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耦合与实现路径

2022-12-30 01:58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话语红色育人

朱 丽

(亳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亳州 236800)

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革命文献,产生的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以红色文化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激荡,各种文化交融,各种价值观念碰撞。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时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多维度的价值耦合,将蕴含丰富育人元素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途径,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具有积极意义。

一、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耦合

作为中华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积累沉淀,形成的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蕴含了丰富的价值内涵和精神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铸魂育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深厚力量。”[1]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具有多维价值耦合,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实现立德树人的耦合

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立德”为前提。红色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光辉的历史进程,蕴含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为“立德”提供了多样性、情境性的教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家国情怀、革命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坚定理想信念,进而实现立德树人塑造精神的核心诉求。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光辉历史的红色故事,展示了共产党人忠于人民、团结一心、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实现德性知识向德性品质的转化,进而实现立德树人塑造品格的价值诉求。培养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的现实使命,红色基因包含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无穷的榜样力量,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志存高远,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二)提升政治认同的耦合

政治认同是人民对政权及政权代表的国家产生情感上的信任、行为上的支持和意识上的归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2]作为大学生,只有坚定“四个自信”,强化政治认同,才能对党和国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并由此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坚定政治信仰。思政课就是要在教学中,通过党情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魅力、理论魅力的讲解,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进而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在要求。红色文化资源是资政育人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红色文化印记了党的成长历程,体现了党执政的人民性、先进性和革命性;记录了革命和建设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必然性和优越性;蕴含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革命先辈勇担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大学生通过感悟红色文化,深化对主导政治理论的认知,进而坚定政治信仰,规范政治行为,提升政治认同。

(三)实现意识形态引领的耦合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剧,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必须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提升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思政课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关键课程,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思政课的价值性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3],因而在教学中要充分彰显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红色文化是特殊的文化形态,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使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通过红色文化传承,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其中蕴含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意识体现了党的奋斗历程、执政的思想基础、文化自信的根基,通过文化育人,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意识形态引领。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红色文化积淀了优秀的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传承,集结了优良的革命作风。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红色文化需要通过思政课教学拓展传承的空间,思政课需要利用红色文化推动教学发展,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有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和价值基因,它所提供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革命精神等都成为思政课教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极大充实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针对目前一些高校存在学生对思政课关注度不高的现象,必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包含丰富的德育价值,各种纪念场馆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场所,使教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课堂说教。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力量,产生爱国爱党的共鸣,从中汲取精神养分,进而提升教学实效性。

(二)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

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爱国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要通过学理分析、思想理论和真理力量发挥政治引导功能。”[4]中国故事凝聚了国家和民族存在、发展、壮大的深刻记忆,彰显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具有价值引领的功能。依托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红色文化的薪火相传、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风貌,在满足思政课政治性教学需求的同时,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红色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红色故事,比如党的创建故事、革命故事和改革创新故事,这些都是思政课教学的优质素材。在教学中与时俱进,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多媒体融合的方式将精神、理想、信念融入红色故事中,进而发挥思政课政治引领功能。

(三)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质的规定性,又体现了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既是精神凝炼又是行为规范,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思政课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直接的主渠道,要通过理论渗透和实践活动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感和实践属性,提升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亲和力的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价值追求与革命信仰,都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的源泉,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培育时代新人。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大学生对理论知识更深层次的内化,最终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物,具有民族性、先进性、科学性等特点,集聚了思想引领、精神指引的价值资源,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教学资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力量。近年来,许多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创新了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学效果,但是也存在红色文化教育话语体系有待重构、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尚不完善、融合机制没有健全等难题和困境。

(一)红色文化话语体系有待重构

话语体系是教育者主张的理论、思想的外在表达形式,具有规制和影响受众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话语体系育德化人。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内在价值,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想文化表达,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培养高尚的品德。

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只有被受众认知、理解,才能被认同和传承,但是面对意识形态多元化和信息全球化,在思政课教学中,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在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关系方面,面临着现代困境。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由于教育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对红色文化的内涵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导致在教学中停留于就理论而理论的层面,使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话语方式方面,教育者忽视了受众的主体性,话语交往主要通过独白和灌输的方式,导致教育者与受众之间无法建立开放、平等、和谐的话语关系,影响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不完善

红色文化是在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在增强民族自尊心与提升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在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增强 “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等方面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协同育人,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新契机,但是现阶段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协同育人效果有待提升。高校主要通过理论讲授方式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学效果不佳。虽然一些高校借助新媒体,但是在技术运用上和内容更新方面存在滞后现象,存在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二是缺乏育人机制。没有规范的育人机制,会导致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无法形成明确的目标,相关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晰,不能实现有效沟通,进而影响教育合力的形成。三是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是教学主体整合教学要素以期实现教学目标的组合”[5],教学主体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模式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手段的选择等方面尚未实现有机统一的运行系统。

(三)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融合机制没有健全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了我国人民的创造史和奋斗史,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为教学提供实践教学场所,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针对性和亲和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非常重视以史育人,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的传承教育,但是总体来看,很多高校没有健全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融合机制,主要是实践教学和育人氛围融合机制没有健全,影响了红色文化渗透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实践教学主要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完成,但是由于教育基地主要集中在本地,数量和规模有限,加之指导教师红色文化素养的欠缺、实践教学课时设置的不规范等,没有实现课堂、校园、教育基地和网络平台一体化的实践体系,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在育人氛围方面,更多的是依托课堂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学生社团、红色网站、校园文化活动、自媒体教育平台等没有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没有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开放、平等的红色文化话语体系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更好实现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有待加强,重构红色文化话语体系是提升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第一,高校要重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红色文化具有特有的时代价值,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群众性和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体。新时代的红色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武器,在培育时代新人中成为坚韧的外在动力。高校要提高对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重视,提升教育者的红色文化素养,鼓励教育者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第二,教育者要从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入手,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话语体系。红色文化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内容滋养和文化支撑,但是要想让红色文化为受众彻底接受,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就必须与受众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需求相结合。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学中,利用鲜活、丰富的红色文化,通过直观性、实践性、主体间性的“生活话语”和“民主协商话语”的话语方式,将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通过情感交互式的话语形式实现话语主体间的思想共鸣。

第三,促进网络话语的转型,提升红色文化网络育人价值。网络信息时代,传统意义的文字和语言在网络空间得以拓展,大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生活的主力军,红色文化必须借助网络,以满足大学生社会交往和学习形式网络需求的方式充分发挥育人价值。教学中可以采用贴近现实的网络话语和数字化的媒介话语,将红色文化资源转换为融媒体作品,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大学生的需求。教师在促进网络话语转型时还应树立红色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话语权,通过红色人物、红色事迹和红色故事,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和认同,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

红色文化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这个主渠道,需要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全程参与,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模式,就无法形成“三全育人”的合力局面,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和红色传统就很难得以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完善。

第一,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教师缺乏红色文化素养,教学中仅仅是通过生硬灌输理论的形式完成相关教学,无法将红色元素有效融入教学。因而,教师首先要提高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要利用课余时间博览原著,认真研习红色经典,领悟红色文化内涵。充分了解党史国情,自觉树立红色文化自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将红色文化与教学内容实现有机结合,通过开展红色实践活动、红色主题活动、红色文化沙龙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第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必须要有协同育人平台。高校应从运行机制和创新机制方面入手,搭建长效的红色文化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教师开展红色文化研究,提倡相关职能部门为教学提供服务平台、交流平台,在队伍建设、制度保障、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一体化的育人平台。同时需要拓展协同育人场域,可以通过利用当地红色文化场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和参观研讨,以及在校园内增加红色文化标识、红色文化图像、英雄塑像等营建浓厚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

第三,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要凸显价值引领,通过挖掘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关联性,找到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实现教学内容的紧密衔接。教学方法上,教师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参与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在师生互动交往中,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规范、设计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协同育人的重要环节,需要从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方面进行考量。课程建设方面,以红色文化融入方式、红色因素挖掘质量等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学效果方面,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出的知识储备、社会责任、思想觉悟、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综合考察,量化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三)健全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融合机制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共同发挥铸魂育人的功能,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现实意义。健全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融合机制,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优化联动育人作用,提升育人实效。

第一,建立课堂、校园、教育基地和网络平台一体化的实践体系。课堂教学中,要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形成内容相对固定、量化标准明确的实践教学内容。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红色故事,采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经典诵读等形式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在校园内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打造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参观、实践教学、情景体验为一体的数字化校园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将当地的烈士纪念园、博物馆等单位作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切身感受红色基因的磅礴力量。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构建以易班平台为基础、以思想引领为核心、以思政课教学为抓手的网络实践平台。

第二,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思政教育可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完善,两者联系紧密,在培育时代新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有助于借助红色文化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提升思政课的生动性和参与性。一方面,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可以通过知识竞答、经典读书会、学习沙龙等形式加强红色文化理论学习;通过红色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红色文化艺术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显性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红色文化物态环境的创设。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红色物态环境有助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在校内标志性建筑中融入红色元素,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校史馆的作用,将校史馆打造成承载本地红色文化的德育教育基地。

第三,健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保障机制。为更好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有效融合,必须要有健全的保障机制。学校层面要将红色文化的传承作为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要统筹规划,从制度、组织、师资、评价体系等方面精准发力,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制定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具体实施方案,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体系。其次,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要高度重视,成立课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各部门加强协作,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再次,形成“专兼结合,协同创新”的师资队伍。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红色文化知识储备以及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能力。最后,优化评价体系。要把红色文化列入思政教学体系,改进评价方式,加强过程性考核,将思政功能的发挥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

猜你喜欢
话语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