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视野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角色困惑与职业发展研究

2022-12-29 20:10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共英语专业课转型

王 娟

(太原学院 外语系,太原 030012)

一、引言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需要一大批既具备专业知识又能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复合型人才。纯粹的公共英语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高校英语教学的要求。高校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传统上主要采用EGP 模式,讲授通用英语,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大,逐渐出现教学困境,进而阻碍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1]。因此,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策略:有的提出大学公共英语向ESP 转型[2];有的提出与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等融合;有的按照分类教学的方针,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如太原学院按照人文和理工进行分类教学,同时削减了大学公共英语的课时,大二年级英语课时由之前的每周4 课时削减为2 课时,总学时由以前的256 减至192;还有的提出以学术英语作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突破口[3]。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喜忧参半,喜的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忧的是整体教学效率偏低,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在转型过程中面临职业认同感和危机感问题,影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高校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要解决好教师的角色困惑,推动教师的职业发展。

二、当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公共英语作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课,在培养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时代发展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是新时代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利举措,因而势在必行。

(一)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不能有效地应用英语

大学公共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主要是按照英语学科性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和教学方案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综合素养,但有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并没有跟上社会需求变化,导致其日益式微[4]。公共英语教师主要是进行综合英语教学,与高校转型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工作不相融合。当前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应用型高校转型,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讲授的综合英语显然不符合应用型的要求。大学生认为大学公共英语可学可不学,对大学公共英语学习不重视。大学生很少用英语交流,从而缺乏英语听说能力的锻炼机会。在读写译上,大学公共英语涉猎比较广,但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则很少,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英语的有用之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现实困境要求其必须进行相应变革,以改变大学公共英语不利的地位。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当是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精通不仅仅是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精通,更需要具有国际化思维、全球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素养和通识能力。可见,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是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不能弱化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地位。这就要求大学公共英语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和针对性,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真人才。像理工科专业要侧重理工英语教学,而文科专业要侧重人文英语教学,这样大学生学习到的英语与自身的专业、所要接触的工作、职业有密切关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增加,情景也能更加相融,从而改变大学公共英语日益式微的局面。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角度,大学公共英语应当增加课程思政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这也要求大学公共英语进行相应的教学知识体系重组,丰富人才培养的内涵,做到为党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教师角色困惑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虽然有必要,但也给公共英语教师带来诸多难题,尤其是角色困惑和能力焦虑感。

(一)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的角色困惑

纵观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虽然方案比较多,但都强调向ESP 转型,即由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职业英语等特殊用途英语改革。指导思想主要是按照分层分类教学的方针,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专业特质开展相应教学。在教学改革目标上,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倾向于大学公共英语与其他专业的融合。这就让大学公共英语教师产生角色困惑。传统上,大学公共英语和专业课英语各有分工,大学公共英语主要是开展跨文化交际教学,让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而专业课英语主要是由专业课教师讲授,因为专业课教师具有专业课英语的知识背景,能更好地讲解和应用学术英语、职业英语。现在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向ESP 转型,那么大学公共英语教师是否还属于公共通识教育部门,其定位是否需要转向ESP 英语。有些教师并不认同大学公共英语的ESP 转型,而是被动地跟着走。教师认为自己是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拥护者”的同时,也是“抵触者”和“承受者”[5]。这种角色困惑也给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能力转型发展带来诸多困境,固守传统的通用英语应用能力显然不行,不能适应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进行能力发展应当往哪个方向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引发能力焦虑感问题。

(二)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的能力焦虑感

大学公共英语向ESP 转型,融入新工科和新农科等教学理念,将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专业度增加。专业课英语、学术英语、职业英语需要专业知识背景,否则难以真正理解词汇和语篇含义。第二,要掌握的英语知识体系增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英语词汇,其知识体系将呈几何级倍数增加。第三,教学工作量增加。开展分类分层教学,教师备课、收集资料、制作线上课程都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大学公共英语教师产生能力焦虑感和危机感,认为自身所掌握的英语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不足以应对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要求。专业基础知识很难通过短期的学习就能迅速掌握。英语教师多数是英语语言学专业毕业,学习的是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对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有所熟悉。但是像医学英语、理工英语,多数英语教师能识别词汇看得懂大致意思,如果要精准翻译和交流,得当地进行教学讲解,则缺乏背景知识和技能技巧,会很吃力,呈现出能看懂但难教的尴尬局面。可见,知识的结构性短缺是造成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能力焦虑的首要原因,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要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6]。

四、转型视野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策略

大学公共英语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要相应地进行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当前随着智能化、信息化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不断重新定义并赋予新的内涵,这就增加了职业发展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更加助长公共英语教师的角色困惑[7]。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必须厘清大学公共英语的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职业发展才能方向明确。

(一)要坚持大学公共英语“公共性”定位

大学公共英语虽然有必要进行改革,以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大学公共英语要继续坚持“公共性”的定位。公共性是指大学公共英语要将人文性、通识性和工具性完美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大人文知识传播,增大人文关怀,增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巩固大学公共英语在传播文明,推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优势,培养大学生国际化思维、全球意识格局气质。

此外,还要加强通识性教育。清华大学李曼丽提出:“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8]。作为语言课程的大学英语课,其本身属性决定了大学英语课要承担起既教授基础英语语言知识,又要进行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双重任务。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与通识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大学公共英语可以在教学中传播通识知识,如英语国家的科技创新精神、文化保护措施等,促进我国大学生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等。另外一方面,要增强大学公共英语工具性运用,让大学生学习的英语能真正在将来的工作中派上用场。因而在工具性方面选取大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用得多的学术英语、职业英语。大学英语公共性还体现在院校特色和地方特色。院校特色是指大学公共英语要和学校的主要学科结合,如农林院校要体现农林特色,综合性大学要按照学科进行分类,聚焦核心学科。地方特色是指高校服务地方,肩负着为地方培养各方面综合性人才的重任,应当紧紧围绕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文化进行教学体系构建。像山西省太原市的煤化工、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地方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要向能源制造英语倾斜。大学公共英语的院校特色和地方特色实质上是大学公共英语工具性的延伸和体现。此外,要科学认识大学公共英语公共性定位与ESP 转型的关系。大学公共英语ESP 转型,并不是弱化大学公共英语公共性的定位,而是更加巩固大学公共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必要性,更好实现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ESP 转型并不意味着大学公共英语与ESP 英语进行合流,而是在工具性层面教好特殊用途英语,让英语在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工作中更好地派上用场,更好地得到应用。其实这也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本身的要求,正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中指出,大学公共英语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按照功能重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部门

大学公共英语ESP 转型和分层分类教学,必然要求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进行能力转型和职业发展。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学公共英语教师也具有能力天花板,不可能学习和掌握所有的专业课英语、学术英语、职业英语。因此,应当按照大学公共教学改革的要求,按照“1+X”的思路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部门进行功能重组,即在“X”方面,按照本校需要分别设置人文教研室、理工教研室、农科教研室、医科教研室、商科教研室等,这些细分教研室具体负责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公共英语教学,公共英语授课教师按照自己所属的教研室,进行对应专业、对应学科的专业知识、英语词汇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而“1”代表大学公共英语通用要求,适合所有的学科和所有的专业。“1”既代表大学公共英语人文性教学,也代表大学公共英语在听说读写译等各个层面对大学生进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让学生能说会道,增强大学公共英语的应用技能。“1+X”的教研室功能性划分将能有效避免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的角色困惑和职业发展危机感,让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更有方向性,根据所处教研室让专业课英语、学术英语、职业英语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也让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增强综合能力上,融合人文性和工具性,让大学公共英语真正能育才、育人、育德。

(三)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要加强综合英语的学习

转型发展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要具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加强职业发展,以适应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根据大学公共英语公共性的定位,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要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局限在专精化。专精化并不符合大学公共英语的课程定位,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存在诸多不利。在综合能力发展方面,大学公共英语教师首先要掌握一两门专业课英语知识,具备学术英语、职业英语教学及沟通能力,以适应ESP 转型教学需要。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师来讲,这是全新的挑战。公共英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按照“学”生的角色,学习所要教的专业各种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对于那些缺乏知识背景,又不能简单地通过学习就能提升的学科,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应当从通俗科普读物入手,慢慢积累知识点。此外,还应当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师多交流,多沟通,从而让自己更加准确地进行翻译。其次,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要多学习人文英语。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行人文英语知识体系、教学理念的重构。我们不仅需要促进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更应当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能用中国文化智慧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全面的文化思辨思维,既尊重文明、文化多样化,又能在避免文化冲突的情景下有效地传播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对于公共英语教师的转型学习,高校要提供相应的保障,开展教学转型职业能力培训,提供学习资源,构建协同学习体[9]。减少公共英语教师教学任务,使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深造。

(四)加强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职业实践

提高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地位,避免课程式微,就要切实提升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成效,让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真正能培养具有国际化思维、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就要清楚地知道时代需求、国家要求、企业要求、社会要求,根据需要来推进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职业实践,通过深入企业,聆听企业心声,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推进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鉴于大学公共英语ESP 转型需要,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的职业实践,选取自身所在教研室的岗位职业,增加专业课英语、学术英语、职业英语应用沟通机会,提升相应的教学技巧。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要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做到既能教书育人,又能从事英语交流和翻译。“双师型”转型也能检验公共英语教师自身的能力不足,做到查缺补漏,加强和改进学习,从而不断提升公共英语教师的能力。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要在职业实践中不断思索大学公共英语的定位,增强大学公共英语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改进教学,让大学公共英语更加有生机和活力;不断思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让大学公共英语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更加本土化,更能服务中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五、结束语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困惑和能力危机感要受到高度重视,其不仅仅是教师的困惑,更是大学公共英语定位的重组和重建。大学公共英语教育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入开展调研,倾听各方意见,论证改革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确保大学公共英语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职业发展,培养英语综合能力,提升ESP 特殊用途英语教学能力,以适应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需要。

猜你喜欢
公共英语专业课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公共英语阅读教学的金课实施模式探析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的公共英语构建研究
中职院校公共英语和职业英语教学的衔接分析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模式探索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