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奥特的哲学观念在高等音乐教育中的体现

2022-12-29 08:01蒋钰琪
轻音乐 2022年2期
关键词:音乐学生

蒋钰琪

埃利奥特(David·J·Elliot)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音乐教授,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西北大学,担任过音乐教育的客席教授。20世纪下半叶,音乐教育哲学的活力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音乐教育哲学体系的建构、拓展和分化上。本文以《关注音乐实践》一书为例,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在北美出现的一种教育哲学范式。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强调音乐的本质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音乐创作者在一定语境下,对音乐要素进行有规则的排列和组合。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取决于音乐的本质和价值,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存在又取决于与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与价值取决于人们创造音乐的全部实践活动过程中。音乐实践活动包括音乐制作和音乐聆听,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中。音乐制作分为三大板块:通过过音乐主体自身习得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进行的作曲和即兴创编的一度创作;表演者通过还原乐谱进行演唱和演奏为二度创作;欣赏者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心理认知结构的不同进行三度创作。音乐是感性的听觉艺术,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在活动中营造生动活泼的音乐学习氛围,让学生爱上音乐,懂得使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从中获得音乐经验和审美感知。

一、高等音乐教育的目的: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

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将音乐鉴赏作为学习的重要范畴,在音乐审美方向给予学生更深层、更长远、更宽阔的启示,并在音乐教育的各个层面都体现美育。“北京、天津、山东、上海等省市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有自卑、焦虑、社会恐惧、抑郁等心理疾病的人数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青年,说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对清华大学毕业班学生做了调查,调查显示约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处理压力没有信心”。[1]因此,针对非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学习音乐有着放松左脑,开发右脑的作用,使得左右脑平衡发展。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性和具象性,若没有音乐基础知识的铺垫和从音乐实践中积累的音乐经验,纯粹依靠主观感觉听赏无法真正走进音乐中体会节奏、旋律、和声、调式和音乐进行的美感。以雷默为代表的审美主义音乐教育哲学把人的注意力和意识理想化了,认为人仅通过的感知就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所有美,但仅仅依靠在听赏实践体验中获得的审美经验感如昙花一现,云里雾里,并且仅存于感知表面。高等音乐教育从课程性质和目的,教学内容的制定,最后在教学评价中都涉及一种在音乐实践中实现的音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劳逸结合,在这一阶段中的音乐教育可能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在课堂中不能忽略识谱和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能够在自己需要音乐的时候选择恰当的曲风。雷默表达出他对音乐教育的观点,“学生是音乐消费者,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聆听音乐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反应能力”。实践证明,在音乐课堂中音乐欣赏的曲目,这些曲目的风格均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音乐内部元素的连接也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语境下构建成的,简单地说音乐创作会受到来自某个时期、某种社会风气、某种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那么就是说单凭借听觉去聆听音乐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吗?不一定。聆听音乐有时可以是散漫的,不一定要带有目的性。但是对于真正音乐学习者来说,持有在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学习是单纯审美教育这一观点站不住脚,因此雷默后来也吸收了实践音乐哲学的观点,形成了形式主义与实践相融合的融合主义哲学观。今天的许多音乐教育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都否认了身心对立的二元论观点,不再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是有先后次序的,思维和行动是伴随的关系,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要素,感知音乐结构和音乐的运动状态,强调音乐经验。音乐的要素、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具有特殊性,这些艺术特征决定了音乐创作和音乐聆听的教学,必然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保证。在音乐实践活动的目标下,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发展个人的目的,这时个人的音乐素养在寓教于乐中得到充实和提高。那么音乐教育中的发散思维是什么呢?就像一块海绵,吸入的水是蓝色的他挤出来就是蓝色的水,吸入的水是红色的那么挤出来的水就是红色的。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式,面对不同语境中的音乐,能够唤起个人与之在这个语境下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发散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随着音乐素养的不断提高而更加充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音乐素养是一种多维度的知识形态,只有音乐实践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么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课堂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审美感知力。

二、音乐实践的特点

音乐实践呈现多样化体现在以下三点:1、学生能够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达内心的情感,如独唱(奏)、合作、欣赏等多种实践活动的形式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身心需要;2、每种音乐实践都包含了音乐制作和音乐聆听两种实践活动,每一种音乐实践又产生于多样的文化、社会背景下;3、由于社会文化和人类意识的需求使得表达音乐的方式呈现多样化。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古国,幅员辽阔,大杂居小聚居,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在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天壤差别,所以在音乐教学设备和教学内容上应因地制宜,将本地区的音乐传统运用到音乐课中。受到个人自身和周围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构成五彩斑斓的音乐氛围。高等音乐教育不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只有在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将音乐理论化为音乐语言,学生能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感受到音乐的曲式结构,音乐的乐句、奏法。笔者认为音乐制作的过程是音乐聆听和制作相辅相成的过程,也是自己指导自己的过程,用个人过去和现在积累的音乐经验来指导自己,同时创作会受到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意识环境的影响。以埃利奥特为代表的实践主义音乐者认为不能把音乐作品看作一个纯粹的成品,而应该重视作品的制作过程,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包含了的作曲家的音乐素养、个人思想以及与该音乐相关的社会文化。音乐教育要在特定的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开展,培养学生将正规知识、非正规音乐知识、印象性音乐知识和指导性音乐知识得以整合运用的能力,深入发展。这要求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学科综合,生动形象地表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到每一个个体,也要通过艺术之间的互通性,关注学科综合的同时,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帮助学生丰富和拓展艺术视野。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明确指出“所有的学习者,不论其发展水平和技能水平,都应能接受平衡的、综合的和有序的音乐教育方案及有效的音乐教育者的教育。”在非专业的理工科院校将理工科专业放在主要地位上,决定了艺术类科目处在次要位置,笔者认为对于非专业的学生也应该注重音乐实践的培养,只有亲身感受吹、拉、弹、唱等表演形式,才能真正实现体验到音乐审美,音乐课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一种米养百样人,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受到启迪,展现出个性,潜移默化地获得审美感知,社会文化也在一定的活动中得以传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音乐作品的涉及面很广,不是简单地分析作品的曲作者、国籍等作品以外的背景,也不是告诉学生该体裁是奏鸣曲式的。而是应该进行作品分类,按照历史发展或是体裁演变的线路,并附上表演。笔者认为教授音乐鉴赏的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演唱和演奏的能力,在课堂上能够声情并茂的表演。艺术和人文紧密联系,人文的多样性,决定了艺术表达形式呈现多样性,应该让学生亲身体验,聆听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使人人需要音乐,爱上音乐。

三、在语境中的音乐实践

音乐表演中所存在着的内在关系是艺术——社会,音乐表演的行为中蕴藏着着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关系。音乐实践会受到个人的和社会的发展的影响,沉浸在音乐实践中的表演者用自己过去和最近积累的音乐经验来指导自己,同时个人所处在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对表演者也会产生影响。音乐不仅是声音和乐谱的存在,并不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单一的关系,追溯到氏族社会时期,音乐是在社会和宗教习俗中应运而生的,原始人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发达,以及对祖先、生灵和自然的祭祀与崇拜,先民在实践中不断为生存创造条件,又不断提升自我,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往,在不自觉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和宗教祭祀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此音乐和音乐教育也就具有了社会属性。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音乐,这事实上也是超越了欧洲中心论的观点,走向了音乐价值多元论。很多人会误以为音乐表演是对乐谱简单的模仿、复刻,大家要一模一样才是好的,但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对于同一乐谱有不同的诠释,是允许的,并且是合理的。音乐表演的过程最能展现表演者具备的音乐素养。因此要把握住作品所处的大环境,经过深思熟虑后再融入个人的理解才是有新意的。音乐作品在特定的音乐实践和社会文化下孕育而生,使学生真正获得音乐审美情趣的关键要素是自身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的审美能力根植于音乐素养之上,那么如何检验一个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可以通过音乐制作来检验,在一定程度上,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表演能力是同步的,把个人内在的审美知觉通过表演外在流露出来,使得身体和心灵相辅相成发展。

埃利奥特在《关注音乐实践》第168页中提到“要刺激学生们在了解更多与此事(此事指的是一部音乐作品)相关的实际知识,传统、学问、英雄和传统方面的知识”[2]。音乐具有人文属性,音乐作品不是作为独立的客体存在,在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音乐形成于生产劳动、生活娱乐以及祭祀活动等人类社会实践中,富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人文性,逐渐形成独有的地方音乐风格,口耳相传。这时音乐就不仅是音乐要素之间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抓住作品的语境尤为重要。要强调对音乐的本体学习,重要的是,教师要运用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进音乐本体、感知音乐的本体,围绕着音乐的本体予以启发,丰富学生的审美阅历,建构审美心理结构,使得学生爱上音乐会欣赏音乐,并且乐意在生活中运用音乐,达到美育的教学目的。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内心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拥抱音乐,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自我检验,要刺激他们创造的头脑和双手,这也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策略。在制定音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也都要慎重考虑,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使用的群体、学生生活环境、个人学情等方面,真正走近受教者的生活,才能更好地适应音乐教育的目标。

结 语

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实践教育哲学观点,对于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发展能给予许多启示,是一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理论图书。与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注重审美经验相比,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更宽泛的视野来解读音乐,音乐经验的获得才是音乐教育的宗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人与生活的关系,有效刺激个体的多元化发展。从一个角度来说,以埃利奥特为代表的实践主义音乐者在注重感性体验的同时,也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音乐实践之间相互强化的内在关系,音乐实践要有一定音乐理论知识的保驾护航,才能对个体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直接作用。学生也只有在进行与自身音乐素养相匹配的音乐制作,才能真正形成内在审美情趣和实现自身素质发展。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音乐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高等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个体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爱上音乐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可以看出我国今后的音乐教育哲学发展轨迹仍会靠近实践主义音乐教育哲学。

注释:

[1]王 尚.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0:168.

猜你喜欢
音乐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奇妙的“自然音乐”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音乐从哪里来?
学生写话
音乐
音乐
聪明的学生等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