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促进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2022-12-26 22:13
关键词:高校教师价值观教育

吴 华

(成都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事关教育事业的成败,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作为教师要有“用心教育,用情教育”的教育理念和“为学生的一生负责”的教育责任感,不单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必须重视个人品德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以身作则培育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教师的道德风貌对学生道德面貌能形成一种强相关效应。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促进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核心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价值支撑,师德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1]

一、师德建设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际传承

高校学生独立意识强,思维活跃,但是容易逞强好奇,思想观念还不成熟,亟需正确和科学的塑型。青年学子在高等院校受到高等教育后,也必然以良好的思维习惯、行为作风、道德品质、业务水平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高校教师只有以此为遵循,才能实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的育人理想。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能够促使教师以培养“四有”新人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1]

(一)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坚定学生理想信仰

一个人要是缺乏了自己为之追求的梦想与信仰,就等同于缺乏了灵魂。理想必须面向未来,为人的行动指明方向;信仰则面对着现实,为人的行为提供了精神保障。而高校教师则肩负培育下一代的重大责任,要更好地实现这一责任,教师必须有坚定不移的志向与信仰,这也是其教书育人、培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指路明灯。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已对国内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产生了严重冲击。例如,部分老师对于实际国情没有全方位、客观地、理性的认知,盲目地对西方的民主政治倍加欣赏;同样,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会改革的深化,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出现的丑恶现象也对高校教师形成了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不同程度地造成了部分高校教师对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方向认知模糊不清,信念淡化、迷惘,甚至缺失。[2]为了树立正确的政治思维和政治立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高等教育事业;重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学习工作,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思想认同、学说共识、社会心理情感共识,进一步提升道路自信心、理论自信心、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积极参与祖国发展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圆梦人,使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成为践行共产主义信念和具有中国精神的主力军。

(二)在敬业精神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职业品格

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爱岗敬业做道德之楷模,以爱岗敬业精神作为品德之楷模,以自身的品德魅力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校、影响学生,并以率先典型的工作态度教育学生正确面对“行为处世、于国于民、公与私”所持的价值理念,从而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为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所以,爱岗敬业就是要以虔诚的态度对待自已的本职工作,勤劳诚恳,兢兢业业,忠诚于职守,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精神就不仅仅是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要求,而且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应该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高度统一。也唯有爱岗敬业,高校教师才能持续的钻研业务,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才有可能为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如此,言传身教学生们毕业后在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工作中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自我的能力。教育从本质而言是人对人的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不能仅靠说教完成,一个人正确良好的价值观是内化于思想外显于行动的。败絮其中,必不能金玉其外,没有内在价值信仰的支撑,教育的语言必然会沦为口号,成为徒劳的装饰,因此教师必然要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建立自己的职业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是可以代代传递的。教师的道德信念,就是教育工作者自我教育成长及对教学工作职业实践活动的坚持、尊重、热爱与奉献,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最高的价值方向,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前行的目标,更赋予了教师教育职业生涯的园丁内涵。高校教师只有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理念,培育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促进职业道德的建设,提升新时代高校教师道德水平,冲破职业价值庸俗化藩篱![3]

(三)在诚信品德教育实践中涵养学生高尚境界

所谓诚信,也就是说待人处事诚恳、老实、讲求信用,言必行、行必果;对人亲切友好,与人为善,团结友爱,和睦共处。诚信是中华的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自古就追求诚信,人们的行为处世秉承信守诺言、知行合一的原则和作风。遵纪守法是职业道德的的底线要求,高校作为社会的文化高地,不管是学校领导者,还是老师、学生都应该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其中高校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教育对象是代表着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优秀青年大学生,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比一般普通民众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所以,高校教师在为人处世和教书育人等工作中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就是诚实守信、为人师表。老师应用坦诚的心态和坦诚的行为面对学生,并在他们前面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的老师才能得到他们的尊重,做好表率,言传身教,培育学生的真诚品格,以育一代新人才,以正社会风气。总而言之,中国高校教师应当坚持人性底线要求,带头学习传播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自身的榜样行为影响和引导众多学子。[4]

(四)在友善修养教育实践中培育学生健康人格

以学生为本、关怀学生,争做友善之师,仁爱之师,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高校教师在和学生真诚的情感沟通与交谈中能使大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与满足,并体会到自己所生存的价值。要客观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话语、神态、动作等多个细节上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以个人的喜恶差异化对待学生,使广大青年学生明白在人与人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都是平等的。老师对学生真挚无私的关怀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与进取精神,从而达到师生心理之共振,也能够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与影响,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之路学会关怀爱别人,造福社会,进而在逆境中“生活给我以痛,我报之以歌”,用健康、强大的人格力量战胜人生中的艰难困苦,这将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5]

二、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部分高校教师都在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勤奋工作,不过还是存在一些思想观念不端正的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

(一)部分教师理想信念不坚定

高校老师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铸魂育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然而,部分教师对西方的很多社会科学理论盲目崇拜,有意无意发表一些有违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言论,或者持单纯的技术至上主义观点,只“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屑于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意识淡漠,没有教育责任心,缺乏自我约束力和职业情感认同;极个别教师甚至在利益诱惑下受雇于西方特定组织对国家科技和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影响;另外,个别教师为了在各种专业称号或名誉评选中胜出及顺利晋升职称行贿受贿、抄袭造假;或奉行享乐主义、品行不端,性侵女学生事件时有发生,给整个教师队伍造成了了十分负面的影响,对师德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除此之外,西方发达国家蓄意利用互联网开展针对我国传播的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削弱了部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使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切身和眼前利益,缺乏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实用主义至上。

(二)部分教师片面追求个人功利

在推进经济社会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数据、知识等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产要素,以及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念和高校教师自我成长的原因,教师们的人生观、思想意识都出现了很大变化,部分教师人生价值导向严重偏移,只追求个人功利,个人利益之上。有研究者认为,很多青年教师过度强调实现个人价值,将注意力全部放到了晋升工资、职称评定等上面,不能以敬畏的态度对待“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本职工作得过且过,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向自己的“个人事业”和创收兼职的第二职业。而且,由于他们只关注怎样运用学生教育资源来发展自身,而罔顾对学生的培育职责,对自己的职业认知缺失。另外,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巨变的今天,教师职业相比其它职业来说,收入较高、比较稳定,使得一些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中投机取巧,不能认真治学,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在“速成”理念导向下,钻营人脉成了他们的主要工作。

(三)部分教师育人意识比较淡漠

个别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比较淡漠。在教育改革突飞猛进的今天,在教育实践中缺乏进取意识和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只是将教师职业作为谋生手段,工作中的言行和教师职业要求有相当大差距,有损教育工作者的形象,进而形成全社会对高校全体教师群体的误判,造成了一定的不该有的不良影响。在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职业理念,树立个人的职业目标关乎着广大教师们如何才能成为合格乃至卓越的高等学校师资。个人的职业理念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潮流,能为我国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提供支撑。当前,高校教师往往基于个人功利性的考量,在作职业规划时会一味注重工作待遇的高低、工作环境的稳定,以及地位被人所认可等原因,没有自觉地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统一,也无法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这样的人生职业发展目标不清晰,职业境界无所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相背离。[6]

(四)部分教师有违学术诚信规范

科学工作是一项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发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工作,这项工作所探索到的科学真理必将服务于全人类,而这就需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的高校教师们都应该以诚信为基本出发点,容不得一丝弄虚作假,不然最终不但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重要的是危及国家和社会。部分高校老师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投机取巧,带有很强的专业功利化思维,学术诚信欠缺,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治学态度不端正、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二是数据造假、占有或剽窃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这固然和学校科研成果与教师个人利益挂钩的规定有关系,但这些行为不但影响了教师个人在专业上的深入发展,而且不利于学校良好师德师风的养成,更不利于学校教育质量与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对专业诚信的缺乏首先来源于他们个人职业道德的缺失,其次来源于教师所在院系以及高校不良专业环境的影响,再次来源于社会大环境各种道德滑坡风气的侵袭。有的高校教师没有学术诚信,不但污染了高校的科研生态、危害科研创新、抑制科研进步,上行下效,必然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科研心态和行为。这类教育培养来的人才非但达不成带动社会前进的效果,相反将给社会各行各业的进步、道德标准的提高造成极大影响。[7]

(五)部分教师业务能力不足

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优秀的业务能力是其获得学生尊重的基础,倘若没有优秀业务能力的支撑,师生关系的核心基础就会崩塌。但在实际工作中,青年老师经验不足和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却不容忽视,特别是刚踏出校门的青年教师就直接登上了讲坛,其缺少教学经历和科研能力。在工作中,青年教师在心理上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很难从学生身份直接转变为教师,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问题成为对青年教师的一大现实挑战。除此之外,在现实中也有不少教师缺乏上进心,业务水平止步不前。当师生关系没有了教师过硬的业务能力做支撑,一切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此外,学校中年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能与时俱进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般而言,高校学校中年教师在历经了十几年、乃至二十年以上的教育教学磨炼,应该已经积淀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并熟练地把握了学科范畴或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但是,由于为了适应社会和世界急剧变化、知识更新速度和内涵式发展需要,学校要不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和项目,对学科专业和院系设置也经常进行调整;同时,教学对象是生长于信息井喷且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互联网时代、思维空前活跃的90后、00后的青年学生,从客观上导致他们的知识储备落后于时代、教育理念陈旧、科研能力欠缺,用"千年不变的知识"疲对学校的教学要求、职业倦怠感油然而生,进而会极大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所以,学校中年教师在课堂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将授课教材等同于课程,或者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创造性、时代感的现象。千篇一律的课程,很难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广度与深度以及全面发展,更不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化成长,奢谈为学生们提供高品质的教学。

三、以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促进师德建设的路径

早在2011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就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高校以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促进师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爱国守法

《高等学校法》中明文规定,高等学校老师的道德应当严格遵守宪政和法律,献身教育事业,拥有优秀的政治思和维品格。大中小学各层级教育教学活动是我国培养全民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的主阵地,是指导人们政治活动和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于公民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行为习惯的形成和科学知识掌握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意义。其中,高校教师是社会职业道德的具身载体,也是备受社会各界尊重的重要职业之一,肩负着培养处于“拔节孕穗期”大学生国民道德的重大责任,因此老师的教育职责可以说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未来发展有着直接关联。而老师道德的内在属性,就是作为爱国守法精神的拥护者、践行者、倡导者。[7]由于老师的工作态度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老师自身应该时时记住自身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责任,要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引领者、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作为积极的个人行为的榜样员和倡导者,推动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发展,为国家与社区的健康发展提供原动力。[8]

(二)敬业爱生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当学生真正成为“师生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会拥有共同愿景、人人平等、师与生成为一个本质上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也直接反映到了教育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老师与学生都能积极的、主动地共同投身到教育活动中,以完成共同教学目的,同时在改变教学环境和健全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制度方面也具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9]然而在实际中,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思想在不少教师中依然存在,教师们常常把自已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主体自由发展的能力。还有一些教师因为对学生情感淡漠,或缺乏交流技巧,以单纯的批评代替教育,不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期待,以至使学生的自尊受到损害,造成学生心理逆反或是心理封闭,从而妨碍了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育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我们首先要从大学生成长的前瞻思维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对待学业和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及时和他们交流,切实触摸和慰藉他们的心灵,积极提供解决方案,使他们体会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和温暖,激发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克服挫折的勇气。

(三)教书育人

教育与被教育是师生关系一般模式,教师优秀的业务能力是其获得学生尊重的基础,倘若没有优秀业务能力的支撑,师生关系的核心基础就会崩塌。教师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即老师的专业水平与教育环境会对老师的教学过程产生深远和重大影响。我们要鼓励教师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育教学中获得相应的荣誉和专业地位,建立专业自信心,体会到专业成长的幸福,再更加深入的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学习和强化的职业,广大教师们对自我成长有着更多的期待,以专业为引领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实现"入格—升格—风格"的专业提升。[10]同时,教师既是"铸魂者"又是"塑魂者",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教师们还要时时记住身为中国共产党举办的、以人民满意为宗旨的高等学校中老师,必须坚持教学和育人相结合,自觉担当学生思想、人格健康成长的导师,使他们坚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

(四)严谨治学

教师要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本培训,利用多种资源、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学科团队要建立培训教师分享体系。较之个体的专业发展,以教师团体的形式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教师通过组成团体进行教师培训,将自身置身于团队中快速发展,能够快速产生共同的目标。同时,在团队气氛的引导与熏陶下,也可以让团队中的成员强化对教育教学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心,不但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进而产生目标更加明晰的共同愿景。再者,教育专业发展共同体实质上是一种合作教学的共同体。一起学习,一同成长才能为老师们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得教师有更高、更快、更好的专业发展,促进自我实现。为使青年教师迅速发展,还可发挥《教育心理学》《学会生存》等教育教学经典的指导作用,用教学先驱者宝贵的教育经历和人生经验来帮助青年教师获得正确治学态度、工作作风和专业理想的指导,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思想境界,坚定青年教师的的职业追求,促进其发展健全的人格和爱岗敬业的精神。[11]弘扬科学精神,精益求精,提高专业教学能力。

(五)服务社会

社会公共服务是高等学校的职责所在。进入新时代,高校教师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路径、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而现阶段国家也正在全力打造新型智库,其建设也离不开高等院校的智力支持,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所在,高校教师就必然的成为了这项事业的主力军,所以在新时代高校老师也面临着助力国家新型智库建设的责任。中国高校是专家学者的主要聚集地,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培育了大批的精英人物,并形成了多个重要的科研成果,范围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管理、法学、历史地理、文学语言、新闻出版、影视、音乐体育、科学科技、医药卫生、国防建设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尤其是在重点领域和基础研究方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所以,我们要大力研究高校教师以其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应用策略。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高校教师们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对专业的深入研究参与政府政策法规制订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以知识分子“无不唯”的科学精神,保持自己高度的思想自由与批判能力,充分发挥维护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促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提高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聪明才智。所以,高校教师们在我国的新型智库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用巨大,是实现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功能服务的重要主体。另外,打造世界一流高等教育智库,也是在国际相关交流领域积极发出中国声音的要求和体现。

(六)为人师表

一名教师必然要先有过人的师德品质,才能造就独特的人格魅力,将师德内化为信仰,为我们的工作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在教学实践时要严以律己,宽以待学生,做“六有”好老师,实践“用情教育”宗旨,但切忌工具理性,应按照师德为首、教育为要、科学为基、发展为本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查自律、慎独慎微,严格规范自己行为习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师德师风建设上,教师要遵循正道、品行端正、身先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大力弘扬意识形态主旋律,积极传播发展正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精神之旗帜,燃信念之光芒。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遵守学术诚信道德规范,提高专业水准,创造专业成果。在个人发展上,要抵御不良思想的侵害,必须时时以严格自律意识提醒、鞭策自我,从而促进自我职业品德进步发展。以高标准、严要求管理自己是个人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需要,而实现严格自我约束也是教师这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职业内涵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高校教师必须弘扬爱国主义遵纪守法、发扬敬业精神爱护学生、履行职责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积极进取服务社会、言行高尚为人师表,在教师岗位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出一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价值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的价值观
题解教育『三问』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