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资源“云建设”:区域推进书法教育的园区行动

2022-12-31 10:17魏斯化
江苏教育 2022年85期
关键词:园区书法资源

魏斯化

教育是一门时代学,书法教育也概莫能外。继互联网、云计算后,以大数据、5G 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浪潮席卷而来,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作为中国、新加坡两国合作的旗舰项目,自1994年开发建设以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和快速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园区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改进教学模式、改良教育服务,让技术赋能“适合的教育”,实现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园区教师发展中心深入推进落实2017 年苏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苏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7 年修订)的通知》精神,在小学1 至6 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同时,面向未来,结合教育信息化建设,依托区域智慧教育平台——易加学院,开展优质书法课程资源“云建设”,研究基于技术支撑的资源关联,探索“技术+终端+网络+平台+资源”的一体化推进路径,为实现书法教学方式的变革和书法学习路径的重构提供了一种可能。

一、书法课程资源“云建设”的价值辨析

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素材性要素和条件性要素的集合,它直接关乎课程效能的孕育与释放。在书法教育领域,课程资源“云建设”是指聚焦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云”技术,开展便捷的、可随时通过网络访问的书法学习资源共享池的建设。它的开发与建设,具有以下的价值。

(一)技术赋能:让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教育信息化时代,“用资源教”成为趋势。传统的“以书法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学习需要。现代教学内容应该更多元,包括更为广泛的书法教育教学资源。园区自2012 年启动智慧教育建设以来,通过10 年的探索,逐步建成了覆盖“学生、教师、行政、家长、居民”全用户的区域智慧教育大数据应用体系——易加平台。其中,平台的教学板块“易加学院”,重在为架构资源建设新体系、重塑课堂教学新流程和构建自主学习新路径提供了强大的内容支架、组织支架、评价支架和管理支架。平台的支撑,技术的赋能,满足了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为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提供了路径支撑,就其中的书法课程资源而言,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校际书法教育实施不均衡、书法教师师资短缺、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等实际问题。

(二)重构路径:让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成为可能

核心素养时代,学为中心。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为每一个学习者精准画像,定位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实现“学习者中心”提供了充分的支撑。但是光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优质的数字资源。园区的书法课程资源“云建设”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资源和学习支撑,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易加学院提供不同书体的微课资源,实现了基于个人兴趣的差异学习,满足了学习愿望;易加学院鼓励学生组团参与书法游学展示,实现了基于项目的协作学,培育了学习热情;易加学院提供区域名师的书法课程,实现了基于名师的优质学,重塑了师生关系……此外,易加学院大量的优质资源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关联,让资源变得智能化、适切化和结构化。学生可以根据书法学习的需求,对学习资源进行智能排序,平台提供不同的学习路径,实现了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书法学习受到时空、场地和教学时间限制的难题。

二、书法课程资源“云建设”的路径探寻

书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并非新鲜事。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技术与资源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书法知识学习和教师的传授教学进行了赋能,但对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培养捉襟见肘。于是,基于平台的课程资源建设成为大家的共识。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园区的书法课程资源建设呈现出新的动向。

(一)统筹推进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建设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鼓励学校、教师、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书法教育资源,加强交流,构建开放的网络书法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生动活泼的书法教学。”图片、微课程、音视频等数字化资源,通过易加学院共享,助力教师基于选择的组合,开展多元的教学,给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效地落实了适合的教育。为了破解资源建设中常见的重复建设、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园区坚持统筹协调,区域层面负责“建网、建云、建库、建平台”,学校层面负责“强队伍、强资源、强应用、强特色”。园区还坚持顶层架构,根据学生书法学习的规律,构建了书法教学课、书法练习课和书法欣赏课等基本课型。据此,开展相关课型同步资源、微云课资源等建设工作。目前实现了与教材配套的语文教材中书写提示的课程资源全覆盖。还实现了特色学堂中的书法课程建设,做到有项目、有导师、有活动。为了更好地推进书法教材的使用,接下来,园区还将基于书法教材的章节体系,体现“前学、共学、延学”的“三学”流程,开展配套书法同步资源与微云课开发。

(二)积极开展地方性书法资源的发掘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重视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书法、用书法,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实践活动”。地方性书法课程资源就是融合课内外的最佳载体。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区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研发相关的课程资源。苏州蕴含着丰富的书法教育资源,开展地方性书法课程资源发掘的,条件得天独厚。这是新时代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需要,也是拓展书法教育空间的需要,更是传承优秀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的需要。园区积极鼓励学校深入挖掘“老”苏州的书法资源,叠加“新”苏州的技术优势,推进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书法学习。比如,苏州园林是系统整体的中华文化元素的综合体,园林建筑、山水、美学、文学、文字、礼仪、几何造型等元素与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园区翰林小学积极发掘藏匿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书法教育资源,建构了园林资源导向下的地方性书法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书法研学活动,在游学中欣赏书法、学习审美、探寻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用园林学书法”的实施个案。

(三)鼓励实施个性化书法资源的开发

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指出,“教育变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为,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也是如此复杂”。在书法教育中,师资素养对书法教育教学的推进影响巨大。园区组织区域优秀书法教师,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名师书法课程。一是开展书法微课程开发。韩珏老师的《颜真卿勤礼碑17 讲》微课和吴健炜老师《硬笔写字指导10 讲》微课是易加学院特色学堂中备受欢迎的资源,也是其他教师书法课程建设中引用最多的重点来源。二是开展线上书法直播课。2021 年暑假,我们打造“硬笔书法微课堂”,围绕主次、大小、松紧、断连、呼应、避让、疏密和开合等开发楷书基本笔画、结构技法和基本章法的直播课;寒假,我们打造“带着书法过大年”,围绕写城楼联、春联、斗方福、压岁包、民俗字和春条等开展书法直播。这样的实践,将抽象的书写技能学习情境化、直观化,提升了书法学习的效能,也锻炼培养了书法种子教师。

三、书法课程资源“云建设”的使用展望

应用驱动是资源建设取得实效的不二法门。“课程资源建设终归不是一个技术实践问题,而是一个教育价值选择、教育规划设计和教育功能实现的问题。”没有应用来驱动资源为学习赋能,那些沉睡的资源,其价值永远只是可能,而不能变为现实。在书法课程资源“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遵从教育的规律和育人的本性,面向未来,探索书法学习的新路径,寻找书法育人的新方法。积极推进资源的应用,让应用点燃学生书法学习的引擎。

(一)配套资源对应“翻转学”

与语文教材配套的书写提示微课资源和与书法课程配套的微课程资源,如何使用才能发挥其效能,实现为学习赋能呢?我们的做法是,基于书法课程资源,开展“翻转学”。课前,学生凭借易加学院提供的微云课资源,开展自学。教师及时查看学习资源数据,发现学习问题。课上,基于学情,开展精准教学。当然,资源的使用路径也是多元的,课上、课后还可以借用、活用、化用相关资源,突破重难点。因为这样的资源应用是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技术、资源的加持下,移动终端的保障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这样的学习,突破了以往只能在物理空间里进行的弊端,实现了与教师跨越物理空间的“面对面”交流,未来学习的样态初显。

(二)地方资源匹配“跨界学”

未来学习倡导把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教育的视野投放到校园之外的场域,包括科技馆、博物馆、社区、田野、高新技术企业等。园区鼓励各学校围绕苏州园林、文庙、博物馆、美术馆、平江路、山塘街等开展书法主题寻访活动,聚焦穹窿山摩崖碑刻、灵岩山石刻、相门、平门、阊门的资源实施寻碑访帖活动等,都是对地方性书法资源进行发掘的出色尝试。这样的研学、寻访,实现了学习的场域多元化,学习的边界模糊化,让书法学习和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了实质性的联结。这样的跨场域学习,既是对书法课程资源的合理应用,也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

(三)个性资源链接“项目学”

基于书法教师个性特长建设的资源,放在哪里?如何使用?我们在易加学院中,专门留出“特色学堂”这一端口。书法就是其中重要的特色课程之一。教师围绕书法学习建立项目,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则打破学校、班级和年龄的差异自由组队,开展项目式学习。教师通过链接相关资源和学习活动组织,引领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展示学习成果,实施学习评价。当然,易加学院还提供了面向全民的资源体系,构建学习生态圈,人不分男女,年龄不分老少,都可以在易加学院特色学堂的支撑下,围绕书法欣赏、书写练习、书法创作来构建学习小圈子,展示书法学习新成果,分享书法学习新收获。基本实现了让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兴趣构建学习部落,让学习真正无处不在。

园区的书法资源“云建设”作为区域推进书法教育的一个切口,有效地赋能了书法学习,丰富了书法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书法特色学校建设成果斐然:截至目前,园区共有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书法教育实验(示范)学校4 所,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8 所,苏州市书法特色学校11 所。二是书法资源应用数据喜人:仅以2021 年的“硬笔书法微课堂”和“带着书法过大年”系列直播资源为例,园区的优质书法资源系列全面对接苏州市线上教育直播中心,面向全大市推广使用,播放量逾20 万次。三是学生书写能力大幅提升:近三年来,园区小学生在苏州市二、四、六年级整班书写比赛中,36个班级获得一等奖,成绩名列前茅。

猜你喜欢
园区书法资源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给资源分分类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