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人物探《猫》对人性的自省

2022-12-31 08:00刘翠霞
中学语文 2022年32期
关键词:三妹利己主义专制

刘翠霞

文学即人学。郑振铎1925 年创作的散文《猫》表面上是在描述饲养猫的故事,其实是在表达对人性的思考与自省,文中边缘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作者对人性的理解与剖析,对自我的反思。

一、三妹——假爱的伪善者

三妹是文中描写较多的边缘人物。在文章开头便交代了三妹喜爱猫,并描述了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的相关情景。但当对文章进行细读后,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三妹真的喜爱猫吗?第一只猫在生病前十分活泼,三妹总是在逗它玩,但是当第一只猫生病以后,三妹却对它不管不顾,依然通过各种办法去逗弄它,甚至为了获得快乐,三妹还特意买了铜铃,然后用红绫系在猫的脖子上,加重了猫的负担。此刻的三妹却对猫的痛苦视若不见,没有去想着医治猫,依然只顾着自己玩乐,导致第一只猫的死亡。

在第一只猫死后不久,三妹在得知舅舅家的猫十分有趣后,便立即让二妹将猫拿回来,并将爱转移到第二只猫身上。由此不难发现,三妹的爱是短暂的,也是淡薄的,尤其是三妹在让二妹去拿猫时所表现的神态及语言,完全是将猫当成了一个玩物。因此在三妹心中,充满了对猫的轻视与随意。所以在第二只猫来了以后,三妹便立即喜爱上了第二只猫,能够感受出三妹对第一只猫的不在乎。

尤其是当第二只猫丢失时,三妹明明已经发现猫丢了,却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全家,让全家一起找猫,而是去做其他的事情了。由此可见,猫在三妹心中的分量很轻,猫的亡失对于三妹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因此能够判断出,三妹对于猫并不是真的喜爱,猫对于三妹来说不过是陪她玩闹的一个玩物罢了。

因为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相比,不仅外表丑陋,而且性格很不讨喜。因此三妹对它的兴趣并不大,很少去逗弄它。甚至在大家冤枉第三只猫时,三妹还充当了帮凶,导致第三只猫的最终惨死。

通过上述的分析不难发现,三妹对猫的喜爱是伪爱,是虚假的。她的爱在本质上是冷漠的、自私的。而她给予猫的爱都是满足自己喜乐情况下,只要能够让她感到快乐,三妹便不会吝啬她的爱,但若是无法让她感到快乐,便会被其他猫或其他事物所取代。

二、张妈——真怜的失语者

张妈是文中着笔较少的边缘人物,出场次数较少,但每次出场都饱含深意。在第二只猫走失后,张妈才第一次出现,为猫的走失感到可惜。张妈的出场与三妹不同,通过作者对张妈的描述能够发现,张妈并不喜爱猫,但张妈却在第二只猫走丢后,带来了猫的下落,和三妹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不爱猫的人却在猫走丢后四处打听,寻找猫的去向,将猫的下落放在心上,而喜爱猫的三妹却无动于衷,并将责任推卸到邻居身上。这是一种巧妙的对比,大有深意。

当第三只猫到来时,由于长得丑陋,全家人都不愿意收养它,而不爱猫的张妈却将它拾进家中,才让小猫没有被寒冷与饥饿所杀,并拥有了一个暂时温暖的港湾。当全家人对第三只猫带有偏见时,也只有张妈怀着平等博爱的精神去对待它,同时也正是不喜欢小动物的张妈担负起了饲养猫的工作。

当芙蓉鸟死了,全家人也只有张妈客观地对眼前情景进行描述,也没有直接判定第三只猫罪行。

表面上不爱猫的张妈才是真正爱猫的人。但张妈如同猫一样,没有任何话语权,无论什么时候只能默默无言。而三只猫的命运也真实地反映出小人物的现实处境,所以张妈才是真爱真怜猫的人。

三、假爱与真怜背后人性的自省

揭露趋美避丑的偏见。第一只猫有着雪白的毛发,不仅外表美,而且性格也美,所以受到了全家人的喜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更加有趣,也更加活泼,在全家人眼中它比第一只猫更美。没过多久第二只猫便取代了第一只猫的位置,受到全家人青睐,也将第一只猫死亡所产生的阴霾吹散了。第三只猫的毛色是花白的,体型也很瘦弱,有些丑陋。特别是毛被烧脱以后,这只猫便更难看了,因此难以得到全家人的喜爱。

同时由于心中不爱,所以在对面第三只猫时,总是心存偏见,将所有的坏事全都归结于它的头上。尤其是在芙蓉鸟死后,大家便不再掩饰自己的偏见,直接展现出来,并将第三只猫描述成讨厌的形象。

趋利避害、趋美避丑、趋乐避苦本就是人的本能。但若因此产生偏见,对于那些苦难、不美以及残缺的人而言,便是一种无法改变的残忍。也正是人们趋美避丑这一偏见,导致第三只猫不受全家人待见,最终付出了生命。但是文中张妈对猫的怜爱之情又让读者明白,虽然趋美避丑是人的本能,但是人最终能克服本能,尊重生命,怜爱生命。

否定利己主义的伪爱。文中三妹对猫的爱是伪爱,是虚假的,它只不过是通过这种伪爱来找寻自己想要的快乐,以此来获得满足。因此这种爱可以是对一只猫,也可以是一只狗。透过文章思考,文中的三妹如此,“我”与三妹又有何不同的呢?“我”对猫的爱在本质上不过是因为它能够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新鲜及快乐,让我的心灵得到满足。所以当猫病亡后,我只是在心里感觉有“一缕”酸辛,是如此微不足道。因此我安慰三妹说:“我再要一只猫送给你。”由此发现,第一只猫无论是对于我还是三妹来说,都不过是一个能够带来快乐与满足的玩物罢了。

“我”对第二只猫的喜爱有不同,这是因为第二只猫不仅变成了饭后的娱乐,让我能够更好地消磨时光,而且它还会捉老鼠,能够解决家中的鼠患。所以在第二只猫走失后,“我”的心中没有酸辛,只有愤恨,因此我才会不停地咒骂将它捉走的人。但是第三只猫不仅长得丑陋,还不具备前两只猫的优点,使得它难以得到全家人的喜爱。即便是伪爱也不曾得到,所以在第三只猫死后,“我”的情感又再次发生了变化。在得知真相之后,“我”对第三只猫产生的悔恨之意,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人狭隘的利己主义伪爱。

通过三只猫得而终失的叙写,表现一家人对于猫的爱是虚假的,不过是从利己主义的角度出发,可能是由于外表漂亮可爱,能够满足他们对于美的心理需求,能为他们带来乐趣,让他们精神感到愉悦。也正因为如此,文中“我们”所表达的爱是有条件的,猫只不过是生活中的点缀,并不是无可替代的。

批判专制暴虐的恶性。《猫》发表于1925 年,正是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以及科学民主等观念流行的时候,因此作者和当时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受到了这些先进思想的影响,所以《猫》中拥有博爱思想以及人道主义对霸道、专制以及暴虐等恶性的批判。

文中三妹在猫生病时对猫不管不顾,在知道猫会走失的情况下,依然不做任何防范措施的伪爱,“我”全家对于第三只猫的暴力、偏见以及冤枉,让作者意识到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难以具备平等博爱及人道主义思想。尤其是在文中“我”一家变成了暴虐、专制以及霸道等恶行的化身,仅凭一己之私便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判了第三只猫的罪证,让其担负“杀鸟凶手”的罪责,并在定罪以后对其进行惩戒。在这一过程中,潜意识当中的霸道与专制已经左右了“我”的行为,让“我”这个接受过自由平等、人道主义等思想的知识分子,拿起棒子对猫进行惩戒。在猫逃走后,“我”还愤愤不平,一直到真相大白,“我”才察觉到自己的可怕,但早已为时已晚,这时第三只猫早已经因为“我”的暴虐与专制而丢掉了生命。通过三只猫的遭遇,将人性中的“恶”展现出来,对猫的愧疚便是对人性的悲悯与自省。张妈形象代表对人性的剖析以及对错误的承担,是“我”和恶之间的抗争。

综上所述,通过边缘人物面对猫时所作所为的解读,能够让读者辨清假爱与真怜,了解作品对人性自省内涵。人性是复杂的,但愿读者同作者一样,能够对人性中的恶有更深的认识,并以此为戒。

猜你喜欢
三妹利己主义专制
喊三妹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画一个圈
三妹真的爱猫吗:重读郑振铎《猫》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三妹真的爱猫吗:重读郑振铎《猫》
罗尔斯原初状态中立约人特性
浅析李箱小说《翅膀》中映射的社会现象
民主时代的新政治科学
欧洲早期印刷业应对专制统治的方式与成功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