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小学增值评价的抽样调查及思考

2022-12-31 09:42刘须锦
江苏教育 2022年82期
关键词:总体方案受访者问卷

刘须锦

一、调查缘起

自《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增值评价”以来,诸多涉及“教育评价”的通知、实施意见等政策文本,都将“增值评价”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这说明探索增值评价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作为一种评价理念,增值评价被广泛关注。在《总体方案》中,“增值评价”前面的动词是“探索”,结合调查来看,当下的“增值评价”确实仍然处于“探索”状态,在小学还存在就“增值评价”谈“增值评价”的现象,甚至有的校长、教师还对“什么是增值评价”“增值评价的价值”等感到迷惘。探索根植于实践。客观而言,“增值评价”只有置于真实的实践中,才能看到评价的增值效应。

二、调查设计

1.调查内容与形式

为了客观、真实了解增值评价在小学阶段的探索样态,笔者自2022 年1 月起,聚焦“增值评价”关键词,阅读与梳理文献20 多万字,在此基础上,从“增值评价的获取方式”“什么是增值评价”“怎样探索增值评价”等层面设计问卷。同时,根据内容的开放度,设计单选、多选和简答式开放题。文本设计完成后借助问卷星进行在线调查。

2.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范围包括江、浙、皖、沪三省一市百余所小学,四百多位校长、教师,共回收有效问卷468 份。其中,校长74 位,副校长41 位,学校中层管理人员94 位,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占44.66%。受访者中,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5.51%,他们的任教学科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美术、劳动、心理健康等9 门学科。其中,任教语、数、英学科的受访者总占比为81.23%。

另外,受访学校基本属于当地的优质学校,城区学校占比为77.16%,具有50年以上办学历史的学校占42.73%,学生数超1000人的学校占82.26%,其中3000 人以上的大规模学校占24.16%。

三、调查简析

1.增值评价的获取方式

问卷中关于“第一次接触增值评价的方式”,选项分为“聆听专家报告”“校本培训”“学习《总体方案》时获悉”“翻阅杂志时看到的”“其他(第一次听说、参与问卷调查才知道、不清楚等)”五项内容。

分析问卷发现:“聆听专家报告”与“校本培训”合计占比为50.64%,“学习《总体方案》时获悉”与“翻阅杂志时看到的”合计占比为40.38%,“其他(第一次听说、参与问卷调查才知道、不清楚等)”占比为8.98%。总体来看,对于增值评价的认识,多数受访者的获取方式是借助培训。其实,不管是怎样的获取路径,90%以上的知晓率,充分反映多数受访者关注《总体方案》,并且已形成对增值评价的基本认识。

2.什么是增值评价

调查问卷中有一题:“增值评价的内涵,你认为哪一项表述更准确?”19.44%的受访者认为是“某一个阶段增加的值的评价”,34.62%的受访者认为是“对评价的评价,让评价增值”,45.94%的受访者认为是“判断师生和教育水平投入与产出的差值”。这三个数据表明,受访者对增值评价内涵的理解还没有形成共识。

3.怎样探索增值评价

一是“谁来评”。61.75%的受访者认为“每一位教师都是评价的主体”,这较符合学校评价改革的实际。26.92%的受访者认为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估、测量职能部门”,这间接反映了“增值评价”的科研品质和专业属性。“校长领导集体”选项仅占2.35%,这说明关于增值评价的探索,不是学校中层及以上管理者就能完成的。

二是“评价谁”。78.21%的受访者认为是“教师”,81.41%的受访者认为是“学生”,68.16%的受访者认为是“班级、年级、学校等集体”,说明在受访者心目中,这几类群体都是非常重要的。进一步比较这些数据,发现评价“学生”占比最高,说明学生可能是学校探索增值评价最受关注的群体。

4.增值评价的呈现方式

72.86%的受访者认为评价学生的主体是“级部管理者和各科教师”,这说明一线教师与学生距离最近,评价最及时、最直接,反馈时间也可能最短,效果可能最好。对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这一问题,调查显示,“三好生、优秀学干”等传统评价方式占60%,“小标兵、小能手、小达人”等评价方式占87.61%,说明受访者比较喜欢个性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个性化评价中,“进步之星”占比为72.01%。从某种角度看,“进步之星”的评价方式最能促进学生成长。

调查还显示,学校对学生评价依据,虽然还存在“主观印象”“学生投票”“考试成绩”几类,但以“行为习惯及参加德智体美劳各项活动的表现”作为依据的比值高达94.87%。可以看出,参与调研的学校能有效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通过对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实施评价,明确增值评价的导向,即不仅要在纵向上看成长、比进步,还要从横向上看发展、比素养。

四、思考

1.期盼与困惑同在

当下,小学对于《总体方案》的理解与执行,已经做出很多积极的回应。但也有教师反馈,学校的评价条目很多、很细,操作起来很烦琐,一定程度上存在形式主义、敷衍了事等现象。实际上,评价没有大小、多少之分,更没有优劣之分。在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评价”,然后再考虑“怎么评价”。对于增值评价而言,也是如此。

在小学阶段“探索增值评价”,教师的困惑还是比较多的,如“增值评价怎么探索,国家或主管部门能不能给予具体指导”“增值评价的量表如何有效制定”“增值评价的数据采集有难度”“增值评价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探索增值评价时要关注哪些方面”“专家能否提供科学的增值评价操作模式”……这些困惑真实存在,但结合与本次受访者的对话得知,有些学校还在等待中观望、期盼和想象。因此,他们反馈的困惑,有的仅仅是部分领导、教师在没有探索之前的假设,而不是教师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真正遇到的困惑。有关增值评价的使用工具、方法、模式,都需要教师去尝试、去总结提炼。

2.学习与培训同步

《总体方案》提出,一定要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这既说明了评价的重要意义,也反映了评价的专业属性。问卷结果显示了受访者对于“学习和培训”的意愿,如“探索增值评价,非常希望接受系统学习”“评价是专业,需要得到专业的培训指导”“建议加大增值评价的理论普及”“希望得到资深专家的引领”“增值评价新方式,一定要开展广泛培训”“建议提供增值评价学习资源包,进一步了解此项内容”等。

学习和培训,原本是同一个维度的概念,但调查中受访者希望能够分别使用。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而培训更强调被训练。实施增值评价需要教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培训,以强化认知,提升能力。

3.榜样与探索同行

问卷反馈中,有一些受访者提出这样一些建议:“增值评价有哪些学校做得好,建议推出榜样,提供样板”“可以典型引路,反思优化再推广普及,让教师看得到增值评价的实惠”“增值评价的文献很少,是不是说明实践很难进行”。

的确,相对于“新时代评价体系”来说,增值评价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研究或探索增值评价,必须要将其置于评价体系的背景中进行观察、审视。因而一切评价的经验、榜样,也应该属于增值评价的经验和榜样。不过这些经验和榜样,用杜威的话来说,是需要“改造和改组”的,并且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因此,学校实施增值评价,既要学习他人经验,也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总体方案受访者问卷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总体方案及发展展望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