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思维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析中的应用

2022-12-23 13:05洪鑫楠
小学生 2022年33期
关键词:修路应用题建模

☉洪鑫楠

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小学生学习多为直观思维,多依托于现实情境,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数学概念、定理与公式等数学知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为激发学生解题兴趣,应当采取“问题—建模—应用”模式,以问题理论为指导,通过问题提出、分析及建立模型方式将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分析能力,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有效将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一、“问题—建模—应用”模式概述

“问题—建模—应用”模式理论指导是立足于问题教学理念,以提出问题作为主要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师生共同思考研究,构建数学模型,利用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优化,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探究与合作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能够合理利用数学技能与知识将问题解决[1]。通过该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明确数学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自信,主动探索、优化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对数学几何、统计概率等知识理解。

(一)培养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利用“问题—建模—应用”模式能够通过问题分析、总结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应用题,活跃数学思维,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综合能力,为学生学习奠定基础。

(二)掌握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为了养成学生习惯,教师需明确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知识的重要时期。通过“问题—建模—应用”模式,能够教导学生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简化所学知识,加强对知识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效率。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问题—建模—应用”模式应用措施

(一)提出问题,加强审题

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提问过程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目光,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题。教师提出有关学生实际生活的题材,能够营造生活氛围,让学生能够根据熟悉事物,明确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学生也能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2]。问题提出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审题,通过审题的方式,探寻应用题重要条件,明确数学应用题难易程度和题目情节、数量关系、数据参数等有关,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经验,考虑教学对象为小学生,可利用生动故事提出应用题,激发学生兴趣。

例题1:愚公为移走门前的太行山与王屋山,用筐盛泥土与石头,冬夏换季往返1 次,假设愚公及其子孙长生不老,愚公单独做需要500 年方能移走山,儿子单独做需300 年移走山,孙子单独做400 年方能移走山,愚公子孙三代共同移山,多少年能够移走2 座大山。

例题2:希望村需要修路通向城市,刘伯伯带领1 队与赵伯伯带领2 队承包工程,刘伯伯1队单独修路,12 天即可修完,赵伯伯带领2 队单独修路,18 天能够修完,两队合作修路,则几天能修完?

教师结合生活与传说故事提出应用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强审题,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画出来。有的学生提出“愚公和儿子及孙子移山时间、赵伯伯与刘伯伯修路时间是重要数量。”有的学生说:“除了工作时间,还要以总量进行表达移山与修路时间。”通过此种方式,引导学生标记题目数据信息,保证审题准确,为后续解题奠定基础。

(二)交流合作,讨论分析

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思考,不断寻找问题解决方法,有效培养其解题思路。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促使学生通过交流方式,积极探讨,围绕题目发表自身看法,从多样化角度出发,解决问题[3]。通过探讨方式,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思考方式,学生也能提出有效解决方法。教师应注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应鼓励学生,对学生看法加以肯定,调动学生热情,引导学生交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控制教学过程。

例如,在愚公移山与修路应用题中,教师需指导学生思考应用题数量关系,探索题目隐藏数量,提问学生:“我们刚才已经掌握了愚公移山、修路应用题目中已有数量关系,那么你们知道隐含的总量应该怎样表示吗?”有的学生提出:“在刘伯伯与赵伯伯修路中,1 队修路12 天,2队修路18 天,两队合作修路天数应当与18 和12 最小公倍数相关。”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他说得不对,两队合作使劲一定比单独干活时间少,不能说是最小公倍数”。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先标注题目肉眼可见数量,进行深入思考。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工程,难以寻找“藏起来”数量,需要构建数学模型,分析其中变化与联系,为数学运算奠定关系。学生也能利用合作方式,理解工程中为什么合作能够省力省时,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三)建立模型,促进学习

数学应用题解题中,构建数学模型能够提高解答应用题效率,是应用数学知识,学习数学内容的重要枢纽。将数学理论知识用于生活中,为学生提供数学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在模型构建中学习知识[4]。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印象,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小组均发表自身看法,还要展示解题过程,完善学生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思维。

(四)拓展变式,举一反三

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虽然多变,中心思想与解题思路却较为相似,教师采取“问题—建模—应用”模式,灵活转变数学知识,通过拓展变式方式,能够培养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自主学习能力[5]。特别是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密切,联系实际中,应当注意拓展变式,灵活应用数学知识,以免学生思维固定,影响其思维创新。

三、“问题—建模—应用”模式应用注意事项

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利用“问题—建模—应用”模式能够满足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思维能力。为达到预期效果,还要明确教学模式应用、注意事项。

(一)处理数学关系

1.处理数学与生活关系

小学数学应用题和实际生活存在差异,实际生活较为宽松,数学应用题存在严谨性,数学建模如果缺乏科学性,则会影响学生后续学习。因此,教师将应用题融合实际生活环境,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却受限于学生生活经历与认知能力,难以将数学现象与生活有机结合。教师应当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将数学现象与生活联系,透过表象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2.处理知识与能力关系

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建模作为教学重要环节,为引导学生能够对数学和生活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方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精准、快速提取应用题信息的能力,了解问题本质,探寻隐藏信息,明确指示和应用题联系,转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二)提高教师能力

小学应用题教学,应用“问题—建模—应用”模式,教师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应当不断反思、学习,注重前沿教学理论。教师应当加强教材研读,关注教材数学知识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重要阶段。教师作为学生引导者,应当理解、关注数学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方能让学生加强对数学思想的领悟。一方面教师应转变观念,注重模型思想,以此开展教学设计,渗透数学模型,以《用字母表示数》为例,教师需加强对教材研读,分析设置例题意图,确定例题是以字母表示数,明确乘法和加法不同表达形式;另一方面,教学对象存在复杂性,内容也日新月异,为成为合格教师,我们应当跟上时代发展,积极学习前沿理论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优化自身素养。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观摩优秀课例,了解应用题教学中“问题—建模—应用”模式的应用方法,深入了解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同时,教师由于精力、时间有限,可开展专门教研、主题讲座等活动,或是备课组组织活动,共同研究“问题—建模—应用”模式,交流看法,发挥教学模式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采取“问题—建模—应用”模式,可有效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其综合素养。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提出问题、加强审题,交流合作、讨论分析,建立模型、促进学习,拓展变式、举一反三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信息,完成数学建模,从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猜你喜欢
修路应用题建模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基于FLUENT的下击暴流三维风场建模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小猪琪琪修路
求距求值方程建模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修路
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