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导向的 小学美术主题作品教学逻辑与路径

2022-12-20 06:56陈勇
中国教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课程思政

陈勇

【摘 要】“课程思政”实现了美术学科知识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仅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还丰富了美术学习的途径和内涵,凸显了以美育人的价值本位。课程思政导向的美术主题作品教学需要关注三个融合:学科专业知识和思政意识要融合,学科的显性内容和课程的隐形价值要融合,思政形式和学生认知基础要融合。教学通过“目正—行正—心正”三个途径实现学科全过程育人,达到学科育人的共同效应。

【关键词】课程思政 美术教学 主题作品 路径

一、课程思政导向的小学美术主题作品教学的迫切性

1. 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从不同维度明确了立德树人的内容、途径、载体。课程思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2. 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

当下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对某一专业技术实践情有独钟,对学科育人和课程思政的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1)对立德树人目标、内涵理解不全。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导致很多学科教师仅关注学科知识,而忽视整体育人目标的设置和达成,美术学科的教学缺少课程思政意识,忽视引导学生探寻和理解文化价值,这和当下的教育根本任务不吻合。(2)对美育功能认知不足。美术教学停留在一些技能、体验的操作上,殊不知这仅仅是美育的冰山一角,无法使学生真正获得美的体验和感悟,更无法真正实现美术课程育人的目标要求。

3. 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

深度学习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认识、明白最终转换成理解、运用。“深度学习的内容是有挑战性的人类已有认识成果;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深度学习的目的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1]课程思政导向的主题作品教学不仅让学生对美术知识有全面的了解,也使作品的深远意义凸显,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必然。

二、课程思政导向的小学美术主题作品教学的逻辑及要素

从本质上说,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拓展了学科德育,实现了全员、全程、全课程德育,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和内涵,实现了教学方法上的转变和创新。

根据“德”的本意,课程思政导向的小学美术主题作品教学要遵循“目正—行正—心正”的逻辑,将学科专业知识和思政意识有机融合,将学科的显性内容和课程的隐形价值有机融合,在教学上使思政形式和学生认知基础有机融合,重点从“选择主题作品内容,优化主题教学途径,把握主题作品价值导向”三个维度组织教学,实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境界,“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注重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运用三维课程的统一”[2],从而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三、课程思政导向的小学美术主题作品教学的途径

1. 目正:内容从直,突出“美术思政”的元素

(1)激活作品中的思政元素

一切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将学生引向事物本源的方式[3]。贴切的内容是思政教育的前提。中小学美术课程思政是以一种正确价值导向展开的教学,它不是单纯的说教,也不是将思想道德教育强加在美术学科知识之上,而是对学科内容的一种“正看”,教师需要在关注中小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激活学科内容的思政元素。

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中梳理内容组织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从《步辇图》《开国大典》等经典美术作品中找到主题—从画面感知中国历代都是以礼进行教育和交流的。如在《步辇图》的赏析教学中,学生从人物的大小等细节直接感知唐太宗的位置和在画面中的关心,画家表现什么?如何表现?为什么这样表现?唐人的对外礼是如何展开的?借助作品及作品背后的议题进行讨论、学习,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作品的美术本体语言和形式,还能透过作品发现更多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蕴含“主题”的作品不仅是优秀的美术作品,更是美术学科思政的重地。

(2)建立教学的思政结构

一个贴切而整体的内容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前提和关键。教学活动必须侧重作品的意义,并且理解艺术作品的含义和视觉文化,发现和理解事情之间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其核心是构建主题来进行教学[4]。如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可以是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建构一个以“疫情教育”为主题的整体结构。教师梳理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及要关注的内容,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凸显教育的方向和价值,建立作品的序列结构:病毒—可能由动物引发(蝙蝠)—其他动物—野生动物—神兽—山海经动物,将“疫情教学—保护动物—珍爱生命”这个思想贯穿于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系列课程:“病毒系列”“人和野生动物系列”“名作中的动物”“宅家学美术”,将学生的生活和美术学习建立关联,形成以解决疫情困惑为主的作品群体,满足学生美术学习需求。这样的作品群体不是单一地增加内容,而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联系的思维、发展的格局,使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实际生活关联,从而建立美术思政的教学结构,发挥美育的功能。

2. 行正:行迹从正,明晰“美术思政”的轨迹

课程思政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大概念—单元设计—问题群”的教学轨迹提炼主题作品中的“德”。

如在教学《清明上河图》时,常态的教学都指向民俗画的解读,沿着汴河两岸的繁华进行识读,体会宋朝的繁荣,这样的教学轨迹不能体现作品中美术课程的思政核心。要实现课程思政理念,教师需要首先从作品中提炼出大概念—内容影响着绘画形式。把作品表现的详尽内容、绘画的形式和形式的价值三者充分进行整合。其次,建立单元。在该作品的教学中我们确定了三个单元:一是东京的繁华体现在哪儿;二是什么是长卷,中国画长卷的特点是什么;三是长卷的阅读方式和谏言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三个单元梳理作品真正的用意。最后,以问题群的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发现、感悟作品的真正含义。如在第二个单元“什么是长卷,中国画长卷的特点是什么”中设计连续的问题:你见过美术作品的哪些呈现方式?它们是怎样的?不同的形式给你什么感觉?长卷该怎么打开?看作品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操作?为什么要用展开一部分、收起一部分的形式来呈现?《清明上河图》用这样的形式呈现是想告诉读者什么信息……

这样的教学轨迹不仅让学生读到更为全面的信息,还让教学更加清晰深刻,更凸显了教学过程的合理。

3. 心正:意义从直,彰显“美术思政”的内涵

(1)看到作品正确、科学的元素

所谓“正”,就是要能反映一种时代的价值和主流。正确的价值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本源,更是学生核心素养习得的关键。美术课如何引导学生看到正确、科学的图像信息至关重要。如在教学徐悲鸿的《奔马》时,很多学生和教师都关注到一个现象:表现马的画面都是“正视”读者,呈现出奔跑的状态。在教学这类主题作品时,我们要关注“奔马”的一个正确信息—作品中的马是时代的象征。我们要让学生看到奔马的角度、作品创作的年代和奔马的时代意象。只有通过画面分析,读出这些正确、科学的美术学科知识,才能让图像具有教育的價值和意义。

(2)挖掘作品内在、文化的意象

美术学习只有透过图像表面的信息才能发现内在的文化和意义,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思政”的内容和价值。如在欣赏《千里江山图》时,学生发现作品表面明显的知识点—“皴法”。学生通过毛笔尝试体验皴法的表现力,也通过皴法看到不同的用笔、用墨的技法。但仅此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看到这些不同的皴法背后是在表现高低不同的山,表现不同地域的山的特质,从而显示国家地域辽阔的富强特质,这才是作品背后折射的文化力量和课程思政的内涵,从中产生核心大概念:山—群山—江山—千里江山,这样的主题是从作品的一个局部皴法获得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进行皴法的教学和练习,还要挖掘作品内在的文化意象和志趣内涵,实现美术学科教学的“德”。

四、课程思政导向的小学美术主题作品教学的注意点

1. 主题作品的童趣指向

课程思政是贯穿一个人发展的全部历程所形成的理念,中小学的教育思政贯穿在各个学科之中,选择的内容要关注儿童这个主体的特征,不“高”不“低”,符合儿童志趣。只有合适的内容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 主题作品的整体指向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员、全程、全学科的教育思维和理念。在开展学科思政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整体的“教育包”,包括教育的内容系列、“德”的梯度、教育对象的连续性等问题,而不是随意地、散乱地进行课程思政,使学科失去了本色,也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6.

[2]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1.

[3] 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童可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3):4.

[4] 汤姆·安德森.为生活而艺术[M].马菁汝,刘楠,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4):179.

本文系2022年度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任务群驱动下的‘革命传统美术主题课程建构研究”(课题编号:2022STWY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鹤和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美术教学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简笔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