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专业性教材建设实践

2022-12-21 22:14蔡喆赵延永周世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教材建设应用型高校航空航天

蔡喆 赵延永 周世婷

摘要:应用型高校是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更强调实践对学生的作用,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与传统的本科高校存在许多差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的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深,缺乏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的有机结合,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文章以航空航天类应用型高校专业性教材项目为基本实践案例,以教材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工作环节为主线,梳理应用型高校教材的特殊要求和建设路径,介绍建设教材的基本步骤和经验教训,并提出该类教材建设中遇到的典型困难和解决办法,旨在为该类教材的建设提供参考,以优化应用型高校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教材建设;应用型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航空航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218-03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大体上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职业院校。应用型大学主要指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多科性或单科性大学[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转型高校改革发展的方向,应用型高校由此飞速发展。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鼓励高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建立一批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型本科院校,应用型高校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应用型高校具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教学体系的实践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2]。

应用型高校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的,而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则体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开展教学的基本工具,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3]。但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缺乏合适的教材,往往借用原有的普通本科教材。该类教材一般出自国内重点研究型本科院校的编写团队,学术性较强,其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不适用于强调实践的应用型本科教育,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4]。有些应用型高校的教材地域性过于明显,教材视野狭窄,限制了高校学生对行业的整体性了解。因此,编写应用型高校教材具有切实需求和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航空航天类应用型高校专业性教材建设实践,以教材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工作环节为主线,梳理教材建设的基本想法以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该类教材建设进行适度总结,提出有关进一步开发和深入研究的一些设想。

一、我国高校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分布概况及特点

航空航天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制造水平的重要方面,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我国航空航天院校目前呈多层级分布,大体上可分为传统的航空航天高校、综合性大学(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应用型航空航天高校(地方高校)。传统航空航天高校中主要有工信部所属的7所高校,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航空航天为主要学科,都是在1952年的院校大调整中组建的航空航天类专门高校,学校的大部分学院和专业都与航空航天相关;此外,其他几所高校中也设有航空航天专业。国防科技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等部队院校的航空航天专业则是以作战应用为基本出发点,与一般研究型大学有所不同。教育部直属的综合型大学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都在2000年左右开始设立航空航天类学院,在原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航空航天专业,这些大学大都是研究型大学,但是其航空航天专业的工程色彩显著。航空航天专业应用型高校主要是地方大学,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这些院校面向航空航天企业培养人才,呈现出与研究型大学大不相同的教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式。

二、教材建设分层的必要性

目前,国家和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工作,把教材建設作为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航空航天类高校的不同分布决定了其专业建设和教学的不同特点,而教学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必然会影响其教材的编撰和选用。从一线教师的反馈来看,在教材选用上,综合性高校和传统高校虽有不同,但大体上都以培养研究型高级人才为目的,在较大程度上可以使用同一教材。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两类学校的生源质量都比较高,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教材的依赖性相对较弱,使用同样的教材并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学习困难,也不会影响教学质量。

与之不同的是,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才,生源质量相对较差,选用研究型大学的教材会给学生带来明显的困难,增加教学难度,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航空航天类应用型高校使用的大部分专业教材都是由研究型大学编撰的,不能充分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对教材的需求较为迫切,合适的教材会对教学和课程建设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此外,在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建设中,教材建设是一项考核指标,是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因此,搭建合理的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平台不仅必要,而且亟须实现。

三、航空航天类应用型高校教材建设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简称“北航出版社”)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出版单位,主要策划出版航空航天类专业教材和专著。针对应用型本科教材现状,北航出版社组织力量进行了专门的调研和前期准备,开展了应用型高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教材的专项出版工作,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明确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目的

本项目立足于我国航空航天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目的是全景式反映航空航天学科在当代的知识全貌,为不同类型教研机构的航空航天学科提供可剪裁组配的教科书体系,并为若干传统的基础性课程提供新的教材。为实现这个颇为宏大的目标,特请全国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的部分委员作为本项目的编委,从教材建设方向、建设方法和实现路径等多方面把关,以提高本项目的定位精度和内容水平。

(二)以最具代表性的航空航天类应用型高校为建设主体

本项目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依托,联合南昌航空大学、郑州航空航天管理学院、中北大学等应用型高校,面向国内设有航空航天专业的地方型高校。这项工作得到了同类高校的积极响应,不少高校踊跃申报,目前参加申报的高校超过9家,具有比较高的参与度和代表性。同时,组建以参与高校主管教学教材的校领导和教务处领导为主体的管理委员会,以协调更多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用于本项目的实施。

(三)研讨确定本次教材建设的主要专业方向

目前,航空航天人才培养专业目录中,有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5个专业方向,还有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飞行器适航技术、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4个推荐专业方向。本项目启动后,对参与本项目的各个高校进行调研,参考教指委对全国航空航天专业一流课程的调研结果,确定以5个专业方向为主,第一期计划不涉及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这个专业方向。针对4个推荐专业方向,不单独按照专业方向来建设,而是根据各院校的需求,适度兼顾。

(四)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合理的体系

在编委会和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本项目的建设体系。具体来说,教材以专业方向为经线,以核心课程为纬线,以各院校的特色课程为补充,搭建立体化规划体系,力图比较全面地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需求。在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方向,拟建设概论类、总体类、气动类、结构类、动力学与控制类核心课程教材9种,气动设计、系统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学工具类特色课程教材6种,由这15种教材构建整个专业方向的教材体系。在飞行器制造方向构建4种核心课程教材和4种特色课教材,在飞行器动力工程方向构建3种核心课程教材和4种特色课教材,在航空航天工程方向构建1种核心课程教材和1种特色课教材。此外,在其余4个专业推荐方向构建5种教材。从总体上看,本项目已具备比较清晰全面的应用型本科教材体系。

(五)确定教材建设的实施办法和路径

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一线教师的长期积累,还需要作者的总结和提炼,并且要根据教学的变化而不断改进。经过研讨,本项目确定了“分层、开放、持续、提高”的总思路。

分层指教材分为对标核心课程的核心教材、对标特色课程的专业性教材以及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而必须配套建设的其他教材。核心教材以一流专业课程为首批建设重点,全面服务一流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则体现其独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各院校的特色人才培养。

开放指在首次调研的基础上,研讨确定首批建设的37种教材,之后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

持续指本项目与时俱进,成熟一种,建设一种,出版一种,并每4年进行一次梳理,对已经不适应新技术新要求的教材及时进行修订,努力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本项目的持续更新,打造一个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良好平台。

提高指本项目对所出版的教材进行大力推广,创造一切机会申报省部级和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从而凝练教学改革思想,构建崭新的教材体系,推动尝试新形态教材建设,摸索传统教材向新形态教材转变的路径和方法。

无论多么宏大的教材建设计划,都是由一本本教材组成的。在每种教材的编撰和出版方面,走学校推荐、院系初审、编委会审核的前期入选路径和主编负责、主编所在单位支持、出版社跟进的后期编撰路径,即以三位一体的方式推动每种教材的编撰,确保能够按期优质出版。

四、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在本项目的实施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难以绕开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是本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

(一)教材定位问题

总体来说,本项目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但是具体到每一种教材时,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并不清楚,各院校、各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五花八门。面对这个问题,组织4家主要参与大学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梳理了各个院校对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需求,最终确定了“以主编所在院校的需求为主,兼顾参编院校和企业需求”的总原则,以此来确定每种教材的主要内容。针对各院校需求差异比较大的核心课程,采用“多本并举”的妥协性方式,允许同一个核心课程编撰一种以上的配套教材;同时采用主教材与实训教材分列的方式,同一种主教材可以配套不同的实训教材,由主教材满足核心共性需求,以实训教材来更好地体现各院校的特色。

(二)编写主体问题

从理论上说,需求相似的同一门核心课程的教材由大家共同编写、共同使用是最佳方式。但是,在实际编写过程中,联合编写会给主编增加巨大的工作量,各参编人员的进度参差不齐往往会导致整本教材的编写进度缓慢。针对这个问题,本项目采用主编全面负责的方式,即以主编所在院校为主体,其他院校自愿参与,赋予主编足够的自由裁量权。这样,主编就可以全面负责,在编撰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参编人员的组成,确保所编教材的质量和编写进度。

(三)适用性与特殊性问题

对标核心课程的教材大部分适用于各个院校,因为不同院校同一核心课程的内容和要求的差异较小。但是,体现各个院校专业特色的课程往往更能代表院校的特点,因此各院校通常希望出版更多体现本校特色的特殊性教材。这种教材的专业性较强,适用性较差。为此,本项目设置了针对特色课程的特色教材,这类教材以各学校的特色专业课为准,结合所服务的航空企业需求,以学校和企业人员合编的方式来编撰,借助企业的专业力量和人才,扩大这类教材的适用面。

(四)经典性与先进性问题

航空航天是传统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应用型人才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是经典内容。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逐步成为航空航天行业的主流生产方式,科研和生产设备也日新月异。对应用型人才来说,必须掌握最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才能满足就业和发展的需要。经过研讨,本项目适度压缩经典内容,增加必要的现代内容,以适应当前产业的需求,并紧密跟踪技术发展前沿,每4年左右修订一次,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不断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五、結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应用型高校教材建设经过多年的摸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本项目是专门针对航空航天类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一次尝试,通过这次尝试,比较充分地认识到了应用型教材建设的特点和难度,特别是这类教材如何在“理论性相对不足”的前提下不被“主流教材”淘汰,并能在我国航空航天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希望本项目的实施能够对航空航天应用型本科的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建设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徐正芳.教材建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意义[J].林区教学,2015(8):1-2.

[2] 杨福贞.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材建设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1(1):100-104.

[3] 夏韡,赵伟.应用型本科教材编写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10-111.

[4] 胡振邦.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师《声乐》教材编写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71-174.

作者简介 蔡喆,硕士,主任编辑,科技出版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图书编辑出版。 赵延永,硕士,主任编辑,出版社副社长,研究方向:编辑出版。 周世婷,硕士,编辑,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图书编辑出版。

猜你喜欢
教材建设应用型高校航空航天
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
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一飞冲天——中国航空航天史
航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