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互动与体验—沉浸式戏剧表演形式的研究

2022-12-21 17:52
名家名作 2022年19期
关键词:戏剧形式传统

张 航

我国正逐渐迈入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聚焦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衣食住行,而是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在浓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有更多的人愿意走进剧院欣赏舞台剧艺术。最近几年,我国舞台剧创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沉浸式体验这一概念的出现,也为舞台剧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兼具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沉浸式”戏剧使观众在观赏的同时,感受到了更加多元化的情感共鸣和艺术体验,这一戏剧形式也受到了都市年轻群体的认同。但从表演的角度来看,“沉浸式”戏剧具备较大的创作难度,无论是互动体验,还是舞台场景布置、情感烘托等环节都需要十分深厚的专业能力作为前提。以此为背景,本文围绕沉浸式戏剧表演形式展开探讨分析,希望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参考。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而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如今传统的“观众与演员”间的需求关系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传统戏剧表演中的几大核心要素包括演员表现能力、舞台呈现内容等,这些已经很难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兼顾互动与体验的沉浸式戏剧表演形式,正成为观众追捧的全新戏剧形式。沉浸式戏剧能够快速把控观众内心的心理变化,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戏剧之中,不会由于戏剧持续时间漫长而出现厌烦的情绪,这不仅满足了观众的戏剧体验感,同时也迎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一、沉浸式戏剧表演

(一)主要特征

叙事模式是沉浸式戏剧的关键组成元素,其多线叙述的故事形式,替代了原有的单一化传统戏剧形式。在戏剧表演中的每一角色任务,都能够展现出不同剧情故事的不同环节,同时具备基本的行动路线。传统戏剧的表演大多在固定的舞台上进行,其主要通过台词进行情节上的表达,同时在场次转换过程中也有着上下场的分别。但沉浸式戏剧表演并非如此,对于演员而言,其在演出过程中并不存在明确的上下场区别,在故事情节中每一个角色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且主角与配角,配角与配角之间呈现互相交错的联系。演员的表演过程也不再是传统的情景表达,而是角色、叙事之间的互相转换。演员所呈现出的角色也很少局限在原有的情节、故事中,其更多的是以情感态度为核心,最终成为能够独立表达的个体。

(二)文化渊源

沉浸式戏剧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最近几年在国际戏剧中广泛应用。环境戏剧是沉浸式戏剧的主要来源,其最早实践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由于受到多种观念的影响,沉浸式戏剧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观影模式、情节构成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表演环境是环境戏剧最核心的构成元素,以该视角为出发点可以发现,在设计剧场艺术的过程中,需要将表演者环境准备、剧场空间塑造等当作核心控制点,确保观众可以全身心投入艺术活动中。随着我国传统戏曲形式的发展变化,以及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沉浸式戏曲也随着社会发展融入了我国现代戏曲表演中。在沉浸式戏曲发展初期,获得出色效果的代表作包括《一朝一世界大唐繁影》《华亭宋唱》等。通过沉浸式戏剧形式的实践,不仅在现代话剧发展中合理融入了“环境戏剧”艺术的核心元素,同时也立足于这一前提,使以往的话剧艺术在表达方式、理念等方面作出了扩展和创新。

(三)基本结构

在沉浸式戏剧表演中,其更多地将观众的角色体验、参与当作核心,同时适当增加了一些艺术服务方面的内容和形式,确保观众的心理需求与艺术内涵本身形成和谐统一。相较于传统的“环境戏剧”来说,沉浸式戏剧的设计和演绎,主要将表演过程中不同观众的情感体会、空间感受等作为核心参考因素。这也意味着在沉浸式戏剧的表演中,演员需要尽可能对故事情节做出优化,进一步拓展观众的欣赏视野,最大限度地消除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天然界限。例如,“蒙太奇”艺术表达被广泛应用在剧本写作中,其不仅使故事的整体结构逻辑更具简洁性,同时也由此诞生了以独特场景、空间为核心的主题故事,并围绕角色的情感、个性等因素做出了具象化的表达。这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传递出了剧本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四)非线性叙事结构

沉浸式戏剧与电子游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主要源于以角色扮演为核心的电子游戏模式与沉浸式戏剧十分相似。存在于电子游戏内的角色扮演形式主要包括线性、沙盒角色扮演两种,这其中线性角色扮演是一种十分传统的游戏模式,例如《仙剑奇侠传》,因为该游戏大受欢迎,因此其也被拍成了电视剧。在游戏进行过程中,玩家可以自主选择身份,并选取后续发展路线,最终在击败Boss后完成通关。而另外一种沙盒角色扮演,其本身是一种自由度相对较高的游戏形式,其不受传统游戏模式的局限,更加倾向于自由探索、发展,例如《上古卷轴》。

(五)主动互动

沉浸式戏剧打破了传统剧场戏剧表演中演员和观众分别处于舞台上下的观演形式。通过撤离观众席,使观众进入舞台、融入舞台,缩短观众与演员间的距离。从客观角度来说,成熟的沉浸式戏剧能够使观众成为演出的一部分。这并不单纯指引导观众进入表演区域内,与演员近距离接触,其更为关键的要点在于,积极把控演员、观众之间的沟通和关联,使观众融入沉浸式戏剧表演过程中,甚至发挥出推进剧情的关键作用。利用沉浸式戏剧,还可以将原本单调的观演空间转化为多元化空间,使观众寄身于各个表演空间内。这样的形式与传统戏剧完全相反,传统戏剧更加重视塑造演员角色,促进情节故事的跌宕发展。但沉浸式戏剧却更多地将剧情核心放置在观众身上,使观众融入剧场内,这是沉浸式戏剧的创作关键,并且证明了沉浸式戏剧“观演一体”的基本特征。通过这一举措,能够大幅度提升观众的观影积极性,观众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进行信息获取。

二、沉浸式戏剧表演中互动、体验的作用

(一)把控观众心理张力

1.通过兼具互动、体验特征的沉浸式戏剧表演,能够调动观众注意力。设计人员想要保障戏剧效果的持续性,势必要以调动观众注意力为前提。对于戏剧表演而言,调动观众注意力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而沉浸式戏剧,能够最大化发挥其主动性优势,使观众在观影中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凭借场景的变化以及演员表演,确保全身心地投入剧情,跟随预先设计好的剧情节奏,使观众心理跟随剧情进度产生由“紧张-舒缓”的情绪变化。

2.依靠多角度的互动、体验带入观众情感。在沉浸式戏剧表演中实现多维度的互动、体验,除了能够打破演员与观众间的天然壁垒外,还能够使原本陌生的观众与观众之间产生互动。凭借戏剧表演的空间、道具等结构设计,除了能够在实景中使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外,还可通过交互装置的运用,使观众在虚拟空间内获得沉浸式感受,保证观众能够在戏剧悬念中产生情感,感受到戏剧中传递出的情感内涵。

3.通过多感官形式的体验、互动,能够避免观众对剧情产生懈怠心理。在沉浸式戏剧中,通过多感官形式的体验、互动为观众带来多元化的感官刺激,使观众发自内心地期盼下一段剧情的出现,以此来避免观众厌倦心理的出现。

(二)引导观众行为

1.演员的表演行为,能够带动观众出现情感行为的变化。具备互动、体验特征的沉浸式戏剧表演,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传统戏剧的局限性,使演员与观众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与沟通。观众除了可以近距离欣赏表演以外,还能够参加到表演过程中,深入感受各个人物的情感,同时也可以为演员提供观众对剧情的态度和反馈。

2.通过戏剧交互装置,能够带动观众间展开沟通与交流。交互装置并非是戏剧表演过程中的必需品,但其却可以起到强化表演效果的作用,其能够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和感受。

3.通过戏剧道具的应用,能够带动观众展现出自我本能行为。在沉浸式戏剧表演中,可以通过合理应用相关道具来对观众行为作出引导,凭借道具的作用调动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跟随剧情做出本能行为,强化观众的戏剧表演体验感。

三、兼顾互动与体验——沉浸式戏剧表演形式的研究

(一)沉浸式戏剧的互动与体验设计

1.在沉浸式戏剧的互动与体验设计中,要重视观众的心理变化特征。通过把控观众内心变化,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不同的互动形式。例如,在差异化的空间环境内,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可能会导致这两个主体间出现一定的身份变化,通过这一形式可以强化观众的观赏体验。同时依托多角度互动,可以在沉浸式的氛围中调动观众的好奇心和体验心理。因此,把控观众的内心变化,可以确保沉浸式戏剧拥有更为出色的吸引力。

2.在沉浸式戏剧中,要带动观众的多感官融合。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观众的沉浸式体验。这是因为,单纯依靠传统戏剧中的视觉刺激,已经无法满足观众日新月异的欣赏需求。因此在沉浸式戏剧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多感官融合的元素,尽可能在确保戏剧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起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通过这样的形式使观众可以真正与戏剧氛围相融合,并在多种感官刺激的影响下,深刻体验到戏剧的艺术魅力。

3.融合人体感应交互装置,使观众观影更具现实感。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交互装置相较于以往的机械装置而言,其更符合用户的应用需求,这是因为在数字交互装置中,相较于虚拟设计来说,现实设计更适用于沉浸式戏剧。借助人体感应交互装置,观众可以在沉浸式戏剧中任意穿梭,使自己融入其中,同时体验到周边情境的不断变化。在技术的发展进步下,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交互装置,也逐渐被更具有沉浸式体验感的VR设备所代替,观众对戏剧的体验感更加真实,这不仅符合引入现实的原则,同时也在无形中减少了场务工作人员的任务量。

(二)沉浸式戏剧互动体验机制构建

1.创造具备沉浸式体验特征的互动体验情境,使观众沉浸在体验情境中。在实践中,沉浸式戏剧表演空间大多由多个差异化的小空间共同组合形成。在这一互动空间内,观众能够完全沉浸其中,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将注意力转移到虚拟空间,探索真实的自己。沉浸式戏剧环境必须兼具体验性和互动性,才能成为出色的沉浸式戏剧。

2.设置可供观众触摸的戏剧道具。作为戏剧中的一项分类,沉浸式戏剧在表演中同样要遵守传统戏剧形式的规章,同时立足于这一规章展开多元化创新。在我国传统戏剧中,道具只是单纯供演员用作表演。但在沉浸式戏剧中,可以将道具供给观众、演员同步运用,利用该方式加强观众与演员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使观众在沉浸式戏剧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感受。

3.向内挖掘符合观众感知点的互动体验形式。在具体的沉浸式戏剧中,观众的主要感知点可以表现为其期望值,想要真正满足观众的期望值,则要先调动观众的积极情绪,使戏剧与观众心理需求相符合。在该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观众的基本需要,进一步设计剧情走向,确保沉浸式戏剧中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在满足观众心理需求的同时,调动观众的感官体验,使他们完全沉浸在戏剧表演中。

(三)沉浸式戏剧互动体验架构方式

1.设置差异化的互动方式。根据实践经验来看,一场沉浸式戏剧中,观众的互动体验可以从整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移情、沉浸以及高峰体验阶段。所谓移情阶段,其具体指的是观众跟随剧情走向,或是某个互动体验达成观众心理与戏剧情感之间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观众的移情。而沉浸阶段则是移情阶段的深化。在沉浸式戏剧中观众经由主动探索和穿梭,最终完全沉浸在戏剧体验中。而高峰体验阶段,一般会出现在戏剧的高潮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引导后,观众已经完全沉浸在戏剧内,完全忘记了自己“旁观者”的身份,在潜意识中将自己认定为戏剧中的一个人物,打破了固有的身份局限性,重新定义自我身份。

2.通过高峰互动体验,消散观众身份。在沉浸式戏剧中,观众在受到源自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后,自己逐步沉浸在整个沉浸式戏剧之内,最终探索到独属于自我的个性化身份。在这一情境下,观众的“身份”已经不再是戏剧表演中的观众,而是参与剧情的一分子,虽然他们无法主动改变剧情走向,但却可以完全参与到剧情发展走向中。通过合理的互动性体验设计,使原有的观众身份消散,从根本上提升观众的沉浸式戏剧互动体验。

3.从移情过渡到沉浸,创造令观众沉迷的互动情境。在戏剧的开始阶段创造一定的互动情境,可以使观众主动进入剧情之内,在展示自我后,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内容中,并由此产生移情的想法。随后通过各类互动体验设计,达到调动观众内心情感的目的,充分调动起观众情绪,使其可以有序展开自主行动,并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推动剧情向高潮发展,获得主动推动剧情发展的体验,并切实感受到由观众身份向戏剧演员转变的过程,随后立足于演员的角度对戏剧展开沉浸式体验。

四、结语

在人们越发重视生活质量的今天,沉浸式戏剧体验逐渐变成了公众娱乐的一种常见方式。想要确保观众在戏剧表演中获得沉浸式体验,则要注意完善沉浸式戏剧的各类互动体验设计,把控观众的内心变化,使观众体验到主观上的互动行为。

猜你喜欢
戏剧形式传统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有趣的戏剧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小议过去进行时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