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中美电影中英雄形象的对比与互化

2022-12-21 17:52孙怡可
名家名作 2022年19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孙怡可

一、中国电影中英雄形象的特点

中国电影中英雄形象受到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集体英雄主义价值观念

中国的英雄形象最突出的特点便是集体英雄主义价值观念。电影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不仅呈现出群体化、集体化的特征,在英雄人物的身上更体现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民族大义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因此,“中式的英雄经常与民族、国家、战争等紧密相连,变现出‘超我’的大义”[1]。如电影《长津湖》系列,每一位英雄形象的身上无不蕴含着集体主义的家国情怀。而在最后的水门桥战役中,所有的战士在完成炸掉水门桥阻止美军撤退的任务时,没有一位战士胆怯退缩,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保护人民的安危皆英勇就义,壮烈牺牲。这种无私“超我”的牺牲精神正是集体主义英雄意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多塑造具有完美内在品质的英雄形象

“儒家文化重视人伦与秩序,强调积极‘入世’的思想,在此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而电影中体现出的英雄情结就是儒家思想的外化。”[2]因此,中国电影中对于英雄形象的塑造比起高大威猛的外在形象的刻画,则更侧重于对英雄内在品质的挖掘。这种内在品质更鲜明地体现在英雄都具备善良淳朴的品性,具有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信念,更具有坚定不移地承担起民族责任的意志力量。他们的身上几乎从未存在私人的欲望,总是舍小家为大家。如电影《今天我休息》中的主人公人民警察马天民,在本应休息的日子依旧不断地服务群众,为了帮群众解决困难次次错过关乎自己终身大事的相亲。这一情节的递进更彰显了人民英雄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拥有完美品质的英雄人物。但这种塑造方式致使英雄形象在电影中总是以完美无瑕的状态呈现于观者,形成了一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在这种塑造模式的影响下逐渐“神化”,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平凡人本身所具有的人性特质。

(三)悲剧性结局

中国电影中英雄的结局大多呈现出一种悲剧性色彩。如张艺谋导演执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玉墨等十三位女子为了保护女学生免遭日军的蹂躏而代替她们去参加日本人的邀约。纯真无邪的女学生是中国的未来与希望,在民族大义面前玉墨等十三位女子成为道德救赎的化身,彰显了大无畏的英雄品质。而此次赴约的凶险结局观者亦都了然于心。“中国的英雄主义着重表现出对整个民族和人民的责任感。”[3]这种充溢着悲剧性色彩的结局更能烘托出英雄的形象特征,更升华了英雄自身所蕴含的价值信念,叩击观者的心弦,极易引起观者的共情与深思。

二、美国电影中英雄形象的特点

“不同民族的融合、不同文化的碰撞亦使美国电影中的独特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独立意识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强烈。”[4]这些原因造就的差异也影响了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电影中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因此,美国电影的英雄形象大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念

与中国英雄形象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不同,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主要秉承着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首先,电影中的英雄不会呈现集体化的英雄群像,大多都是一人单打独斗拯救世界。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人公辛德勒,他仅凭一人之力使一千多名犹太人免遭纳粹屠杀。其次,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并非像中式英雄那样为国家而战、为集体而战,而是为自己而战。如电影《虎胆龙威》中的警察英雄约翰,为了拯救自己的妻子与孩子,他无视上级长官的命令,亦抛却了作为一名警察承担的保护公民、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呈现出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二)多塑造为不完美的英雄形象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与中国电影初期的英雄形象不同,更侧重于凸显个人特质,塑造出有缺点的、不完美的英雄形象。首先,美国电影中的英雄类型多元,并不拘泥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思维里刻板固有的英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平民化的特点。如《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英雄是一名商人,在生活中的平凡人、小人物通过自身的努力却成为拯救他人的大英雄,符合美国本土文化中所宣扬的自我奋斗、崇尚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体现了美国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其次,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多拥有着人性本身的劣根性以及利己主义的观念。如电影《世界末日》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皆是平民阶级、底层小人物,之所以承担起拯救人类的任务并不是出于自身的正义感与责任感,而是因为他们提出了要求享有撤销交通违法账单以及不再交税的特权等。这一细节的刻画更烘托了美国英雄形象所具有的利己主义观念,重视个人的利益。

(三)圆满性结局

美国电影中英雄形象的结局大多呈现出圆满、温情的基调,多以英雄成功拯救了世界或他人,并与大家温馨地生活下去为结局。如电影《虎胆龙威》中主人公约翰历经险阻终于在结局时救下了妻女,与妻子的感情危机亦在这次劫难中得到解决,二人重归于好。以温情为基调的圆满结局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满足了观者的审美期待,给予观者愉悦的审美体验。

三、中美电影中英雄形象的互化及产生互化的原因

(一)互化

1.价值观念层面

在中国电影中英雄形象大都呈现着集体主义的价值理念,而在美国电影中则相反。美国的动画片《功夫熊猫》系列,是中美文化结合的一个典型例子。影片虽蕴含着中国文化符号,但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却体现了美国式英雄的思想观念的内核:即作为主角的熊猫阿宝有着美国式价值观的个人主义精神特质。美国电影的英雄大多以个性鲜明的单打独斗的形象存在,在《功夫熊猫》系列第一、二部的高潮情节中,皆是阿宝一人凭借着自身的智慧与武功战胜敌人,突破困境。而在多元文化逐渐交融的背景下,《功夫熊猫3》中阿宝的形象在价值观念的诠释上发生了转变。其在两位父亲的帮助及全体熊猫村村民的团结协作中,发现了集体的价值,依靠熊猫村集体的力量击退了翡尸军团。阿宝的胜利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此时,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所表现的精神理念也已由个人转向了集体,这种精神理念无不体现着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体现着个人融于集体的集体主义精神。《功夫熊猫3》突破了以往系列电影中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主的价值理念,转以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为主基调,充分彰显了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语境下,中美电影的英雄形象在价值观念层面的互化现象。

2.形象塑造层面

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美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在塑造方式上也呈现出互化的特点。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的塑造由起初的塑造完美人设、“高大全”的革命英雄逐渐转化,呈现出英雄人物平民化的倾向。电影中英雄人物的身份符号也由固定的军人、警察等易被英雄化的角色变为平民阶层的小人物。如《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他便是一个典型的底层平凡小人物,但就是这样的小人物却成为所有癌症病人的“救世主”,虽然他起初的贩药源自自身的利益欲望,但这也使得英雄人物更丰满立体,更加凸显了英雄人性的复杂化。再如《金陵十三钗》中拯救女学生于日军魔爪的玉墨及其他女子,她们都是旧社会中最低贱的风尘女子,却在民族危难之际体现了人性善的精神价值与英雄品质。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摆脱了以往“神化”的固有模式,人物的人性层面被扩大呈现,在英雄形象的塑造方式上,与美国文化中强调的自由平等呈现出一种融合趋势。

与此同时,美国电影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方式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逐步产生变化。中国的英雄人物往往是以群体存在的,英雄的自身价值不是通过个人的成功而是通过集体的胜利来凸显的,遵循着集体主义的原则。随着文化的不断交融,美国电影也将这一特质糅合于英雄形象的塑造上。如漫威《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英雄集体化是电影中最大的创新点。

中国英雄形象所彰显的平民化色彩以及美国英雄形象的集体化趋势等特点,充分彰显了中美电影在英雄形象塑造层面的互化现象。

3.叙事结构层面

在叙事结构层面,中美电影对于英雄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英雄的结局存在差异性。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大多是以悲剧收场,英雄自身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在悲惨的结局中得以升华凸显,极易引起观者的共情与反思。而美国电影中的英雄的结局大多呈现出温情圆满的基调,符合大众欣赏娱乐的口味,满足了大众在观赏电影时渴望得到轻松愉悦体验的愿望。但这种叙事结构模式也在各国文化的融合发展、交流碰撞中产生了互化。近年来,美国电影中出现了以悲剧结局收尾的英雄人物。如美国漫威英雄电影《金刚狼3:殊死一战》中,影片的主人公金刚狼罗根虽经过特殊改造,能够自愈创伤,但最终也是英雄迟暮,像凡人一样走向死亡。金刚狼的英雄形象是英雄电影的一次创新,不仅在超级英雄的形象塑造上向凡人回归,更是给予了超级英雄悲剧性的结局,打破了以往超级英雄战无不胜的固有叙事模式,引起了观者对超级英雄与凡人身份的现实性思考。而在漫威的另一部电影《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中,超级英雄钢铁侠为摧毁灭霸的阴谋,拯救整个宇宙的人民,在最后关头毫不犹豫地打响了响指,而巨大的原石力量也夺去了钢铁侠的生命。钢铁侠的悲剧性结局实则诠释了为集体牺牲个人的精神意志,彰显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电影中的英雄结局也逐渐呈现出圆满温情的趋势,英雄自身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不再固有地伴随着牺牲自身生命来展现,通过昂扬斗志的圆满结局同样能够彰显出英雄自身所蕴含的精神理念。如主旋律电影《战狼2》中,身陷战争的主人公冷锋并没有因保护同胞而英勇牺牲,而是手举五星红旗带领着同胞及非洲难民穿越交战区最终安全抵达部队驻扎地,在结局的情节中导演搭配了由鼓与小号协奏演绎的旋律激昂、节奏悠扬的主题音乐,烘托出昂扬自豪的氛围基调,不仅刻画了英雄冷锋铁血硬汉的形象,更凸显了主流意识形态,赞扬了祖国的伟大。

(二)产生互化的原因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当今时代呈现一种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趋势。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协作发展上,而且体现在文化的交融碰撞上。“这种趋势同样符合中美文化在英雄主义观念方面出现的融合现象,主要体现为双方的相互借鉴并与自身文化的交融。”[5]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艺术在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中亦受到了深切的影响。电影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往往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它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的集合体。而英雄形象在这种跨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下不断产生变化,这种互化现象更是印证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对各国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影响。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电影中英雄形象的互化一定程度上受到电影市场经济的影响。电影具有鲜明的艺术性,更具有商品性。电影的市场所需及电影受众的喜好取向是在电影拍摄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经济上的依附直接影响到文化上的认同”[6],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对于这一点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国庞大的电影受众群体及迅速崛起的中国电影市场于美国好莱坞电影而言是一个发展的契机。为了扩大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市场,促进美国电影的对外传播,美国好莱坞电影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体现了革新性,迎合了中国观众的价值观念与思想理念。在影片中融入大量的中国元素,或是彰显中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如《功夫熊猫》系列更是将英雄主人公塑造为中国的国宝熊猫,极易引起中国观者在观影时的共情。好莱坞电影中对英雄形象的这一系列革新足以彰显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看重与倚重。

四、结语

中美电影中英雄形象的塑造起初仅呈现本国固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在跨文化语境下逐渐转为多元视角,产生了互化的现象。在英雄人物的价值观念层面,体现为集体英雄主义价值观与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之间的互化;在英雄形象的塑造层面,体现为英雄平民化与英雄集体化之间的互化;在叙事结构层面,体现为英雄结局悲与喜之间的互化。跨文化语境下中美电影中英雄形象出现互化现象是一个必然趋势,日后这种趋势对其他类型电影的影响亦会不断加深和扩大。这种现象的生成也应成为我国电影在创作及发展方面的一次反思,中国电影应抓住跨文化交流的机遇,积极创新变革,创作出既属于民族又属于世界的中国电影。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论中国语境下集体主义的教育意蕴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