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环保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思考
——以“家庭中的碳排放”为例

2022-12-31 10:06冯雪燕李思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活分析过程

冯雪燕 李思 _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

为了让学生对碳排放有全面的认识,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我们以“家庭中的碳排放”为课程研究主题,从衣、食、住、行多个角度,引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践行低碳生活,提高环保意识。

1.“观”环境——认识碳排放

我们从“气候变暖”现象导入,引出“温室效应”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环境等多种方式,了解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以及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危害,最后绘制成小报。通过相互学习与交流,引发学生思考“碳排放指的是什么”“减少碳排放自己能做些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2.“看”生活——寻找二氧化碳

我们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实践学习”,引导他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产生的原因。比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们每天在用水、用电、用天然气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节水节电刻不容缓。学生研究还发现,人们“穿的衣服”竟然也与碳排放联系密切。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衣物“美”的层次追求越来越高,导致家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闲置衣物,无形中增加了碳排放。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学生对“碳排放”的认识更加广泛、深入,呈现“从单一到多元、从片面到具体”的特点,同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如“怎样合理购买衣物”“怎样节约用水用电”“怎样计算生活中的碳排放”“回收废旧衣物的方式有哪些”“填埋垃圾和分解垃圾需要的条件是什么”等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以疑促思,以思促研。

3.“数”说衣食住行——收集碳排放数据

有了前期的调查与学习,学生普遍对家庭中的碳排放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怎样从“数”的角度分析我们的衣食住行呢?如何收集数据呢?

首先,我们在学生中集思广益,进行头脑风暴,总结出了多种收集数据的方式。从最初的上网查找、求助父母,到后续的查电表、查购买电的记录单和使用时间来推算用电量,再到拍照记录私家车里程、百度地图检索两地距离推算公交车行驶距离、称重生活垃圾等,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次,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并根据实践效果不断调整方法和总结经验。最后,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数据统计表,帮助他们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学生根据表格中出示的信息,解读每个数据的含义。

从整个活动过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分析数据胸有成竹,而在如何收集数据上表现出明显的方法欠缺的短板。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跟教师在讲授“教学统计”这部分内容时的方式有关。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大都为学生提供现成的数据,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想办法,而忽略了收集数据这一重要环节。其实,当研究某一问题时,收集数据是前提,收集数据时所运用的方法与手段,往往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认知与技能,如拍照、画图、上网、计算、推算等。由此看来,收集数据的过程既是实践的过程,也是认识提升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在收集数据的实践过程中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会再次直观、理性地感受到碳排放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生活,每个公民都责无旁贷。

4.“话”说绿色低碳——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围绕碳排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我们开展了“建言在行动”活动。这里的“建言”不是让学生空谈环境保护,而是通过前期一系列的研究与分析,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科学分析,并落到“保护环境如何从‘我’做起”上,让“建言”的内容更科学、更接地气,让课程与生活、应用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提高人文素养。

通过以上课程实施,我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研“广度”,全面参与真实践。学生在调查、收集、学习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或现象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像生物链一样有着连锁反应。比如,从“温室效应”到“生活中的碳排放”,从“汽车尾气”到“衣食住行”,以及收集数据时从“询问家长”到“各显神通”都体现了课程研究的“广度”。这也促使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能力等进行多元研究,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践中感悟学科间的联系。

二是研“深度”,问题引领真探究。在系列研究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总会有新收获、新思考、新疑问。以问促思、以思促研是指引学生研究问题的路径。在研究“家庭中的碳排放”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碳排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从收集数据中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在分析问题中用科学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是研“厚度”,环保教育真受益。我们以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多元环保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用“数”的形式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还要学会调查、研究,以及会用美术、信息技术、科学、品德与社会等多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低碳绿色生活的多元认知,促使他们思想、行为和生活态度的转变。一位学生在“建言行动”中这样写道:“我们应该共同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有的学生对“吃口香糖的人”发出倡议,呼吁同学们“拒绝吃口香糖”。由此不难看出,通过课程实施,学生的认知得到了发展,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从而为践行环境保护打下了思想和知识基础。■

猜你喜欢
生活分析过程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