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建设研究
——以黑龙江大学“现代文学史”课程为例

2022-12-24 00:00马宇飞尹宇薇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评价课程教师

马宇飞,尹宇薇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06)

引言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目标是在三年内建成万门左右的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简称“双万计划”。作为国家重要决策部署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引领性工程,“双万计划”建设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在“双万计划”的背景下抓住机遇,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增强学科影响力,打破教学的固有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金课”[1]之路。现代文学史课程也应抓住发展机遇,完善课程建设。

“教育即塑造”[2],对于大学而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并不是平行的两件事,学科建设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文学课程形式呆板、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忽略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等诸多问题。顺应现代“互联网+教育”的形势,打破固有教学模式之“壁”,注重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努力探索出一条“金课”之路,才是高校人才培育工作的关键点与突破口。

一、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之困

在高校“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课程学时不足,教学内容有限;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理论实践结合不够;教师较为注重知识的讲解,缺乏思政教学;课程考核方式的科学性与综合性有待增强等问题。

(一)课程学时不足,教学内容有限

专业必修课学时的进一步缩减、专业学生较多、基础差异性较大等综合因素使教师难以面面俱到,导致“马太效应”[3],造成的不良影响愈来愈大。教师为了赶进度,很多知识点只能一带而过,甚至重要的内容不能讲精讲透,学生难以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深入理解。

(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理论实践结合不够

课堂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对学生自身能力培养方面较为欠缺,教学模式呆板单一,课堂变成机械地输入与输出,教师与学生缺少良性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压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填鸭式教育”色彩浓厚,导致学生能力存在明显短板,实践应用能力欠缺,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水平难以协同提升,就业竞争力不强。

(三)教师较为注重知识的讲解,缺乏思政教学

在教学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以专业知识讲授为主,忽略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观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机械地接收老师讲授的内容,缺乏对学科的整体认知,甚至不清楚自身专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导致学生缺乏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进入职场后难以适应。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科学性与综合性有待增强

课程一般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形式作为考核标准,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由于学生较多,课时紧张,教师对每名学生学习状况的掌握无法面面俱到,20%~30%的平时成绩以课堂考勤、课外作业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大多老师对这部分分数要求较松,平时成绩成了“白送分”。此外,在期末复习阶段,教师一般都会在最后一节课给学生划考试范围、点拨考试重点,学生考前“临阵磨枪”就能用较短的突击复习时间通过课程考试,而且一些选修课以开卷的形式考试,导致部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不高,课堂作业敷衍了事,期末考前进行突击复习只为拿到学分顺利毕业,对课程内容了解肤浅,课程设置的意义打了折扣。

为达到课程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之“弊”,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与综合能力,打造“一对多”式、参与式、互动式、研究型的趣味课堂,着力探索出一条“智慧+教育”模式下的“金课”之路,培养互联网时代下的综合性人才,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刻不容缓。

二、打造“金课”的秘诀

课程建设是一项不断动态优化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优化教学方法及体系,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进一步探索适合地方高校实际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1.改变刻板的“说-听”课堂教学模式

以“金课”建设标准为依据,确立学生主体、教师点拨、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讨式教学,减少课堂教师知识输出的时间,组建学习小组,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高质量的研讨交流,教学中施行翻转课堂,打造“一对多”式、互动式、研究型的趣味课堂。在授课之初为学生组建6~8人规模的学习小组,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布置小组学习任务,让学生互帮互助,在交流过程中深化学习。

学生与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形式,比如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谈谈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与感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初步形成整体的文学史观。为加强专业型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上拓展一些课后习题和各大高校的考研真题,从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筛选出需要学习预警的学生,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研讨式、地毯式、阅读文献式、情景再现式、闪读表演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深下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既增长知识又提升能力。

2.将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课外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为了使经历成为重要的老师,学生必须从自己的活动经历中学习”。[4]将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课外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让学习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中延展开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之外,增加研讨会、诗会、话剧表演、学术报告等多种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沉浸感与体验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项目,依托学校、学科、专业,构建综合性、科学性的培养体系,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巩固抽象的学术报告、单一的课程讲授等教育成果,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有助于挖掘其自身潜力,深入了解专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2015年9 月,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成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心,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下设幕启戏剧社、明天诗社、点墨书画社、创意写作工作室四个实践平台,演出了《雷雨》《我本一无所恋》《姊妹树》等话剧,并不定期召开以小说和文艺理论为主题的读书报告会、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水平、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融合文学院乃至学校的教学、师资资源,实现学科联动,形成了一个师生课上教与学、课下互动的新型教学平台,让学生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在对文学经典的演绎实践中,产生兴趣,拓展思路,加深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与体悟。

此外,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实践教学中心旨在立足高校、走出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的创新与传播中来。文学院实践教学中心举办了东北地区首个纪念“新诗百年”的大型诗会;与黑龙江卫视、团哈尔滨市委和龙广青苹果之声共同主办了“琅琅龙韵”读书分享会;2021年“世界读书日”期间,明天诗社与黑龙江卫视联合举办了大型读书活动等。

3.注重思政教育,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中

在授课之初先进行摸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阅读情况、学习基础、课程期待,并通过设置合理问题,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后根据调查数据设计教学内容,在具体作品讲解中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着重宣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出现了鲁迅、闻一多、艾青、郭沫若等优秀的作家代表,可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教材、教学周历、教案等具体环节中,提炼作家活动和文学作品中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举办五四青春诗会等教学实践活动,以现代文学史的学习为契机,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二)构建“智慧+教育”的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化、大数据、云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获取再也不受时空的限制,当代大学生在接收到海量信息的同时,“碎片化”的学习也成为一种常态,高校的教学模式应随之调整,从而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1.教学资源丰富多样,要实现师生资源共享

高校应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实现现代文学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化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系统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黑龙江大学现代文学教研团队在讲授课程之余,除教材之外,还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如作家传记、文学名著、相关研究文献、相关网络视频、相关精品课视频等,同时也鼓励学生去寻找课外教学资源,课上进行共享。此外,设置不同层次的自媒体,让专门的学生团队负责运营。网络、新媒体的结合使学生的成果得到展示,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查漏补缺,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2.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构建“智慧+教育”教学体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同互联网联动融合,涌现出一系列智慧教学平台,如“雨课堂”“知到”“超星学习通”“全球学术快报”“智慧树”“大学慕课网”“知网研学”等,这些线上教学平台相继在各高校推广使用,优秀的师资力量不再局限于知名高校内部,大大减少了“马太效应”的影响,但同时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自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黑龙江大学“现代文学史”课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启动网络教学,以“超星学习通自主平台”为依托,基本完成了“智慧+教育”的教学信息资料库建设,将作家传记纪录片、电子书、研究成果资料、网络视频、精品课视频等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形式存储在“超星学习通”课程资料库中,目前信息资料库建设已基本完成。

“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5]通过新媒体平台,构建多维度、高标准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网络上可以获取大量优秀师资的课程资源,对课程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初具框架的知识体系。

(三)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平时分+期末成绩”的课程考核体系与近乎程式化的教师评价系统愈来愈不能适应人才培养需求,为避免平时分流于形式,减少期末考试的“水分”,让评教系统发挥自身的作用,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

1.将以成果为导向和以学科设置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机制相融合,制定更科学、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

(1)实现基本的知识传授,夯实专业基础

首先,以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相关知识的教学为基础,使学生熟练掌握经典作家作品的基本内容,训练其阅读能力和作品分析能力;其次,在学生掌握基本文学史知识,了解思潮、流派时代背景和作品特色的基础上,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文学史的整体认知和理论水平。

(2)提倡体用并重

遵循“素质与能力双强、契合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定位,将文学本位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可增加本土作家作品学习板块,如萧红、迟子建、东北文学与文化等内容,开展“东北文学与文化讨论组”等活动,计入教学评价体系。

2.依据课程目标达成度改进教学活动设计,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本专业最终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环节设计、考核办法制定等各个环节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国家公务员、初高中语文教师、媒体工作者、企业文职人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对此,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应做出相应调整与改进。

3.评价与考核方式多元化,过程全面,实施依据充分

平时成绩由自选作业、PPT展示、笔记评比、诗朗诵作业、小组研讨、学术小论文等部分构成,满分为100分,分值由5分、10分、15分、20分、30分组成,由教师按难易程度和作业的时间付出比例确定分值。期末考试占50%~60%,平时成绩占40%~50%。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作业和测试等评价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连贯完整,过程可回溯,在学生学习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4.收集各方评价意见,形成科学性持续性的课程改进机制

通过学院督导组听课、学生座谈、组织课程评价等方式,收集各方对于课程与教师的评价意见,形成科学性持续性的课程改进机制。利用“智慧树”“超星学习通”“大学慕课网”等课程评价平台及学校的教师评价系统,采集各项数据,收集各方对课程的意见及建议,让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数据结果、实际意见等反馈情况,提升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双方满意度。以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等形式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估,评价结果反馈到课程教学环节中,促使教师在实施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

现代文学课程“智慧+教学”的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综合性课程评价体系,打造“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金课”。“双万计划”背景下,现代文学课程建设应打破原有教学模式之“壁”,着重解决传统培养模式下的积弊,为其他学科课程改革的开展提供经验借鉴,通过科学性系统性的课程建设以及综合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学生真正学有所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培养出“互联网+”背景下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双万计划”的实施,对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进行科学系统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对培养综合性的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高校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之困,利用数字时代下的互联网平台,重构教学体系,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融合各方力量,搭建学科平台,加强思政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观,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科研水平,努力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黑龙江大学现代文学史课程改革运行至今,经过教师与学生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已形成理念明确、机制健全、形式多样、考评多元的成熟模式和培养优异文学专业人才的成功路径,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教学成果,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大提升,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科研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有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较好地解决了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存在的脱节问题,师生共同参与的诗社朗诵、话剧演出、读书沙龙等实践教学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为培养复合型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优秀人才探索出了一条“金课”之路。

猜你喜欢
评价课程教师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最美教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