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视域下传统戏剧空间的发展与探索

2022-12-21 17:52王俊骄
名家名作 2022年19期
关键词:剧场感官戏剧

王俊骄

元宇宙概念最近成为热点话题,元宇宙的浪潮已经蔓延到艺术圈,元宇宙的核心技术是交互技术,包括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MR混合现实技术、全息影像技术、随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对于艺术空间的搭建起到重要作用。居斯塔夫·福楼拜对于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关系提出:“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合。”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智能科学技术革命推动艺术的发展,戏剧艺术也逐渐发展到空间的数字化、智能化,观演的沉浸感和体验感。沉浸式作为元宇宙最重要的特征也在戏剧演出中有了实践和应用,沉浸式戏剧注重观众与场景的交互体验,观众在观演中有了多感官的参与。在元宇宙的概念下传统戏剧演出形式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态势。

一、戏剧空间:从旁观到融入

演出空间作为戏剧艺术的有机构成部分,而戏剧空间包括演员、情景、场地、观众,这四个元素也是构成戏剧演出的重要元素。林克欢在《戏剧表现论》中提道:“戏剧空间,在美学上是无限的、开放的。在有限的封闭的物理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开放的美学空间,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表现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正是戏剧艺术的伟大创造和它的空间特征。”戏剧空间能够直接影响观众的观演状态,影响戏剧内容的表达和演员演出情绪的传递。

戏剧空间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从剧场的物理空间来看,舞台设计占剧场设计的主体部分,舞台形式包括镜框式舞台、伸出式舞台、环形式舞台、黑匣子舞台。镜框式舞台,通常只有一面面向观众,其他三面主要用于调度演员以及筹备后续工作。镜框式舞台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舞台是内嵌式的,把表演场所和观演席位分割成两个区域,演出和观众有着较大距离。伸出式舞台是指向观众厅伸出,观众席三面环绕的舞台。观众通常坐在舞台的周围,相较于镜框式舞台,观众的参与度更高,与演员的互动更多,体验感更强。环形舞台观众位于舞台的四周,舞台位于剧院中央,观演时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在环形舞台当中,表演者可以更大程度上调动观众情绪,带动演出的整体氛围,使观众的沉浸感增强。从以上三种舞台形式来看,观众与演员的互动越来越重要,舞台设计的中心也逐渐从演员的表演演变为观众的体验。黑匣子剧场伴随着以观众为中心的舞台设计理念而出现。

在黑匣子剧场中,墙壁多为黑色或灰色,一般剧场规模较小,多用于先锋戏剧、实验戏剧的演出,其特征是观演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打破了其他三种剧场舞台的“第四堵墙”,弱化演出舞台和观演席位的分界,观演关系更加紧密,旁观式看剧体验被打破,舞台形式更加简单,观众能够参与到戏剧的表演当中与演员进行近距离互动,也更易投入戏剧当中,演员与观众情感上的交流更加畅通,调动了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戏剧表演的互动性。孟京辉的先锋戏剧《恋爱的犀牛》就是黑匣子剧场使用的成功案例。

由镜框式舞台到黑匣子剧场,从舞台形式的变化上可以发现观演关系逐步发生改变,舞台设计的中心从表演变为观演,舞台和观众席位的界限逐步弱化,观众由最初的旁观者逐渐融入舞台之中。

二、沉浸式戏剧:从观演到体验

沉浸式戏剧也称浸入式戏剧,它的概念是在一个特定的演出空间,观众可以主动探索戏剧情节发展,与演员互动,参与到戏剧表演当中,观众的视角不同,戏剧的呈现也不同。沉浸式戏剧源于20世纪的偶发戏剧和环境戏剧。19世纪50年代,偶发艺术出现于日本,在美国得到发展,康托把“偶发艺术”与戏剧结合,在偶发戏剧当中观众和演员的关系发生改变,演员也是观众,演员在观众的中间打破戏剧的错觉,与观众建立真实的情感关系,使观众感受到戏剧演出的真实性,使观众完全沉浸其中。1986年,美国戏剧理论家理查·谢克纳发表于《TDR 戏剧评论》上的文章就提出了“环境戏剧”这一专业术语。环境戏剧也可以称为脱离传统剧场之外的戏剧,不同于传统戏剧的演出模式,是在新的演出模式上做出的新探索,使演出空间变成整体,以此达到了拉近观演距离的目的。环境戏剧在舞台空间上是一种新的尝试。环境戏剧消除了演出与观演之间的界限,让观众参与到戏剧演出当中。关于“环境的戏剧”的概念,20世纪初法国反戏剧理论家安托南·阿尔托在其《残酷戏剧》中就有所阐述。环境戏剧并不只是在空间上对演出形式做出突破,更是从文本、观演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追求。正如谢克纳所说:“你睁开眼睛看看就可以看到如此之多的精彩无比的环境戏剧设计。不管环境戏剧设计家们注释印第安、亚洲、大洋洲、非洲、西伯利亚,他都可以发现可能激发他创造力的范例。”在环境戏剧当中,演员作为演出空间环境里的一个部分,不再是唯一的表演者,观众也不只是观演者,而是作为体验者来参与到戏剧演出当中。

沉浸式戏剧基于两种戏剧形式顺应时代发展而出现,在沉浸式戏剧当中更注重观众的体验感和沉浸感,更加注重交互设计。沉浸式戏剧将观众带入戏剧环境空间当中,消除了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最大限度地拉近了观演关系。正如卡迪修斯在《为什么人人都想尝试沉浸剧场》中所说:“观众成了积极的参与者加入表演中去,让舞台道具说话,把行动变为视觉形象。”沉浸式戏剧就是使观众融入戏剧当中,打破了传统戏剧观演关系的固化模式。由英国团队Punchdrunk改编莎士比亚经典戏剧《麦克白》打造的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以《不眠之夜》在上海的演出为例,演出剧场设置在一座改建的废旧大楼中,演出人员分散在不同的角落,观众可以选择跟随演员自由穿梭在大楼的各个地方,可以自行探索剧情发展。更具特色的一点是,《不眠之夜》在每条剧情上都设置了一对一演出情节,使观众身份消散,实现沉浸式戏剧的观众互动体验。沉浸式戏剧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关键之处就是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沉浸式戏剧营造的空间感和时空感以及各种互动体验,使观众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完全与戏剧演出融为一体。

三、数字媒体技术与戏剧空间的新构造

数字影像技术有助于戏剧空间的构造,利于增强戏剧艺术感染力,模拟音响和全息投影技术促进了戏剧空间的创新,也为戏剧演出带来了全新的表达方式,也带来了更多实现和表达舞台创意的可能。同时电脑辅助舞美设计为艺术创作提供更直观的模拟形象,在舞台呈现方面,数字技术加强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数字信息技术是舞台呈现可利用的手段,沉浸式戏剧实现了观众与演员近距离欣赏互动,数字技术能够提供更为强烈的互动效果。特别是增强现实技术在戏剧空间中的应用,可以辅助剧场完成使用实体空间布景而无法达到的效果,从而给观众带来更为强烈的现场感受,将虚拟影像与真实剧场景物和道具相结合,观众并不是处于完全的虚拟环境中当中,而是处于实景当中的虚拟,基于真实场景沉浸的再次虚拟沉浸。增强现实技术相较于虚拟现实技术更适合应用到剧场舞台的设计当中。戏剧空间作为真实的场景,而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裸眼3D技术,可以营造空间氛围。广州美术学院的张啸在《观众身体互动参与影像叙事表达体验》中说道:“数字媒体技术将观众的身体互动引入到影像叙事表达中,通过观众身体互动行为的‘再媒体化’影像,促使观众主动探寻并体验故事。”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来提高观众的互动体验,将数字交互技术应用到戏剧演出中,通过创建3D立体的视听融合的空间,来构造互动式虚拟环境,达到与观众多感官的互动。

数字影像技术已经在沉浸式博物馆中得到应用。2018年5月,故宫博物院版的《清明上河图》是一次沉浸交互的影像艺术展,使用了数字交互技术,重新构建了宋代的生活场景,从数据库、投影、显示屏,到三维建模、虚拟现实、交互传感、全息投影等多种新兴数字技术运用到展览当中。数字化重建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繁荣,运用全息技术,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收获一众好评,这也正是数字信息技术成功应用到文化艺术领域的案例。在戏剧艺术领域,交互技术也与戏剧演出进行了融合,如孟京辉的《成都偷心》就是在演出中大量使用了数字交互装置,在未来技术的变革下人造的感官世界与观众情感的交叉与融合,在戏剧表演过程当中让观众自主选择情节,通过发挥观众的主观能动性,让观众在主动选择的基础上由主动互动逐步到多维互动。

在戏剧演出中互动式虚拟环境以及数字交互装置的应用都从不同方面增强了观众观演的体验感和沉浸感。互动式虚拟环境的使用给观众打造了最具沉浸感的戏剧空间,促进了观众和演员、观众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而数字交互装置的应用,特别是体验互动装置的应用,促进了观众与演出环境的互动、观众与演出道具的互动,通过观众与多种交互装置的互动,增强了传统戏剧空间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四、多维感官体验与沉浸式戏剧的再融合

沉浸式戏剧又称浸入式戏剧,如果沉浸式戏剧的演出中只是打破了观演界限,那并没有做到完全浸入。而要做到安全浸入,观众就不能只有单一感官参与体验,要多个感官联动感受,共同参与到沉浸式戏剧的体验当中。感官的感受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互为依托的。首先,视觉和听觉是作为观演当中最重要的两感,通常戏剧演出的舞台设置以及演员都是为视觉感受服务的,剧场中的音效和音乐以及演员的台词满足听觉系统的体验。在传统的戏剧演出中,将这两感的体验发挥到极致,但是忽略了其他感官的感受,以及其他感官与视觉、听觉的联系,在沉浸式戏剧中探究的问题就是如何调动五感,也就是如何做到多维感官的体验和戏剧的融合。味觉和嗅觉作为人体感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得被忽视,将嗅觉、味觉、视觉相结合,将会达到更深层次的沉浸体验。不同于味觉和嗅觉体验的被忽视,触觉体验已经受到重视并在戏剧演出中多次应用。例如,在《成都偷心》中使用体感交互装置,观众在观演中产生了相应的互动体验,在虚拟空间当中沉浸体验眼部手术的过程,以及在演出环境中观众触碰到互动装置的道具,玻璃墙里就会出现骷髅,这些体感交互装置极大地提升了触觉在沉浸式戏剧当中的体验感,视听体验与其他感官的结合增强了体验的真实感,通过虚拟场景的多感官互动,使观众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

从多维感官的角度来分析经典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的成功之处。《不眠之夜》创造了多个戏剧空间,并且在不同的戏剧空间中融合多感官互动,给观众以沉浸体验。当观众处在不同的场景,戏剧空间提供对应的气味,增强了观众体验感。比如,当观众进入医院的场景,就会闻到对应的消毒水味,通过嗅觉给观众心理暗示,使观众联想到所处场景,同时现场也有对应的道具,使嗅觉与视觉联动体验,给予观众最真实的戏剧空间展现。在《不眠之夜》当中也触动了味觉感官装置,通俗来说就是通过特定食物加强观众对特定场景的体验。比如,在曼德琳酒吧中,观众可以点一杯鸡尾酒,结合台上歌手的演出以及酒吧场景的构建,形成味觉、听觉和视觉的联动体验,使观众多感官融入戏剧舞台和剧情当中,联通观众与戏剧,增强观众参与感。

五、元宇宙视域下戏剧演出形式的探索

元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当中,在小说中首次向大众启蒙了元宇宙的概念,即元宇宙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数字空间,人类可以通过数字替身在虚拟空间里生存。电影《阿凡达》使元宇宙概念更加直观、更加具象地展现在大众视野。

元宇宙作为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交互的重要平台,正成为驱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数字技术创新的重要赛道。元宇宙终将是由多个实时渲染的 3D 虚拟世界构成的巨大网络,这些虚拟世界彼此协同操作。我们终将通过一种设备进入这个虚拟世界,并通过它赋能实体经济,以作为现实世界延续的一部分融入我们的生活。而建设虚拟世界的两端——技术与艺术:技术决定进入方式、运算效率与架构法则,艺术决定表现形式、用户体验与社群态度。当大量技术开发主体形成共识——元宇宙不是由某一个组织、公司或团队完成的,它应当是全人类共同建设的成果。当技术被大量开源并彼此互通时,我们知道应当有一个以艺术、 文化、娱乐创作为主题的创作平台来利用这些开源的技术,去承担起用艺术为技术赋能的责任。通过各种相关创作,用更有创造力的表现方式链接起虚拟与现实。

元宇宙视域下戏剧空间的发展优势在于观众观演时的感官体验维度增加,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增强了体验的现实感,可以通过虚拟的内容模拟真实的感受,在触觉的感知体验下可以让艺术创作更接近想表达的真实。

猜你喜欢
剧场感官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欢乐剧场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感官训练纸模
戏剧类
感官训练纸膜
论《日出》的剧场性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