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趣的实践中走近传统民族艺术

2022-12-31 10:06李健王梦琦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蜡染制作方法布面

李健 王梦琦 _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

丰台五小银地校区作为民族教育示范校,多年来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学生在研究中注意到苗族独特的蜡染作品,对蜡染图案如何染制充满好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开展“神奇的蜡染”项目式课程,在有趣的实践中,探究传统民族艺术——蜡染的制作方法与其背后的科学原理,锻炼多方面能力。

1.初识蜡染艺术,展开讨论猜想

在学校针对暑期开展的“民族宝藏”活动中,有学生针对苗族传统民族艺术展开了研究。班里有一位学生在假期前往贵州苗寨,在那里发现许多蓝白相间的装饰布,花纹繁复细腻,古朴优美。开学后,他与大家分享拍摄的蜡染作品照片,并为同学们介绍。有学生提出疑问:“‘蜡染’是怎样染成的呢?古代人怎样印染出这么复杂的花纹呢?”孩子们被神奇的蜡染工艺所吸引,我就此组织学生针对蜡染的制作方法开展讨论与猜想。

经过交流,大家汇总出几种可能性:(1)作品中的白色花纹是用白色染料画在染好的蓝色布面上;(2)在白色布面上画出蓝色部分也能呈现蓝底白花的效果;(3)白色图案或许是像印章一样印制在蓝色布上。最后一种猜想被学生们一致排除了,大家提出:“既然蜡染是古代印花技艺,当时应该还没有印刷工艺,因此花纹不会是印上去的”。还有学生提出:“虽然没想到具体的制作方法,但既然叫蜡染一定与蜡相关。”蜡染技艺的制作方法越显神秘。

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对蜡染的制作方法提出了丰富的猜想,并且对此问题充满探究热情。基于此,我决定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与实践,开展“神奇的蜡染”项目研究。

2.探究科学原理,亲身实验印证

猜想环节后,学生们热切追求一个正确答案,我并没有直接公布,而是提出了挑战性任务:“运用我们已掌握的美术技法,你能试着模仿出蜡染的效果吗?”请学生提前思考创作方法,选择自己所需的材料。在美术课上我为学生准备了深蓝色与白色的底纸,以及油画棒、颜料等用具,带领学生展开试验。

提出“猜想(1)”的学生,直接使用了深蓝色的纸,尝试用白色水粉颜料、白色油画棒、高光笔等画出纹样。不同画材呈现出的效果各不相同,但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多数画材无法画出蜡染作品中细密的线条图案,并且几种画材的覆盖力都不足以盖住蓝色背景,导致白色花纹不清晰、不干净。

针对“猜想(2)”,学生选择白色底纸,先用铅笔画出纹样的外轮廓,再用深蓝色马克笔填充周围区域,用这样的方法,需要将纹样画成空心效果,蜡染作品中有很多细线,使得绘制难度特别大,即使很细心,也会不小心画进白色区域,导致纹样边缘不平滑、不清晰。还有的学生,想到油水分离的表现方法。于是用白色油画棒画出纹样,再用深蓝色的水粉颜料平涂背景,纹样自然显现出来,跃然纸上。

创作完成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对比,学生们发现,运用油水分离的表现方法,虽然白色花纹同样不是非常清晰,但是最简单。此时有学生猛然想起,之前我们猜想蜡染会用到蜡,油画棒是油性的,不溶于水,那么蜡呢?这个问题让我们的研究更进一步。我引导学生开展了相关实验。将蜡烛用力涂抹在一张白纸上,随后用毛笔蘸取蓝色颜料水刷在白纸上,观察涂抹蜡烛的区域是否能上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当颜料水刷在涂抹蜡的区域上时,会自动凝聚出小水珠,水珠浮于蜡表面,水不能渗透蜡。因此,我们可以证明水与蜡是不相溶的,用蜡画图案实现油水分离的表现方法在原理上的确行得通。实验的结果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大信心。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在提出猜想后,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合科学学科知识与实验思想,综合运用多种技能,提高了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

3.体验创作过程,巧思完善技法

有学生提出,传统蜡染作品的图案都非常复杂,蜡烛又不是画笔,怎么能画出这么细致的花纹呢?经过讨论,有小组联想到,在科学课上我们学过蜡的融化,高温下蜡能变成液态的蜡油,这不就像颜料一样了吗?用毛笔蘸取蜡油就能实现在布面上画图案了。学生们跃跃欲试,很想亲身体验。

于是,在下一课前,我提前准备好熔蜡锅、白色小布片、毛笔,并调配好靛蓝染料。课上,学生尝试用毛笔蘸取融化的蜡绘于布面,在体验中,学生发现,蜡真的能在布面上画出花纹了。这时,我分发蜡刀,让学生猜猜它是做什么用的,有学生说它像个铲子,可以用来铲蜡,还有的人发现它的粗细、长度像笔杆,会不会是蜡染中的笔呢?我为学生进行了详细介绍,原来绘制蜡花的工具不是毛笔,而是这种铜刀。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铜制的画刀便于保温,易于蘸蓄蜡油、勾绘线条。学习使用方法后,学生们立刻体验起来,用蜡刀画出了细腻均匀的线条。不仅如此,布的反面也能看到蜡的痕迹,蜡油能够浸透布面,将布封住。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蜡是否有密封的作用呢?很快有孩子想起,小时候吃的白色药丸就是用蜡来密封的。看来蜡既能密封住白布,又不溶于水,那么画过蜡的位置一定染不上颜色了。学生将画好的布浸入染料再取出,漂亮的白色花纹立即显现出来。经历整个过程,学生已将蜡染技艺的原理了然于心了。

作品晾干后,学生发现有蜡的地方很不美观,看来还要将蜡去除。我问道:“有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细心的学生发现,教室里多了一口大锅,“把布煮熟!”在有意思的提议中,我们完成了蜡染最后一步的研究——脱蜡。将布放入沸水中,运用蜡能融化的特点,将蜡去除,就呈现出了干净清晰的白色纹样,也意味着一件由学生亲手制作的蜡染作品诞生了。

在研究出蜡染的制作方法后,我又带领学生进一步熟练制作步骤,完善创新蜡染作品,孩子们还将自己做的蜡染花布进一步加工,制作成书签、书皮、胸针等,用自己创造的精美艺术作品装点美化生活。

在整个项目课程的研究中,学生充分参与体验,在探究中不断产生新思考,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收获,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落实了“2022版艺术课标”引领下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得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蜡染制作方法布面
钱爱康
王秋莲
初中生物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方法——以《输血与血型》为例
蜡染的纹饰探讨
青贮饲料的优点及制作方法
石岩里9号墓出土金制带扣的制作方法考察
詹克兢布面油画
能量矿物的选择及强磁按摩器的制作方法
张方白艺术作品
蜡染手绢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