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茂医学与云南地方医学探源·姚氏医学※

2022-12-27 11:57邹成松陈思瑾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4期
关键词:传人云南医学

万 青,邹成松,陈思瑾,徐 涟,3

(1.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2.昆明圣爱中医馆姚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云南 昆明 650031;3.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

兰茂医学是云南本土医学的代表,发源于云南昆明。原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郑进教授在《兰茂医学与云南中医学》的学术报告中说:“云南的本土医学来源于兰茂医学,只要研究云南四大名医,也是在研究兰茂医学;只要对云南本土医家的挖掘和梳理,也是对兰茂医学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四大名医吴佩衡、戴丽三、康诚之和姚贞白先生为云南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 学术源流

明代医家兰茂先生世居云南昆明杨林镇,著《滇南本草》;姚氏医学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同在滇中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同源相生,薪火传承。

1.1 兰茂学术渊源 《滇南本草》序中记载,兰茂先生研《神农本草经》而知药性,习《黄帝内经》则晓脉理,并审辨滇中仙草与果蔬,总结临床用药和处方经验,著《滇南本草》和《医门揽要》传以后世,诚心研习,重医而淡利,为济世疗疾之良策。

1.2 姚氏医学渊源 姚氏医学流派是云南较有影响力的中医学术流派之一,自乾隆年间(1760年)方奇公至今已有250余年,传承9代。第1代传人姚方奇悬壶于昆明一带,为乡里邻居亲友治病除疾,精通内、妇、儿等学科。云南著名文史学家于乃仁先生赠姚氏第6代传人姚承济诗云:“家传医术拓岐黄,积学渊源六代长。与我交亲多岁月,医文翰墨溢清香。法张仲景方通变,效白求恩志劲强。万里春风无限好,景观行止步康荘。”可见姚氏医学继承岐黄仲景之学,立足于地方民族之地。

(1)源于易学思想 姚氏医学第2代传人姚时安先生极其推崇药王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观点,他遵从《黄帝内经》中有关论述,结合多年的体会,总结研究出易学与医学的关系应当从“象、数、理、气、法”入手,撰写《医易汇参》一书,此书的观点被云南中医同道所认同和采用。易学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姚氏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阴阳气血为整体,以气化原理为辨证线索,以因时、因人、因地为治疗特色”的学术特点。

(2)源于岐黄医道 姚氏第5代传人姚贞白先生自幼聪慧,尽得家学精髓,为姚氏医学之集大成者。他善于观天地,察人事,熟谙医学经典,深悟《黄帝内经》“百病皆生于气”之旨,认为“上焦如雾,受气而营诸阳,宣散肃降气血精微,有如雾露之弥漫大地;中焦如沤,变、化、蒸、泌,化生津液、卫、气、营血,似汩汩泉水永无休止;下焦如渎,似江河沟渠,使津液糟粕各归其道”。重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四时气候对人体气血的危害侵淫”的思想,结合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人群体质、生活习惯、饮食喜好、发病特点等,以“清宣疏化法”治疗昆明地区四时疾病。第5代传人姚仲逵先生认为:“《内经》《难经》《伤寒》乃医之楷模,后世医家皆宗其法而不圊,发而扬之医当效此。”第6代传人姚克敏先生注重阳气对三焦气化的作用,认为:“阳气是最大的枢转,是一切的动力。”主张治疗妇科疾病亦应注重阳气的盛衰。

(3)源于仲景医学 姚氏历代传人自幼诵读《医学三字经》,进而熟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通晓仲景学说气化理论之真机,明四时气候之变化更替,晓机体气化之升降出入,主张顺应自然之生气,枢转人体气机,使清气升于上,浊气降于下,则可收四两拨千斤之效。第5代传人姚仲逵先生以《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为纲,以气血辨证为线索,注重“气”的变化,其深悟经典奥妙,集各家之精要,参考滇中地区的地理气候、风土人情,结合姚氏历代诊疗经验,提出“春宜清疏要补阴,夏宜除湿要升阳,秋宜清润要培土,冬宜温进勿伤寒”的地方四时治疗大法。

(4)源于地方民族医药 姚氏传人常年在乡间邻里诊病,不断学习民间医学知识,采集地方药材并应用于临床,吸收了民族、民间医学的营养。第1代传人姚方奇先生,常入崇山峻岭中采集药物,遇到一位民间异人,得其传授岐黄之术,启姚氏医学之始。第3代传人姚炳南先生,肩背药囊行医走方于乡村、集镇之间,足迹遍及昆明附近乡镇,如安宁、富民、寻甸、嵩明乃至大理、楚雄、红河等地,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收获大量的民族、民间医药知识,常用当地草药治疗沉疴顽疾。姚炳南先生穷其一生行医经验,撰写《新编药物图谱》,为云南地方药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第5代传人姚贞白先生游学于大江南北,拜访地方名医,吸收民间医学精华,广泛应用地方药材,如鸡脚刺根、贯众、茵陈、猪肉、大蒜、白糖等,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制经验方药。

2 医风传承

兰茂先生认为医者探究医理,精于术业,治病救人,延传后世,此乃“大医精诚”之不朽医风。第6代传人姚承祖先生在《云山杏林》中说:“为人成笃孝友,立身之本也。得异人真传,缘也。得之而不即施,且更习之数年,慎也。不以之谋利,虽贫而乐。此术则决不因贫而去。人子知医,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危,并传之于后代。”姚氏医学自开山祖师方奇公开始,就十分重视医德医风的传承。

2.1 德馨业专济沧海 姚氏一脉行医滇中,总是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1位。《云山杏林》中叙述了姚氏第3代传人姚灿章先生的行医事迹:“行医30余年,唯责礼貌,不计脉资,乡里称其隐德。”姚荫轩先生常告诫子女和门人说:“医是仁术,要精心为患者服务,如病未治好,反互相攻击,滋生事端,就失去医生的高贵职责了。”荫轩公孙女克敏回忆:“老百姓评价姚荫轩先生和蔼可亲,看见姚老先生如沐春风。姚氏医学医药并重,医术的疗效有赖于中药,好药是保证医生疗效最有利的武器。中医的传承除了学术以外,还有医德医风。”

2.2 诲人不倦传后世 姚荫轩先生曾在云南讲武堂陆军小学堂教授医学课程,并以“姚济药号”“姚济医药室”为教育基地,亲自教授学生,培养出众多的医务人员,为新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5代传人姚仲逵先生捐资筹办云南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培育出许多中医药人才。20世纪40年代,姚贞白先生任滇黔中医师考评处处长,录用了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中医人士服务医疗行业,并为维护中医药的合法权益作出贡献,也曾在“姚济医药室”开设课堂,讲授中医课程,先后培养出40多位著名中医药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姚贞白先生在昆明医学专科学校成立中医班,其负责日常教学工作,讲授中医课程,为云南中医界培养出多位著名中医专家。第6代传人姚克敏先生,1990年被评为全国首届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云南姚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以姚克敏先生为代表性传承人,徒弟徐涟为项目负责人,汇集了姚氏医学流派第6、7、8代40余位传人,开展了文化梳理、理论学习、临床实践、人才培养、制剂研发、学术交流、建设示范门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推广和科研创新等项目,为传承中医事业默默耕耘。

3 方药应用

姚氏医学注重三焦气化理论,用药轻灵宣透,疏畅气机,多选用植物药配伍组方,创拟许多经验效方,炮制药物时常用煎、炒、炮、炙等方法,制作丸、散、膏、丹等各种剂型的药物制剂。

3.1 姚氏方药创研 兰茂先生临证从实际出发,诊断全面慎思,每证先论病理再予处方,方药配伍精当,简易实用;姚氏处方用药轻灵宣畅,不以药重味厚但求速效。二者的临证处方用药体现出一脉相承的云南地方医学特色。姚氏第3代传人姚质斋先生创立姚氏调经汤、姚氏保产达生方、姚氏资生丸、固护胎元方、化带汤等妇科方剂。第5代传人姚芑堂先生创制保产安胎的保产达生丸,治疗妇科崩漏的黑归脾汤,专治血伤风的丹栀逍遥散。根据云南气候特点创制粉葛解肌汤治疗时温病。按药性分别用酒炒、醋炒、盐炒、米炒、胆炒等药物炮制方法,创制出以胆炒附片为君药的排石汤,用于治疗泥沙样胆结石。第5代传人姚仲逵先生创制桑菊薄荷饮、藿曲苓桂汤、石斛寸冬饮、安胎达生汤等经验方。姚贞白先生创制七香汤、姚济神效散和多个治疗肝病的验方。姚济神效散主治四时感冒、外感六淫,与云南白药同为抗日战争时期滇军的战备药物。第5代传人姚济先生创制退热银花露、川贝涤痰露、白虎清气露、藿香露、小儿山楂膏、小儿八珍膏、小儿消食片、首乌延寿膏、气血双补膏、滋阴和阳膏等。第6代传人姚克敏先生创研治疗妇科疾病的艾附逍遥散、姚氏新加五子汤、姚氏新加当归补血汤、姚氏新加清热固经汤、增液四物汤、阴克宁系列方等。

3.2 《姚贞白医案》方药应用 该书记载经方、成方和经验方105首,用于治疗伤寒、温病、内科、妇科、儿科和杂病等,涉及97种病证,记载药物306味,同时载于《滇南本草》中的药物有76味。其中寒凉药121味,温热药110味,平性药75味;酸味药8味,苦味药77味,甘味药130味,辛味药78味,咸味药13味;具有升浮性能的药物90味,具有沉降作用的药物216味;药物归经:入肝经79味,入心经52味,入脾经61味,入肺经79味,入肾经21味,入胃经10味,入膀胱经3味,入大肠经1味。统计分析药物使用剂量,单味药的使用量最小为0.15 g,最大为90 g,平均为9.11 g。临证中常以多种剂型交替使用,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霜剂等。药物炮制方法有炒、炙、煅、烘、漂、烧、焠、烊化、水飞。根据病情灵活采用不同的疗法,如针刺法、鸡翎探吐法、吹喉法、热熨法、泡足疗法、外敷法、外熏法、饮料保健法、频频滴喂法、鼻饲法、灌肠法、吹鼻法、灌服法、物理疗法等[1]。

3.3 《姚克敏妇科经验研究》方药应用 书中记载经方、成方和经验方113首,用于治疗妇科疾病,涉及7个病种,记载中药196味,同时载于《滇南本草》中的药物有59味。其中寒凉药70味,温热药77味,平性药49味;酸味药4味,苦味药58味,甘味药78味,辛味药49味,咸味药7味;具有升浮性能的药物67味,具有沉降作用的药物129味;药物归经:入肝经59味,入心经33味,入脾经42味,入肺经44味,入肾经11味,入胃经4味,入膀胱经2味,入大肠经1味。统计分析药物使用剂量,单味药的使用量最小为3 g,最大为60 g,平均为11.51 g。临证中常以多种剂型交替使用,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霜剂、片剂、颗粒剂等。药物炮制以炒、炙、煅等方法为主。按照病情需要使用各种辅助疗法,如外敷法、灌肠法、热熨法、泡足疗法、外熏法、外洗法、心理疗法等[2]。

《姚贞白医案》《姚克敏妇科经验研究》的用药规律显示,有1/4左右的药物同时记载于《滇南本草》,可见姚氏医学深受兰茂医学的影响。书中使用药物寒热参半,而且有1/4为平性药,突出姚氏医学用药寒温并重,不过用温燥,不偏于寒凉的用药观点。甘味药最多,苦辛药次之。甘能益气健脾,斡旋中焦;辛能升能散,苦味为降,一升一降,运转中焦枢机,进而畅通三焦气机,印证了姚氏医学“以气化原理为辨证线索”的学术特点,把重视三焦气化的学术思想融入其中。归肝经者居多,肺经次之,脾经为第3位,心经为第4位,反映姚氏医学重视肝脾的学术思想,临证中常以疏肝健脾的逍遥散为妇科基础方;肺朝百脉,为水之上源,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气血运行,同时也注重调畅气血。单味药的平均使用量在10 g左右,用药轻灵平和,不妄投重剂,恰适其分而达四两拨千斤之效。

4 药食养生

《滇南本草》记载了很多食药两用的蔬菜、水果及粮谷类植物药材和食疗方药[3],如“鹅肠菜不拘多少,猪肚一个,煎食二次痊愈”“鹅肠菜不拘多少,煮鸡蛋食亦效”“荠菜治肺热咳嗽,用鸡蛋煮吃”等。姚氏医学临证中也常使用一些药食两用的药物,如《姚贞白医案》有“提笔踌躇,忽忆同道鲁绍曾老先生谓:用大蒜煮鲜肉,可消腹水,且不伤正。因嘱试服用生大蒜120克(去皮)、鲜猪肉250克,同熬烂为度,顿服”“每服调兑生蜂蜜2匙、牛奶1匙为引”“生蜂蜜1匙调服”“二冬膏、雪梨膏每服各调兑1匙为引”“嘱以玉米须煎汤代水煨药”“每服兑生姜汁1匙为引”等食疗养生的方法[1]。《姚克敏妇科经验研究》有“每日用清汤(鸡汤、肉汤、排骨汤均可)兑服阿胶粉10 g,每日1次”“益母红糖汤治疗漏夹瘀者”[2]。《滇南本草》记载菜蔬类52味,水果类29味,粮谷类6味;《姚贞白医案》记载菜蔬类23味,粮谷类15味,水果类7味,肉食类5味;《姚克敏妇科经验研究》记载粮谷类14味,菜蔬类10味,水果类5味,肉食类1味。姚氏医学认为重视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常以菜蔬、粮谷、水果、肉类等食药两用的药材应用于临床,既可固护脾胃功能,又能养生延年,治病疗疾。由此可见,姚氏医学继承了兰茂地方医学,重视食物类药物的应用,常以食疗之法扶正固本而治疗顽疾。

5 小结

云南姚氏医学流派经历了250余年的发展与传承,不但继承了中医经典的学术精华,也汲取了地方医学的丰富营养,与兰茂医学血脉相连,引领地域文化的发展,成为本土医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姚氏医学流派9代人的薪火相传,承载着“大医精诚”的医道观,同时也表现出姚氏门人刻苦学习、精于临床、薪火传承、生生不息的姚派医风。发展兰茂医学,必须遵循中国传统医学的学术理论,建立在以云南地方民族医学为基础的平台上,挖掘整理现存的资料,总结前人的经验,坚持临床实践,借鉴现代医学,发挥研发创新的精神,遵古而创制,脚踏实地地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传人云南医学
“老精神”与“新传人”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医学的进步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医学、生命科学类
闽剧传人陈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