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性媒介理论视角下传统广播电台进化现象的归因及省思

2022-12-19 07:59袁天吴晓东
声屏世界 2022年16期
关键词:广播电台音频媒介

□袁天 吴晓东

补偿性媒介理论,由美国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提出,理论的核心要义是每一种媒介都是对前一种媒介的革新,这种进步与革新都补偿了其原先的不足,而每一种媒介本身都有不足,都要靠更新的媒介来补偿其不足。该理论存在着两个维度的张力,一是媒介自身的补救,二是媒介之间的补偿。这两种补偿进化机制在传统广播电台这一媒介之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传统广播电台的自我补救行为也完全可以统摄在该理论之中。

媒介补救的现象

媒介补救通常情况下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媒介自身功能的弥补,二是媒介间的补救。这两种媒介补救方式的侧重点与补救的形式各不相同,媒介自身功能的弥补倚重于对媒介自身非完美性功能的弥补,以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例如收音机一开始仅仅表现为听众对声音信号接收的这样一种功能,而后人们不再局限于广播电台给定的频率,于是收音机添置了对频率的调频、收藏等功能。而媒介间的补救所侧重的是媒介形式的整体改观,诸如当下的网络传播是对印刷、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全方位弥补和拯救。

媒介自身功能的弥补。莱文森从单个媒介发展过程考察了媒介自身功能的弥补现象,媒介自身功能的弥补是媒介演化过程中追求人性化趋势的表现,而媒介朝着人性化方向的演变与进化同时也是媒介对其自身功能进行补救的体现。首先,以往的传统广播电台的内部资源投入多倾向于媒介内容生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其内容生产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新闻资讯、交通出行、天气播报上。这在以往自然能够留住一定数量的传统受众,但是对时下以新奇、好玩、便捷为主要特质且规模庞大的年轻听众来说,他们已然不满足于这类信息的获取,而意图追寻更多样的新鲜玩法与功能。于是传统广播电台为了迎合这样的需求,也为了能够扩大受众基数,提升广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始依托其资金与人才等资源上的优势,开发出广播剧目、生活服务、有声阅读、电台维权、电台购物等新功能。例如,宁夏新闻广播推出多款广播剧目产品,黑龙江哈尔滨文艺广播推出阅读有声节目,北京城市广播频道致力于为市民提供生活化的服务信息,江苏镇江综合广播推出正在维权广播节目,北京外语广播推出北广购物节目。如此,传统广播电台不断满足受众对广播功能的期许,开发出一系列人性化、生活化的媒介功能,不断提升媒介功能属性,力图使媒介朝着合乎人性化需求的方向发展,以完成对自身的补救。

媒介之间传播形式的补救。在媒介之间的补救性理论方面,莱文森主要从媒介与媒介之间的传播形式去阐释。他将整个媒介进化的过程都看作是其迭代功能的激发,将互联网这样的传播形式看作是对书籍、电视、报纸等媒介形式所发生的不可逆转的补救,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是对以往媒介形式的接收与替代。诸如,传统广播电台主要是以调频频率为主要形式来进行传播,以往其声音信号接收器主要为收音机,这种形式在当下已经不能满足听众碎片化的收听需求,于是部分传统广播电台自办了移动音频平台。这种移动音频平台在传播形式上不再仅限于满足音频传播,而是形成了结合图片、视频、文字的综合传播形式,并且在功能上逐渐衍生出泛社交媒体的特征,开发出了音频直播、互动转发、打卡评论等新鲜玩法,满足了受众碎片化、精品化、短频化、多样化、场景化等个性需求。上海东方广播集团作为传统的广播电台,后期为了稳定和拓展受众,倾力打造了移动音频平台——阿基米德FM,上线后的阿基米德FM已经走向了网络传播的蓝海,在传播形式上利用“图片+主题文字+音像视频”的形式实现多维度呈现,音频节目实时直播,听众随时可参与互动评论与推荐转发。这种完全区别于传统广播电台传播形式的移动音频平台,已然实现了媒介之间的补救目标。

补偿的动因分析

媒介自我补救措施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因素驱动:一是媒介自身的不完美特征,二是受众使用与满足的需要,三是媒介间互补机制的影响。正是在这内因与外因的驱使之下,才使得媒介无论是在内力还是在外力的驱动下最终走上演变进化之路。

媒介自身的不完美特征。媒介的非完美性是莱文森提出补偿性媒介理论的基石。他认为任何媒介和知识都是有缺陷的,一种媒介从诞生之日起就天然带有瑕疵,不完美是它们固有的特性。正因为媒介存在这种先天的非完美性的特征,人们在使用这类非完美性的媒介而无法满足其需求之时,就会想办法来不断补救这类媒介的功能。例如,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传统广播电台天然存在着节目无法置存与回播,听众互动与反馈周期长,只能依靠音频传播等一些短板,然而此后传统广播电台针对这样的问题不断采取媒介传播形式与媒介内部功能的补救,于是便诞生了移动音频平台,诸如听听FM、阿基米德FM等平台。首先,这类平台的创建在媒介的传播形式上,相较于传统的广播电台式的传播,更能适应当下受众立体、多维的阅听习性,打造出声画结合的传播局面。其次,从媒介内部功能的补救上来说,移动音频平台已经开发出节目回播、即时互动反馈等功能,并且不断迭代,推动媒介趋向于完美,以完成媒介的自我补救,满足受众需要。

受众使用与满足的需要。使用与满足理论能够用来解释媒介补偿机制发生的动因。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受众会主动选择媒介以及内容进行接触,并根据自己的需求是否被满足来选择是否继续使用该媒介,如果需求得到了满足则继续使用该媒介,如果需求未得到满足则会寻找替代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媒介不断进行自我补偿的过程就是受众使用与选择的结果,只有那些能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的媒介才能被保留下来。因此正是受众在其不断接触不同传播形式与功能的媒介当中,体会到不同的传播形式所产生的传播效果的差异,同一媒介功能的多样化所带来的便利,进而改变了对原先部分媒介的使用,转到能够满足具备多种传播形式与功能的媒介之上,以满足自身内在需求。这就促使功能不完备的媒介在对接用户需求上下大力气,不断补偿新的传播形式与功能,使其成为具备多种传播形式与功能属性的媒介。例如,荔枝FM前期侧重于打造传统电台与广播节目,后期经过平台听众市场的调查,发现听众使用音频平台泛社交的趋势,于是打造出侧重交友功能的平台属性。后期针对听众的收听喜好与习惯,结合音频行业发展的历史渊源,又推出荔枝播客平台,专注于高品质音频输出,满足受众各种需求。

媒介环境下的互补机制。在补偿性媒介理论中,莱文森认为媒介在补偿机制触发之后,新传播形式以及内部功能补救的新式媒介并非是完全颠覆以往的媒介形式与媒介功能,旧的媒介形式与功能仍然对新的媒介形式和功能具有补偿作用,新媒介的新玩法、新属性能够弥补旧有媒介所不具备的功能,原有的媒介形式与功能依旧是新的媒介形式与功能进行建构的参照。原有的媒介虽然其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占,但是并不能否认在新的媒介形式和功能当中,受众仍旧可以发现旧媒介形式与功能的影子。例如,在传统广播电台向移动音频平台的过渡中,人们发现传统的音频制作与播放形式被移植到移动音频平台上,阿基米德FM这类音频平台就完全倚重于音频传播,其音频传播的形式前后相继并且演化为其最重要的形式。移动音频平台具备的音频直播、实时互动、语言聊天、评论转发功能以及“音频+图文”的传播形式,极大弥补了传统广播电台受众参与度低的缺陷。在媒介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正是这种新旧媒介的互补机制不断触发媒介补偿的发生。

媒介补偿作用下的省思

媒介不断在传播形式上的补偿以及在媒介内部功能上进行的补救,这两方面的作用虽然能够使媒介趋近于完美并极大满足受众的需求,但是这样永无休止地填补媒介形式与功能上的漏洞的行为,势必会给媒介自身以及受众带来新的问题。

媒介补偿会产生“噪音”。在补偿性媒介理论中,经过媒介的补偿机制作用的发挥之后,出现了新的媒介形式与功能,这些新媒介的形式与功能虽然能够弥补旧有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某一方面的缺憾,但新媒介的形式和功能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产生类似于传播过程中“噪音”的影响和干扰。在这里,“噪音”会带来新的挑战,在解决传播问题的同时也附带新的问题。例如,传统广播电台在媒介补偿机制发挥作用后,自办的移动音频平台虽然已经脱离于传统电台频率单一线性的传播维度,进入到移动音频传播的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移动音频传播虽然在受众基数的陡增、技术稳定性、音频产品制作等方面有所突进,但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噪音”,诸如出现同质化、泛社交、泛娱乐化等现象。因此,就需要媒介在补偿性机制的作用下,不断推陈出新,来确保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得以有效规避。

受众产生媒介依存症。在受众不断接受补偿性媒介的使用、刺激与满足下,其势必会养成追随媒介的习惯,如将自身需求的满足寄托于媒介一次又一次补偿的结果之中,在这种积极互动、配合、使用过程中已然对媒介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其动因便是来自受众不断增长的对于图像和声音信息呈现形式以及媒介功能的多样立体化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人类自身需求在泛社交化、泛娱乐化的媒介景观状态下所催生出来的。例如,传统广播电台在媒介形式与功能双重革新的补偿征途中,纷纷加入移动音频平台,诸如荔枝FM,在其上线后不断推出新的功能,从原先做音频输出、打造优质的内容产品满足受众的阅听需求,到后期做交友、做直播,进一步满足听众需求。正是在这种无限满足受众需求的过程中,受众不得不花费众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这类媒介当中,满足于媒介中虚拟的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难以被社会有效整合。对此,社会与媒介有必要重新审视补偿性媒介的演化机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整治媒介依存。

导致出现软技术决定论调。人们不难发现,在媒介不断补偿的过程中,媒介一次又一次地将自身的形式与功能不断丰富来满足受众更新的需求,即使是在媒介补偿完成之后所产生的“噪音”也会激发媒介新一轮的传播形式与功能的进化。人们对于新媒介的形式与功能的狂热追逐并任由其支配,作为媒介进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人被媒介补偿所掩盖,技术的软决定论仍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人也仅仅是提供给媒介补偿机制发生的一种动因,类似于助推器的作用。莱文森的媒介补偿理论过于放大媒介自我补偿与进化的作用,有意突出媒介软技术决定性特征,忽视了人在这个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众所周知,媒介演化虽有其自身规律,但这种规律的作用机制必须是人作为能动主体所赋予的,媒介的每一次补偿与进化都是人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不能将媒介技术与人、媒介技术与社会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割裂开来,而是要将彼此统合起来对待,这样才能发现三者的理论内联与外延。

媒介文化的转向与偏倚。众所周知,传播形式与功能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媒介文化,技术对媒介文化具有宰制性影响,并且不同的媒介技术都标榜所谓的理性,但实际上这种技术理性往往会让媒介文化存有异化的倾向属性,容易造成该媒介所生产的文化内容发生转向和偏倚。在传统广播电台时期,其生产的媒介文化主要方向在于弘扬和传播主旋律,传播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认知的文化产品,而到了音频媒介发展的新时期,不断从媒介形式与功能上进行补偿的音频媒介阶段。为了最大限度地引流与吸引用户,此时的新旧音频媒介都在逐渐进化出许多新的功能与玩法,此时的媒介成为以社交为链接纽带,以情感为价值归依,以异质和娱乐为注意力导向的媒介,随之而来所带来的便是媒介文化的挪移,出现了各种亚文化部落。这些亚文化有自身的文化内容与法则,对异质属性的用户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些异类的文化样态的存在对于主流文化有驱赶和腾挪的引力,因此容易出现音频媒介的文化偏向。此外,媒介本身虽然对文化的转向有作用力,但这一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媒介,用户同样要反思媒介文化的偏转,媒介对受众心理和需求的一味迎合,同样也会造成媒介文化的演变。

结语

传统广播电台在这场媒介形式与功能的补偿与进化过程中,无论是从媒介自身还是从媒介外部,对音频媒介来说都是一次拯救,这对于音频媒介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媒介进化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既不失理性的冷静又带有思想的媒介进化才能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广播电台音频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探究微信平台在广播电台的应用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书,最优雅的媒介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城市广播电台新闻宣传探讨
新形势下广播电台新闻的采编技巧
Pro Tools音频剪辑及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