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上大学”写入村规体现重教氛围浓厚

2022-12-25 18:14胡印斌
山西教育·管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村规民约学子大学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在江苏省睢宁县邱集镇仝海村、鲍楼村、王楼村、高楼村,今年考上大学本科的优秀学子们收到来自村里的500元到3000元不等的奖学金。目前,这些村子已相继把“孩子上大学村里发奖励”写入村规民约,来激励新一代乡村优秀学子奋发学习、立志成才。检索新闻可以发现,近年来还有不少乡村都有类似的助学举措,把“孩子上大学村里发奖励”写入村规民约,泽被后人。这份朴素的重教愿望值得点赞。

近年来,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截至202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64.2%。尽管如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依然有5亿多农村人口,乡村仍是广大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聚落。这也意味着,大力发展乡村教育,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仍是当下乡村振兴的重大课题之一。

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的主要短板,一是师资,二是家庭教育。在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国家高度重视,成效显著。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103万名教师;通过各类教师人才支教援助专项,累计派出22.1万余名教师到农村和中西部学校支教讲学;启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从东部遴选247名优秀校长,支持160个帮扶县每县建好一所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就乡村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情况来看,民政部2021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仍有643.6万名农村留守儿童。虽然这些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监督,还需要更多的精神关爱。基于这样的背景,一些村庄自发采取设立奖助资金的措施,鼓励孩子努力向学,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方面,这些来自村庄自筹的奖助资金,尽管钱不多,却体现出重视教育的态度,向乡村学子传递出读书成才的信号。农村有其内在的文化秩序、主流价值观,对农民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以前,乡村可能出现过“读书无用论”,不少孩子因贫辍学。如今,乡村以更主动的姿态鼓励、激励孩子考大学,显然是一种积极的转变。特别是以村规民约的方式将奖助学的做法固定下来,也有利于传承重视教育的观念。从历史上看,一个崇学慕文的地方,人们的精神面貌一般不会差,致富奔小康的劲头也不会小。

另一方面,乡村本土求学上进的孩子多了,未来也会反哺乡村,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如今,乡村大学生回家乡就业创业的情况越来越多,助力乡村振兴的例子屡见不鲜。他们通过读书打开视野,影响父辈子辈,进而通过代际传递的作用,持续改变乡村面貌。

在摆脱贫困之后,乡村发展仍任重道远。我们不仅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避免再度返贫,还要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彻底改变乡村现状。当下中国不少乡村纷纷把“孩子上大学村里发奖励”写入村规民约,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尊师重教的支持,折射的是希望教育改变乡村面貌的深切愿望。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2年9月8日第二版;作者:胡印斌)

猜你喜欢
村规民约学子大学
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的完善与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大学求学的遗憾
杏林组曲·学子赋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对村规民约体系重构的思考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