阳奇妙游”中的节目《定军山》,是根据京剧世家“谭门”的真实事迹改编的。该节目从谭鑫培拍摄《定军山》的影戏说起,谭鑫培稳步移至幕前唱起京剧,站在摄影师旁的谭小培虽然只能看着这一幕,却也是热泪盈眶。入夜,谭小培独自在摄影机前练起《定军山》,谭鑫培看到这一幕便与谭小培说起自己拍影戏的原因:一来是要拍出中国人的影戏;二来是为了让京剧更好地流传下去。接着镜头一转,已是2003年,“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正在向第七代传人谭正岩讲授京剧。这个节目在谭正岩唱完《定军山》后结束,在定格到最后一个动作时,谭正岩的泪已然落下,但他的动作却不敢有丝毫马虎。

在《定军山》这一节目中,京剧《定军山》始终没有完整地唱完,但在几十年的时光流转中,“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却代代相传。节目去掉了部分戏剧台词,把精彩部分截取出来反复强调,更能加深观众对《定军山》的印象。同时,节目更加强调要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放在价值观的传递上,“时代虽然在变,但那些传承人始终知道脚下的路该怎么走”。对观众来说也是如此,可能观众并不了解《定军山》具体唱了些什么,但通过观看这一节目能够明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也引起了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此,河南卫视既满足了年轻观众对戏曲的好奇心,使年轻观众仍然保有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又让观众体味到戏曲中跨越时代的韵味,满足了老年观众对京剧节目的需求,真正做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也在积极向观众传播河南当地的文化特色,所以这既是河南卫视节目“出圈”的机会,也是宣传河南、打造河南品牌的一次绝佳时机。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但凡能够实景拍摄,制作组都会优先以河南的山水为背景。例如:在毛不易演唱《给你给我》时,镜头切换到了无人机视角下的信阳南湾湖,南湾湖的绝美风景尽收观众眼底;在《医圣传人》节目中,歌唱内容和南阳市的医圣祠遥相呼应,让观众了解到了世界医学史上的伟人、中华“医圣”张仲景的事迹;在河南省隋唐遗址植物园中,节目先用戚继光将军和正一先生的一盘棋点出中国“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再以“和”为题,用老君山上云雾缭绕的迷人景色,突出表现中国人追求内心平和之境。河南本身就拥有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对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不仅宣传了河南当地的名胜古迹,还展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中华美学的精魂[3]。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网剧+文化”的方式,规避了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经常出现的教条、僵硬等问题,既没有过于煽情、媚俗的情况,节目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又为观众提供了公共服务信息,让观众看到了河南卫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3 技术+精品意识

在电视节目中使用虚拟影像技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例如,在2019年江苏卫视跨年晚会上,歌手薛之谦与虚拟歌手洛天依联合演唱《达拉崩吧》,其中洛天依作为一个虚拟人物,其舞台形象的呈现自然完全交由技术处理。可惜,人机联合的演唱方式不算新颖,节目结束后也并未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很多电视台都不缺技术,但技术只是打造好作品的助力,只有创作者具备较强的精品意识,从内容出发寻找与内容相匹配的技术,以技术服务于内容,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技术的作用,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在制作2021年春节晚会时,河南卫视的资金并不充裕,但晚会制作组对节目制作非常用心。从《唐宫夜宴》中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到,用技术服务节目内容是一条无比正确的道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更是自觉运用精品意识,把技术用得恰如其分,从服装、道具到特效、虚拟背景,其目的均是让节目呈现出更好的演出效果。河南卫视并没有刻意选择高难度的、复杂的电脑技术,仅凭已有的、最常见的技术——绿幕,就取得了非常好的节目效果。通过绿幕处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不再受限于舞台的物理限制,而是可以通过结合不同的背景更好地表达节目的内涵。河南卫视也并不执着于如何让背景更加好看,而是更加注重背景与节目内容的适配度,要求背景符合节目内容所要达到的意境。如在《粽横一面》中,背景只是简单的水墨画,却恰好和演员的白衣、宽帽、长箫造型相符,与《粽横一面》包含的古风元素相结合,勾勒出诗情画意,在不知不觉中凸显了中国美术传统的“留白”手法,使节目富有古典美。尽管观众一眼就能看出这些背景是虚拟的,却不妨碍观众沉浸在节目内容与背景共同营造的氛围中,这也说明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更加注重节目的整体效果。

节目《破阵乐》是河南卫视用绿幕技术营造节目氛围的另一个例证。为凸显将士们冲锋陷阵的豪迈,节目一改节日时张灯结彩的亮丽,而是以黄沙戈壁为背景,“舞台上”黄沙遍布,演奏者面部阴沉,更凸显出将士们的威武。背景与节目内容的相得益彰,既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又提升了节目的临场感和沉浸感[4]。

当然,技术没有高低之分,不单单只有面部捕捉、高速摄影等“黑科技”才能呈现出良好的节目效果,最常见的技术如果能与节目内容巧妙融合也能让舞台熠熠生辉。从节目中还可以看见制作组对演员服化道的重视,每一处细节都有历史可考,节目组极力还原各个时代的中原韵味。

尽管河南卫视制作节目的资金有限,但每一笔钱都花在了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节目上。笔者认为唯有自觉运用精品意识才能够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到极致。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从各式各样的节目中“破圈”,成为2021年各大电视台中的一颗“新星”,让观众重新对电视晚会节目燃起热情。

4 结语

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网剧”讲故事为基本逻辑,既串联了节目,又创新了内容,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宣传了河南当地的特色文化。且河南卫视具有自觉的精品意识,真正将节目制作的重点放在内容上,不拘泥于演员、歌星的流量加持,以最真诚的态度为观众带来富有新意的节目。进入新媒体时代“我国公共电视发展……要结合我国国情,来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增强节目资源的生产与整合能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5],而河南卫视在找准定位、整合资源、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不过“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只是刚刚“出圈”,还远远没有达到“破圈”的程度,河南卫视要想稳固口碑,必定要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基础上,结合多元传播机制,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优秀的公共服务节目。同时,也只有在这种良性竞争之下,才能够激发各地电视台积极找寻公共服务节目出路的意识。

猜你喜欢
晚会卫视河南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从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看省级卫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
我们的节目从哪里“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