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与区域经济发展优化策略研究

2022-12-29 20:10宋丽丽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办学区域院校

宋丽丽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发展规划与质量保障办公室,福建 厦门 361008)

一、引言

2003 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已由“补充”变成“重要组成部分”[1]。中外合作办学是唯一以国务院法规形式规范的涉外办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属于体制内办学,现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一起,并称为高等教育“三驾马车”;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促进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外合作办学优化社会服务功能的必要性

(一)理论基础层面展现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价值

中外合作办学优化社会服务功能的必要性,可以从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两个层面进行论述。从理论基础层面来看,一方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针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做出了论述,马克思认为二者的结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社会生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为现代社会改造工作提供助力。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可以看出,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教育工作,都有必要重视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紧密结合,这不仅是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要路径,而且也是确保教育工作适应社会发展、得以与时俱进的关键;另一方面,教育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理论在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围绕这一理论,国内外学者做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论证分析,如索洛模型得出了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人均产出的结论[2]。从这些结论中可以看出,知识、人力资源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知识积累、人力资源发展产生着决定性影响的教育事业,则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引擎作用。无论是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还是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理论,都指出了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在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当中,教育主体需要重视优化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展现出中外合作办学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二)实践价值层面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路径

从实践价值层面来看,在中外合作办学实践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决定了在优化中外合作办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区域经济发展能够获得更多助力。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能够作用于教育发展,从而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供良好的环境。具体而言,从区域经济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的影响来看,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人才需求,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的重要动力,即发达的区域经济所具有的人才需求量更大、对人才综合素养提出的要求更高。因此,院校有必要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来培育更多人才并提升人才培育水平。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结构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容产生着重要影响,即不同地区所具有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发展规模都存在一定差异。围绕区域产业结构确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确保人才供需实现对接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区域经济结构会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容以及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产生影响[3]。从中外合作办学社会服务功能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来看,中外合作办学社会服务功能的优化,不仅能够培养更多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研支撑、技术支撑。由此可见,中外合作办学社会服务的优化,既是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的有效路径,也是充分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社会价值、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路径[4]。那么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中外合作办学定位,强化主动服务意识

首先,地方院校需要重视革新中外合作办学观念,强化区域经济服务意识。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地方院校需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以推动教育事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出发点,对中外合作办学定位、发展方向等进行重新审视。与此同时,地区院校需要重视对中外合作办学所具有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及有必要展现出的社会服务价值等进行宣传,从而深化院校师生对中外合作办学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知,进而促使院校师生产生较强的主动服务意识。当然,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最终是要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必然会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困难与问题[5]。为此,地方院校需要克服自身所具有的畏难情绪,通过构建激励机制来保持院校师生所具有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依托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其次,地区院校需要优化中外合作办学定位,树立客观、现实的区域经济服务观。地区不同院校所具有的办学优势、专业优势等存在一定差异。为此,不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区域经济服务方式,并在构建双一流大学、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对自身办学优势与专业优势进行拓展,从而强化自身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吸引力、确保自身能够在多元化的领域、多元化的层次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6]。在此过程中,地方院校还需要处理好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将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避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陷入片面关注教育科研而忽略社会服务的误区,需要以提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为导向,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与科研水平,从而确保自身能够依托中外合作办学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把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实现人才供需对接

在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院校需要准确把握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与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需要了解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以及科研需求,从而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容的确定、人才培养重点的确定等提供依据,进而确保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中的育人工作、科研工作能够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呈现出更高的契合性。

首先,地方院校需要确保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区域经济结构相契合。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在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与整合,从而为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提供良好保障。地方院校不仅需要对合作双方专业优势做出考虑,而且需要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紧迫的人才需求做出考虑,从而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地方产业链、产业结构以及就业市场的对接,并确保中外合作办学所输送的人才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进而为中外合作办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7]。院校要实现精准对接,合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发挥中外合作办学服务于区域经济的作用,实现“同向、同行”顺势发力。

其次,地方院校需要确保中外合作教育内容能够与职业标准相契合。在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中,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必然是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岗位胜任能力的内容。因此,地方院校有必要将职业标准引入到中外合作办学当中,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育内容选择工作。当然,为了确保职业标准能够充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中发挥出引导作用,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与企业一道开展职业标准研究工作,确保职业标准得以与时俱进地更新与发展,从而确保教育内容、学生综合素养能够与职业标准要求实现良好对接。

再次,地方院校需要确保中外合作办学能够关注学生专业实践素养的提升。从人才供给层面来看,学生所具有的专业实践素养是学生综合能力与社会企业生产需求实现良好对接的关键。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专业实践素养的提升,重视将真实的工作氛围、工作项目、工作流程引入中外合作办学过程当中,从而促使学生对真实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与体验,进而有效提升学生所具有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开展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院校可以吸引企业参与到实训基地建设与实习岗位供给当中,从而为实践教育的开展以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

(三)拓展中外合作办学主体,深化校企合作

在地方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地方企业也可以作为合作办学主体参与到育人工作与科研成果转换工作当中。从企业在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中的参与价值来看,企业所具有的人才需求可以为中外合作办学育人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与此同时,企业具有丰富的实习实训资源,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实践教学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从企业参与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动机来看,企业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参与能够促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容、专业设置、学生素养等与企业人才需求实现良好对接,这对于充分发挥院校育人所具有的社会服务功能、丰富企业生产中的人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将企业纳入合作主体框架,对于强化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有些项目体现出效率低下,合作浮于表面等问题。因此,就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与企业密切结合,对中外合作项目效率进行评价及优化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从实践来看,社会企业需要以实现自身长远发展为出发点,深度参与到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专业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地方院校也需要与办学合作方强化沟通,引导其认识到企业参与对于强化中外合作办学社会服务功能的价值与意义,促使中外合作办学能够与企业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实现紧密对接,为中外合作办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8]。

(四)找准合作办学定位,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价

各高校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价,找准合作定位,有助于我们明确人才订单式培养目标。5G 时代的来临,将打破传统教育者知识垄断,构建同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层次结构AI 供需匹配双向画像,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各高校通过引入市场第三方机构,深度挖掘市场需求,精准定位,以市场为导向,联合培养人才[3];构建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专业布局结构深度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引导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国际合作发展上,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中外合作学科结构,形成与区域产业结构相符合的专业布局;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地方区域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联席会由中方院校、境外学校、第三方机构共同组成。坚持政府统筹、面向社会、地方为主、依靠经济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则,在地方政府教育厅指导下,形成以成员单位为主体,实现资源共享、规模化合作办学,构建每个单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中外合作办学格局。我国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效率并没有达到最优,很多项目资源投入与产出效果不匹配,各高校引入第三方机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效率、效益,降低合作风险,构建战略联盟共享资源、共享生源;实现主体选择、师资选择、生源选择;匹配高校办学定位、学科强弱,最终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最优化选择整体提质增效。

四、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目前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发展趋势“基本判断”,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必将带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新机遇的“形势研判”。中外合作办学必将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既会遇到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又可能遇到爬坡过坎的改革攻坚期。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研究表明新时代下,中外合作办学政策主线只有一条: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提质增效是中心、服务大局是方向、增强能力是保障。中外合作办学向着“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的方向发展,遵循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两条基本规律,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光明前景。

猜你喜欢
办学区域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分割区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