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勘行业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考
——以广西为例

2022-12-23 23:43章颖蒋雷林静河
南方自然资源 2022年10期
关键词:隐患广西

章颖,蒋雷,林静河

地勘行业在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迈入新阶段,地勘行业面临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转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等重大形势变化带来的新挑战。2021 年5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促进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地勘行业要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地质灾害防治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等明确要求。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公共安全保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地质灾害防治已成为广西地勘行业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广西地勘行业服务地质灾害防治概况

(一)广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

广西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2021 年全区共发生地质灾害452起,其中滑坡93 起、崩塌250 起、地面塌陷109 起;造成人员伤亡7人,其中死亡3人,伤4 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 056.13 万元。

广西气候温暖,降雨丰沛,地质灾害多由汛期(4—9 月)降雨等自然因素引发。另外,广西山地丘陵广布,地层岩性复杂,岩溶地貌发育,切坡建房、不合理抽排地下水、人工加载等人为因素也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目前,经广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调查认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1.35 万处、地质灾害风险区6 311个,具有地质灾害规模小、点多面广、防治难度大的特点。

(二)广西地勘行业承担地质灾害防治情况

“十三五”期间,广西地质灾害防治累计投入中央和自治区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3.2 亿元。广西组织地勘单位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与避让搬迁、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及群测群防等方面全面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广西共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852处,搬迁避让隐患点25处,41.5 万人受益;成功避险地质灾害40起,避免可能造成的因灾伤亡人员3 099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27 亿元;共划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302 个(面积54 003.99 km2),中易发区365 个(面积75 853.61 km2),低易发区285个(面积72 374.16 km2),不易发区120个(面积21 181.26 km2),基本摸清了广西地质灾害隐患底数。

2021年,广西成功预警预报、组织避让16起突发地质灾害,紧急撤离394人,避免95 人伤亡,地质灾害因灾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连续3 年大幅下降。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地质灾害精准识别要求提高

广西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复杂性和随机性。科学判识“隐患在哪里”“灾害何时发生”,对提升地勘行业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受经费和技术的限制,广西目前还存在很大一部分的隐患点未被发现或对威胁范围的判定不够精确,大量石灰岩山区的危岩没有被发现或对其危害认识不够深入,已发现的隐患点发展规律难以掌握,无法准确预测引起灾害发生的临界降雨量和临界滑移值等。

(二)观念转变不及时,服务重点领域意识不够

地勘单位长期以来以承担国家投资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勘查项目为主,在面对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存在研判不够充分、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的问题,特别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和发展新机遇的认识不够全面,在业务拓展、方向调整、服务重点领域方面意识不够,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务、新领域融合不足,难以为地质灾害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地质灾害防治不同于一般的工程治理工作,需针对斜坡岩土体形态、成分结构、含水状态、气象条件、水文环境、断层活动、地震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等进行综合研判。地质灾害风险点划定和后续的监测与治理都要建立在前期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地勘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质灾害的精准预测和定量评估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地勘行业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建议

地勘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地勘行业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是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大环境下,服务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持续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发挥技术支撑优势,精准研判地质灾害风险

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重心从“事后救”转向“事前防”。要想消除隐患,首先要聚焦“隐患在哪里”“地质灾害体结构是什么”等问题。地勘行业应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在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识别、地质灾害风险动态排查、1∶1 万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地质灾害专项调查等工作中提供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精细化程度更高的技术支撑。

在精细化调查的基础上,地勘行业应继续发挥技术优势和现有人才资源优势,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动态,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等级,开展县域及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建设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提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对策建议。随着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的深入,地勘行业还将继续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智慧服务平台和风险区管控提供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底数等基础数据,同时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依据,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二)把握转型发展机遇,转变观念拓展业务新领域

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美丽中国新构想等重大举措的提出为地勘行业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地勘工作要结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向重要经济区与城市群以及海岸带的空间规划与布局、山水林田湖海生态管控与保护、环境修复与治理、灾害监测与防治等方面转变。地勘行业应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参与地质灾害勘察设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在国土空间利用适宜性及风险评价、生态保护与修复、自然灾害预防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除基础调查工作,地勘行业还应在地质灾害防治的应用方面不断强化市场开拓,参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的综合治理。“十四五”期间,广西将投入地质灾害防治经费超20 亿元,其中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经费约占60%。主要针对地质灾害易发、风险程度高的重点区域,开展区域综合整治,从源头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提升区域地质环境安全。地勘行业要把握机遇,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键领域,结合异地搬迁、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通过积极参与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向农村地区倾斜,随着“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下乡驻村等活动的开展,原集中于城市的技术力量涌向乡村地区,有效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这也是未来地质灾害管控与防治体系发展的趋势。乡村地区既是广西地质灾害多发区,也是地质灾害防治力量最薄弱的地区,尤其在山多地少的农村,农民切坡建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灾害,群众的生命财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加强广大乡村地区防灾减灾技术力量势在必行。

(三)储备专业技术人才,增强科学防灾减灾能力

《国有地质勘查事业单位改革情况跟踪》调查显示,人才缺失是造成地勘行业丧失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缺乏专业人才也是地勘行业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劣势。为更好地担当新使命,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先行性作用,地勘行业应加强人才自主培养,储备高层次人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补齐技术短板,扩大技术优势。

一是加强对广西地质灾害成因机理的研究。针对桂东南花岗岩区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降雨量阈值,以及目前没有变形迹象但具有成灾风险的高陡斜坡,特别是农村切坡建房的成灾机理、成灾模式开展研究,填补技术空白。二是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提出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在于应用,针对广西危岩监测的迫切需求,探讨对危岩传导性反演监测,或采用倾角仪、重力加速度仪等监测手段,创建具有广西特色的危岩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提升危岩地质灾害预警的精准性,破解危岩预警难题。三是发挥技术管理体系作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队伍建设。鼓励专业人才在行业内自由流动,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服务和决策咨询作用,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目前,广西大多数县(市、区)专门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的人员力量严重不足。国有地勘行业作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及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技术服务力量,应主动承担起奔赴地质灾害防治一线的使命,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网格化管理,实现专业技术队伍包县,技术服务全覆盖,切实做到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监测、早避让;积极参与对村民等重点防治主体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普及地质灾害应急常识,提升乡村地区地质灾害防御技术和能力;配合应急部门加强险情灾情处置,为地质灾害地区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通过建立县、乡、村、屯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以“人防+技防”的科学方式,践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初心使命。

猜你喜欢
隐患广西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广西贵港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广西戏曲》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