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针运用于慢性支气管炎防治之探讨※

2022-12-27 11:57赵文倩李德华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4期
关键词:卫气支气管炎经络

赵文倩,李德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CB)以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基础,病位主要在气管、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以咳嗽、咯痰、喘息为主要症状,持续发作3个月,且连续2年以上。该病遇气候变冷或感冒易反复发作,且病程长,病情迁延,导致患者反复住院、肺功能损害和慢性气道限制,可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1]。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目前西医以急性期对症治疗为主,但长期、反复、大量应用抗生素易造成反复感染,可引起皮疹及胃肠部不适[3]。故CB的治疗重在防与治相结合,如提高免疫、延长缓解期时间、控制急性发作次数、改善临床症状等。中国现代针灸疾病谱研究显示,支气管炎已被纳入针灸呼吸系统病谱中;该疗法不仅可以改善CB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提高免疫功能。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可以减轻支气管黏膜的炎症损伤,提高免疫功能[4],但针刺的强烈针感与其他不适会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皮内针作为特殊的皮内针具,具有浅刺、无针感、久留针的特点,可在穴位形成长效刺激[5]。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使用皮内针疗法治疗。

1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病机

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咯痰、喘息为主要症状,且易反复发作,属中医“内伤”“咳嗽”“痰饮”“喘证”“肺胀”等范畴,与肺、脾、肾密切相关,其标在肺,其治在脾,其本在肾。肺为娇脏,主皮毛,司呼吸,外邪上受,首犯于肺,肺失宣降,可见咳嗽、咯痰之症;久咳则肺气虚损,失于卫外,易于感邪,故反复发作;脾主运化,行津液,久病脾虚失运,停为痰饮,可见咯痰;久病及肾,肾主纳气,失于摄纳,则见“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病性多为本虚标实,肺、脾、肾虚为本,痰饮壅盛为标;急性期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缓解期以扶正、固本、培元为主,兼以祛邪。对于已确诊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重在固本培元,延长缓解期,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故皮内针浅刺可给予穴位长效刺激,适合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的治疗。

2 皮内针疗法

2.1 皮内针的历史沿革 皮内针疗法是通过将特制的针具浅藏于穴位皮下持续刺激以发挥功效,为浅刺与久留针的结合,该疗法的雏形见于《黄帝内经》的“埋针法”;“十二刺”中的“浮刺法”“直针刺法”,以及“五刺法”中的“半刺法”及“静以久留”的针法,均以浅刺为特点。《针灸甲乙经》记载:“半刺者浅内而急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进一步规范了浅刺理论。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详细论述了浅刺适宜腧穴。元明时期注重浅刺与辨证相结合,如《针灸大成》阐述了皮下浅刺的补泻要点。1952年,日本针灸学家赤羽幸兵卫首创皮内针,20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受其启发,引进皮内针,并进一步创制了更为便捷的揿针型皮内针[6],目前皮内针疗法已运用于各系统疾病的治疗与研究中。

2.2 皮内针的作用特点 皮内针具有浅刺、无针感、久留针的特点。①浅刺:进针5~7 mm,刺激腧穴皮部,激发卫气,起效迅速,利用皮部络脉进行传导,直达患处,内调脏腑气血[7]。②无针感:“针,体小而微,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素问·调经论》)由于进针浅,在发挥针刺作用的基础上,无毫针刺的酸麻胀痛及其他不适感,患者易于接受。③久留针:“静以久留,无令邪布……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素问·离合真邪论》)皮内针留针时间可达1~5 d[8],并可随机体活动自行刺激,虽轻微但持续,其作用可超过一般留针的作用[9]。

3 皮内针应用于肺系疾病的研究

3.1 皮部浅刺以构筑内外天然屏障 皮内针疗法应用于肺系疾病可从卫气、脏腑、经络理论阐述。①卫气理论:外感疫疠之气,邪气由表及里,皮部先受,留而不去,由经入络,内传脏腑,外邪与卫气于皮部相逢,卫气足则皮肤腠理致密,邪不可侵,卫气不足,则邪气入里,故浅刺埋针可激发卫气,抵御外邪。②脏腑理论:五脏合五体,肺在体合皮,“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针灸甲乙经》)故肺系有病,皮部浅刺能鼓舞肺气,鼓邪外出。③经络理论:“五脏之道,皆不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素问·调经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肺系有病,于皮部经络取相应穴位,施以补泻之法,激发经络之气以内调肺脏。故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治疗重在增强卫气,提高免疫,防止病邪进一步内传。

3.2 皮内针疗法提高免疫、治疗肺系疾病的依据 针刺提高免疫的机制明确,其调节作用几乎涉及免疫系统的每个环节。在固有免疫系统中,针刺调控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细胞因子以激发固有免疫系统,双向调控B细胞生成抗体,调控体液免疫[10]。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针刺通过调控下丘脑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正负反馈,影响促肾上腺激素及糖皮质激素的释放,并激发胆碱能抗炎通路以调节神经免疫,控制炎性反应,促进机体修复[11]。在研究针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气管平滑肌的长期影响中发现,针刺治疗可通过减轻细胞炎症,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水平,以保护肺功能,减轻炎性反应[12]。研究表明,深刺与浅刺的疗效无明显差异[13]。皮内针除具有针刺的基础作用外,还可直接刺激皮下神经末梢及物理、化学感受器,经脊神经节上传至大脑皮质,刺激自主神经系统以增强机体反应,可更好地激发机体的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提高机体抗病能力[14]。目前皮内针疗法已广泛应用于肺系疾病的治疗中,如咳嗽、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15]。王春辉[16]将120例慢性咳嗽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孟鲁司特钠联合皮内针穴位埋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孟鲁司特钠联合皮内针治疗可有效缩短慢性咳嗽病程。肖鹏云等[17]将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脾肾虚、痰瘀内阻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结合五脏俞皮内针疗法,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五脏俞皮内针疗法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的症状。李红俊等[18]将支气管哮喘(虚哮证)患者60例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多索茶碱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穴位埋针疗法,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及最大呼气量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西医药物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穴位埋针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更佳。

4 小结

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的治疗重在提高免疫以对抗外邪,目前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治疗的中医疗法较多,包括中药[19]、毫针刺[20]等,皮内针结合“半刺”与“久留针”的两大优势,轻微而持续地刺激腧穴。由于腧穴是人体经络之气输注、转输之地,从卫气、经络、脏腑方面激发机体自身功能,激发卫气,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且操作简便,易于接受,操作简便。健康人群可通过医生指导自行安置,节省了就医时间和医疗空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卫气支气管炎经络
冬病夏治综合疗法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硫酸镁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分析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身体出现这5个现象 说明体内的经络不通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易经》养生法
浅析卫气
经络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