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配置方式对侵蚀性降雨下径流的影响

2022-12-26 12:02杜广荣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产沙量草本覆盖度

杜广荣

(广东河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广州 510610)

1 概 述

植被种植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项基本措施,植被合理的配置方式能增强土壤的抗蚀能力,有效防止土壤被侵蚀。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吕皎等[1]对太行山中山区6种植被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混交种植,能有效防止土壤流失,增强水土保持功能。侯晓龙等[2]对安溪崩岗侵蚀区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与恢复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配置模式能有效防止土壤侵蚀。亢伟等[3]对不同植被配置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配置能有效减少坡面径流量和产沙量。许玉姣等[4]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径流产沙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设置不同植被配置模式,能有效减少土壤径流产生,增加了水土保持效益。孙一等[5]对坡面植被覆盖度对泥沙输移的影响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坡面植被覆盖能有效减少流水的输沙能力,覆盖度越大,减沙效果越明显。石智宇等[6]对沂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其与径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越大,地表径流减少越显著,能有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孙佳美等[7]对植被覆盖坡面土壤侵蚀的水动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坡面植被覆盖具有良好的减流减沙效果,能有效减少坡面土壤侵蚀。杨凯祥等[8]对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和植被覆盖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加植被覆盖度,能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增强生态环境保护。

以上研究均未针对植被配置方式对侵蚀性降雨下径流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对灌木和草本不同配置方式,在不同强度降雨条件下的产沙量和产流量进行试验。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本次模拟降雨试验土壤为棕壤性土壤,取自胶东半岛南部某市境内的森林公园,该地区为低山丘陵区,坡面坡度为5°~45°,主峰海拔549.7 m,年平均降水量698.4 mm。研究区内植物主要为景观林,林中野生灌木和草本交互分布。公园内常见的树木有赤松、黑松、刺槐等,灌木有胡枝子、映山红、野蔷薇等,草本有山菊花、凤仙花、石竹等。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本次模拟降雨试验在室内水土保持大厅内进行,设置3种降雨强度,分别是20、50、100 mm/h,降雨历时30 min。降雨大厅采用下喷式降雨系统和降雨集流系统相结合,通过设备的电脑控制器调节降雨强度的大小,该设备可实现降雨强度0.5~5 mm/min的连续变化过程,降雨有效高度最高可达10 m,降雨均匀度>90%。试验用坡面为可调节坡度的不锈钢槽,钢槽规格长×宽×高为4 mm×0.8 mm×0.5 mm。

根据研究区坡度现状和植被分布情况,以20°坡度为试验坡度,以常用灌木和草本为试验对象,灌木选取映山红,草本选取山菊花。根据灌木和草本在坡面分布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配置方式,配置方式包括灌木和草本在坡面的覆盖度及在坡面分布的位置。试验根据映山红和山菊花覆盖度设置不同配比,分别是2∶1(图1)和1∶1(图2),将灌木和草本种植在不同的坡位实现空间配置,当灌木覆盖度60%,草本覆盖度30%,灌木草本覆盖度2∶1,灌木种植在坡上见图1(a)、坡中见图1(b)、坡下见图1(c)。当灌木覆盖度30%,草本覆盖度30%,灌木草本覆盖度1∶1,灌木种植在坡上见图2(a)、坡中见图2(b)、坡下见图2(c)。

图1 灌木和草本覆盖度2∶1示意图

图2 灌木和草本覆盖度1∶1示意图

将土壤从研究区取回后,经自然风干,将土壤研细并过孔径为15 mm的筛孔,去除土壤里的砾石和植物根茎残渣。然后对钢槽进行分层填土,填土高度为45 cm,分3层,每层为15 cm。每填充一层土壤均抹平压实,再填充下一层。填土完成后,将表面进行粗糙度处理,再移栽灌木和撒播草本种子,并进行多次浇水,保证植被成活率。

进行试验前,测量土壤含水率,保证各坡面土壤含水率基本一致。开始降雨后,记录开始产流时间,出现径流后,前2 min进行一次采样,后面每4 min进行一次采样。开始产流30 min后,停止降雨,收集的径流静置24 h后,进行产流量测量。再将沉积的泥沙取出,放入烘箱烘干后称重,计算产沙量。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坡地产流量分析

试验结束后,根据采样数据,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灌木和草本不同配置方式坡面的产流过程变化趋势见图3。

图3 灌木和草本坡面产流量表

图3(a)中,当时间为2 min时,降雨强度为20 mm/h,灌木和草本各配置方式的产流量进行对比。A-PS(坡上)、A-PZ(坡中)、A-PX(坡下)、B-PS(坡上)、B-PZ(坡中)、B-PX(坡下)产流量分别为408、480、380、930、1 000、580 ml;当时间为6 min时,产流量分别为783、500、420、1 150、1 120、665 ml;当时间为14 min时,产流量分别为815、525、520、1 180、1 190、700 ml;当时间为22 min时,产流量分别为900、600、580、1 220、1 180、785 ml;当时间为26 min时,产流量分别为958、620、605、1 300、1 270、765 ml;当时间为30 min时,产流量分别为1 020、635、620、1 320、1 235、750 ml。由此可知,在降雨初期,各试验区产流量均快速增加,在相同降雨强度下,A-PX植被配置方式较其它5种配置方式的产流量最低;在灌木和草本覆盖比相同时,出现径流后前4min,灌木位于坡上的产流量较坡上、坡中高,随着时间增加,灌木位于坡上的产流量最高,坡中的产流量次之,坡下的产流量最低。

图3(b)中,当时间为2 min时,降雨强度为50 mm/h,灌木和草本各配置方式的产流量进行对比。A-PS、A-PZ、A-PX、B-PS、B-PZ、B-PX产流量分别为1 250、1 000、400、1 320、1 290、800 ml;当时间为6 min时,产流量分别为1 330、1 280、660、1 600、1 350、1 160 ml;当时间为14 min时,产流量分别为1 520、1 450、960、1 700、1 455、1 465 ml;当时间为22 min时,产流量分别为1 620、1 510、1 040、1 790、1 520、1 560 ml;当时间为26 min时,产流量分别为1 680、1 580、1 080、1 800、1 560、1 620 ml;当时间为30 min时,产流量分别为1 690、1 590、1 110、1 800、1 580、1 785 ml。由此可知,在降雨初期,各试验区产流量均快速增加,在相同降雨强度下,B-PS植被配置方式较其它5种配置方式的产流量最高,A-PX植被配置方式的产流量最低;在灌木和草本覆盖比相同时,灌木位于坡上的产流量最高,坡中的产流量次之,坡下的产流量最低。

图3(c)中,当时间为2 min时,降雨强度为100 mm/h,灌木和草本各配置方式的产流量进行对比。A-PS、A-PZ、A-PX、B-PS、B-PZ、B-PX产流量分别为1 760、1 680、700、2 020、1 800、1 030 ml;当时间为6 min时,产流量分别为2 110、1 820、1 080、2 160、1 920、1 380 ml;当时间为14 min时,产流量分别为2 190、2 020、1 345、2 200、2 060、1 780 ml;当时间为22 min时,产流量分别为2 260、2 060、1 380、2 265、2 130、1 950 ml;当时间为26 min时,产流量分别为2 260、2 130、1 400、2 320、2 140、1 935 ml;当时间为30 min时,产流量分别为2 270、2 160、1 415、2 400、2 210、1 910 ml。由此可知,在降雨初期,各试验区产流量均快速增加,在相同降雨强度下,B-PS植被配置方式较其它5种配置方式的产流量最高,A-PX植被配置方式的产流量最低;在灌木和草本覆盖比相同时,灌木位于坡上的产流量最高,坡中的产流量次之,坡下的产流量最低。

3.2 坡地产沙量分析

根据采样数据,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灌木和草本不同配置方式坡面的产沙过程变化趋势见图4。

图4 灌木和草本坡面产沙量表

图4(a)中,当时间为2 min时,降雨强度为20 mm/h,灌木和草本各配置方式的产沙量进行对比。A-PS、A-PZ、A-PX、B-PS、B-PZ、B-PX产沙量分别为0.48、0.48、0、1.6、0.45、0.3 g;当时间为6 min时,产沙量分别为0.65、0.6、0.2、2.4、0.65、0.45 g;当时间为14 min时,产沙量分别为1.1、0.67、0.32、2.85、1、0.6 g;当时间为22 min时,产沙量分别为1.25、0.7、0.35、3.15、1.15、0.68 g;当时间为26 min时,产沙量分别为1.45、0.73、0.38、3.25、1.25、0.72 g;当时间为30 min时,产沙量分别为1.75、0.72、0.4、3.35、1.35、0.75 g。由此可知,在相同降雨强度下,B-PS植被配置方式较其它5种配置方式的产沙量最高,A-PX植被配置方式产沙量最低;在灌木和草本覆盖比相同时,灌木位于坡上的产沙量最高,坡中的产沙量次之,坡下的产沙量最低。

图4(b)中,当时间为2 min时,降雨强度为50 mm/h,灌木和草本各配置方式的产沙量进行对比。A-PS、A-PZ、A-PX、B-PS、B-PZ、B-PX产沙量分别为0.6、0.8、0.35、1.6、1.4、1.15 g;当时间为6 min时,产沙量分别为1.48、1.2、0.46、2.35、1.515、1.25 g;当时间为14 min时,产沙量分别为1.53、1.35、0.63、2.75、1.68、1.4 g;当时间为22 min时,产沙量分别为2.45、1.4、0.69、2.95、1.735、1.4 g;当时间为26 min时,产沙量分别为2.52、1.45、0.72、3.1、1.95、1.5 g;当时间为30 min时,产沙量分别为2.35、1.52、0.76、3.25、2.05、1.53 g。由此可知,在相同降雨强度下,B-PS植被配置方式较其它5种配置方式的产沙量最高,A-PX植被配置方式产沙量最低;在灌木和草本覆盖比相同时,随着时间的增加,灌木位于坡上的产沙量最高,坡中的产沙量次之,坡下的产沙量最低。

图4(c)中,当时间为2 min时,降雨强度为100 mm/h,灌木和草本各配置方式的产沙量进行对比。A-PS、A-PZ、A-PX、B-PS、B-PZ、B-PX产沙量分别为5.15、1.85、1.55、12.2、5.3、1.8 g;当时间为6 min时,产沙量分别为6、2.7、2.1、12.8、6.05、2.3 g;当时间为14 min时,产沙量分别为7.5、4.1、2.8、16.8、12、4 g;当时间为22 min时,产沙量分别为8.2、5、3、17.6、14.6、4.25 g;当时间为26 min时,产沙量分别为8.5、5.6、3、18、16.2、4.55 g;当时间为30 min时,产沙量分别为8.8、5.9、3.2、18.5、15.8、4.8 g。由此可知,在相同降雨强度下,B-PS植被配置方式较其它5种配置方式的产沙量最高,A-PX植被配置方式产沙量最低;在灌木和草本覆盖比相同时,灌木位于坡上的产沙量最高,坡中的产沙量次之,坡下的产沙量最低。

综上所述,在相同强度的降雨条件下,灌木和草本配置方式从坡上到坡下,平均产流量与产沙量逐渐变小。当灌木位于坡下时,能较好地减少坡面径流。灌木覆盖度越大,产沙量越低。

4 结 论

本文对灌木和草本不同配置方式,在不同强度的降雨条件下的产沙量和产流量进行了试验,结论如下:

1) 在相同强度的降雨条件下,A-PX植被配置方式的产流量最低;在灌木和草本覆盖比相同时,灌木位于坡上的产流量最高,坡中的产流量次之,坡下的产流量最低。

2) 在相同强度的降雨条件下,B-PS植被配置方式的产沙量最高,A-PX植被配置方式产沙量最低;在灌木和草本覆盖比相同时,灌木位于坡上的产沙量最高,坡中的产沙量次之,坡下的产沙量最低。

3) 在相同强度的降雨条件下,灌木和草本配置方式从坡上到坡下,产流量与产沙量均逐渐变小。当灌木和草本覆盖度为2∶1时,灌木位于坡下配置方式的产流量与产沙量均最低。

猜你喜欢
产沙量草本覆盖度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基于NDVI的晋州市植被覆盖信息提取
草本心
辽宁省地表蒸散发及其受植被覆盖度影响研究
彩墨绘草本
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坡面产流产沙规律试验模拟
低覆盖度CO分子在Ni(110)面的吸附研究
喀斯特坡地不同地表微地貌产流产沙模拟研究
武汉常见野生草本地被植物及园林应用
不同植物措施对南方红壤丘陵坡地地表径流系数和产沙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