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怀特海教育思想的生命力》

2022-12-25 18:14陈茂林
山西教育·管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怀特海直觉阶段

文 陈茂林

《怀特海教育思想的生命力》是张卓玉同志应约为即将出版的《教育的目的》一书写的序言,我在手机上艰难地看了好几遍,像一位老农徒手收割庄稼,每阅读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收获。这些天满脑子想着一个问题:怀特海教育思想的生命力到底是什么?思来想去有了一个初步头绪,是它的现实针对性。之所以说是一个初步头绪,是因这仅仅是读了序言的感受,我期待着阅读全书。

任何理论只有联系实际、反映实际、服务实际,它才有生命力。怀特海终身从事学校教育,他了解实际,思考实际,不满实际,并且从思想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的角度对教育的属性作了深透思考,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读完序言我有如下反思,这些反思绝非否定我们教育的长处和已有的改革成果,而是为了明确差距,给合我们的实际,汲取有益的养分,把我们的工作搞得更好。

(一)

怀特海说:“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学习。”这是怀特海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他对教育属性的精准概括。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这是一个饱含深意的命题:因为学生处于中小学阶段,他们像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所以鲜活;他们是成长中的生命体,所以需要营养。他们需要的营养一方面是物质的,另一方面是精神的,我们的差距正出在精神营养上。从家庭教育看,家长们看重的是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考试分数,瞄准的是应试,关注的是升学,精神营养缺斤短两,很不全面。学校教育提供的同样是不全面的精神营养,突出的表现是重视各个学科知识的记忆、积累与应试,忽视中华文化的传承、道德品行的养成、适应能力的训练、创新思维的培养、心理素质的磨炼。重视的这些无疑是我们的优势,而忽视的这些内容,恰恰是我们的短板。看不到我们的短板,掩饰我们的短板,或者以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来“弥补”短板,就会使我们的学生因为严重营养不良而缺乏精神支柱,站不起来或者站不牢靠。

“自我成长与自我学习”,关键在“自我”,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战略意义。在我们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有一段曾经出现过“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成长”,但是时兴了一阵子不提了,盖因一提“自我”容易和“个人主义”联系起来,于是自生自灭了。其实,“自我”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比如,“自我”意味着有自己的追求。人一旦有了追求,那是谁也拦不住的,这就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内因,是一个人进步的原始动力。而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忽视了学生是成长的主人,或者说仅仅把他们当作一种容器,非常辛苦地灌输半生不熟的知识;又或者说仅仅把他们当作一种材料,想入非非地试图按照成年人的设计让他们去发展、去成长。再比如,“自我”意味着自己主动参与。事实上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长期解决不了的“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独角戏”等等,也延伸到了其他教育活动,学生是被动的,缺少自己的愿望,没有自己的追求,犹如一台机器,缺少动力。没有动力的机器是无法开动的,即使在教师强制性的推动下,也是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下,教育效果甚微,甚至等于零。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追求,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成长,让学生具有“自我”意识,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二)

“教育节奏”,这是一个不曾见过的说法。细读,原来是说教育的过程、阶段、环节。它的“开启—发展—应用”三个节奏,实际上就是我们教学活动强调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环节。仔细品读,你会发现我们强调的三个环节侧重点在知识,是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的;而怀特海的三个节奏,侧重点在学生,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我们经常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展开的活动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怀特海把教育的第一个节奏叫“开启”,在他看来,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知识、新的现象、新的问题,学生应该是兴奋的、自由的、浪漫的,而不应该是被动的、压抑的、呆板的。因此,这一阶段又叫自由阶段、浪漫阶段。如何做到自由与浪漫呢?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新鲜感、有好奇心,一开始就有主动参与的欲望、有跃跃欲试的激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老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地想、天南地北地想、想入非非地想。人的想象力一旦调动起来,那不仅是动力的源泉,而且是创新的开始。教师在这一阶段要放开手脚,为学生跃跃欲试的激情火上浇油,不要怕说错,不要怕离题,让学生充满自信是教师的第一要务。

怀特海把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叫发展阶段。发展什么?让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继续发展,让学生寻根问底的探究意识继续发展,让海阔天空的想象变为现实——经过训练获得知识以及知识背后丰盛、精美的精神食粮。怀特海把这一阶段又叫作训练阶段或者精准阶段。同样,这一阶段仍然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比如,他强调了训练,训练是要亲自参与的,是要动手动脑的,而不是别人告知或者硬性灌输的;训练是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包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信息、学生与设备等等;训练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知,这是对自由与浪漫阶段的进一步发展。

怀特海教育节奏的第三个阶段叫综合阶段,强调应用,所以又叫应用阶段。这一阶段有如下特点:经过浪漫阶段的无限遐想和不懈追求,经过训练阶段的个人思索和合作探究,学生正享受着收获后的喜悦,感悟苦苦思考后的幸福,教育的过程成了一种享受,享受过程。师生此时此刻的心情犹如渔人收网后面对收获,无论如何形容喜悦的心情都不为过。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知识背后的相关理论,是在教师引导下自己获得的,学生成了知识的主人。人一旦成了知识的主人,就有了自主性,知识也有了灵活性,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进入了“自由王国”,进入了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张序”说:“这个阶段的学习,呈现出与浪漫阶段相似的思维特点:自由、主动、多样化和个性化。”这样的教育过程是创新思维的土壤,学生会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潇洒自古出少年”正是这样诞生的。

(三)

作为思想大师的怀特海之所以能在教育领域卓有建树,其教育思想百年之后仍有现实意义,是他从人类文明整体进程中审视的结果。“张序”最后一部分另辟蹊径,离开教育说教育,读来另有一番新意,更有不少收获,如果能被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采纳付诸实践,我们的学校教育必将另有一番新的变化,因为我们缺乏的正是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教育以及教育对象。

关于征服与说服。由征服到说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征服是强制性地让人接受或者服从,为的是单方面的利益。说服是让人心悦诚服地服从,是为了共同发展。这一规律无论在社会领域还是自然领域都具有普遍意义。教育过程中虽然征服的现象已经大大减弱退居次要地位,但是违背规律和毫无道理的强制现象依然存在,比如,命令式的以师压人,伤害心理健康的惩罚,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机械呆板的重复训练,强制接受一种答案的标准化考试等等。教育可以征服,但是征服不了学生的心,若要征服学生的心,必须从说服开始。什么是说服?说服就是讲道理,明事理,让人从思想上认同。但是,这样的说服见效慢,时效短。比这种说服更有效的是教师榜样的力量,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了解学生,融入到他们中间,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这是说服的基础。教师要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尤其要理解他们受到挫折后的苦恼,这是说服的依据。教师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都愿意向上向善,都渴望获得成功,这是教师赋予学生的精神动力。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尊重他们的意愿意见,包括对老师的希望与意见。尊重师生感情,师生之间一旦有了深厚的感情,老师的话学生就愿意听,老师布置的事学生就愿意做,这就是教育效果。

关于分析与直觉。分析是科学思维的核心,它在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进程中居于观念的领先地位。强调分析思维的重要性是必要的,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灵魂。但是,我们在强调分析思维重要性的时候却忽略了直觉,这是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大缺憾。直觉是人的第一印象,是没有经过充分推理、判断的直观。分析与直觉之间是起因与结果的关系。直觉是直接的,分析是间接的,直觉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引发分析思维的前提,没有直觉体验就没有分析思维。无论课堂教学活动,还是学校开展的其他教育活动,进入学生脑海的首先是直觉。教育的艺术与效果在于尊重直觉,引导学生在直觉的体验中分析思维,逐步学会思维。会思维就是会学习,是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可喜演变。学校教育的所有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学习思维,学会思维,而不是把结果灌输给学生,这样做好比把嚼烂的馒头喂给学生,学生没有经过咀嚼,很难消化,于是便只能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在论述分析与直觉的过程中,“张序”还提出了一个“做事素养”问题。什么是“做事素养”?简单说,“做事素养”就是应该做什么事、如何做好这样的事。我们的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在做事中学习分析思维;分析思维能力的提升又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做事素养。比如,要培养学生具有使命感,就要引领学生参与或者体验汹涌奔腾的改革大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做不曾做过的事;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善、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做事素养,“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去做事,做真实的事,真实地做事”。分析思维是工具,是人们认识事物、做好事情的工具。不经过思维,不学会思维,就是没有掌握认识事物和做好事情的工具,这样的学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书呆子”。

关于认知与审美。认知是过程,审美是目的。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带领学生学会认知,并且在认知中感受美、享受美。音乐、美术、乐器、戏剧、电影等艺术范围内的一切元素是美的,但是美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艺术,而是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审美习惯、审美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没有审美意识的认知过程是呆板的、索然无味的,因而也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要让学生把认知过程变成一种享受,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审美能力,并且能把美的感受活灵活现地传达给学生。比如,语文教学能让学生享受到语言、文字、文学的美;数学教学能让学生享受到严谨的逻辑推理的美;外语教学能让学生享受到外语与域外风情的美……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有认知,又有审美,教师的工作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成了一种享受。

闲来无事,想了以上这些,不一定对,权且打发时光。

猜你喜欢
怀特海直觉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直觉为舵 意象为帆——儿童直觉线描的“意象”表现教学实践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一封“安慰信”
美的教育背景——品怀特海的精神发展史
漫画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