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守望相助”的再思考*

2023-01-02 19:34王晶晶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伦理共同体

王晶晶

(1 广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2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守望相助”是中国优秀文化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在创新安全理念、维护民族团结、增进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近年来,“守望相助”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公共卫生领域,积极发挥保障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作用,成为中国向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提供的新安全产品[2]。对“守望相助”进行学理阐释和价值探讨,既有助于加强对其本身的科学认识和深刻理解,也有助于反思如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科学、有效地作出伦理决策。

1 “守望相助”的思想渊源与当代传承

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思想,对当前处理各种纷争、矛盾乃至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守望相助”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也焕发出勃勃生机。

1.1 “守望相助”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渊源

《孟子·滕文公上》是目前已有文献中关于“守望相助”的最早记载,“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其蕴含了相互帮扶、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的中华传统美德。在随后的语义演变中,“守望相助”逐渐成为古代社会邻里关系相处的价值取向,也成为维系古代社会秩序关系的基本遵循,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精髓。“守望相助”契合中国儒家思想的“仁爱”思想,推己及人,将血亲之爱由近及远,由家而国,由乡土及四海,形成“仁仁亲民、泽及万物”的一个有机世界[3]。唐代韩愈“博爱之谓仁”的阐释和北宋张载“民胞物与”的主张等都是对儒家“仁爱”思想中“守望相助”的拓展。另外,如“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坚守“义”的立场,也与守望相助的核心要义“团结互助”相一致,这都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性的提升。

1.2 “守望相助”对应公共卫生伦理“团结互助”核心价值

二十世纪后半叶,应用伦理学在欧美国家兴起,公共卫生伦理研究随之兴起。与临床实践相较而言,公共卫生更关注“人群”健康。“solidarity”一般译为“团结互助”,应当成为公共卫生伦理的核心价值之一。Dawson等[4]2012年发表文章ThePlaceofSolidarityinPublicHealthEthics,强调“solidarity”对于公共卫生伦理问题很重要,在关于公共卫生道德的辩论和框架中必须处理“solidarity”在何处的问题。中国学者也积极探讨公共卫生领域的伦理问题,如史军[5]提出公共健康实践的伦理原则之一是“社群参与原则”;王春水等[6]研究公共卫生伦理学基本原则时,提出“互助原则”;丛亚丽[7-8]在思考公共卫生伦理的核心价值时,将“团结协作”作为五个核心价值之一,并专门撰文《论“守望相助”作为公共卫生伦理的核心价值之一——基于传染病伦理问题的思考》,指出“守望相助”含有更多的内部的互相支持的内涵,与“solidarity”概念中的“standing up for,standing up with,standing up as”三个层次更加贴切、一致,也更加契合中国公共卫生领域和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接受,并建议在中国语境下,用守望相助来解读公共卫生伦理中的核心价值——“solidarity”。“守望相助”,作为一个与英文“solidarity”对应的中文词汇,既是一个价值范畴,也是一个关系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并正视彼此的情况密不可分,将“守望相助”与英文“solidarity”对应,既顺应了公共卫生伦理发展的需要,又为全球范围的团结互助提供了中国语境的智慧思路。

1.3 “守望相助”契合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实诉求

2013年以来,“守望相助”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系列讲话中被多次提及。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2020年5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致辞中;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都提到“守望相助”。这些论述,或针对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或针对各国人民积极面对新冠疫情,既全面分析研判人类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和机遇,又深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内涵并赋予其思想的启迪。守望相助与中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紧密相连,契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实诉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守望相助”的内涵意蕴

关于“守望相助”的思想内涵,2014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内蒙古调研时曾强调“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并从守好祖国边疆、守好精神家园、增进民族团结、创造美好生活的角度就“守望相助”逐字分析,赋予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视角解读“守望相助”,需要既紧密结合习近平同志关于“守望相助”的具体论述阐释,又突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实诉求,以“守”为根本遵循,以“望”为长远视野,以“相助”为行动旨向。

2.1 守:以“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根本遵循

“非典”(SARS)疫情、H1N1流感病毒疫情、埃博拉出血热(Ebola)疫情、新冠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造成难以估计的影响和威胁,严重侵蚀人们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守望相助”,“守”的是什么?“生命重于泰山”。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10]。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突出诠释了“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思想”的主旨要义,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科学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治密钥[11]。“守望相助”以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根本遵循和基本前提,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意味着党和国家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的思想重视和实践自觉,进而为全国拧成一股绳,共克时艰、战胜疫情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

2.2 望: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长远目标

“望”有投向对方,给予关注和精神支持之意,即不仅是站在己方,还会把目光投注、延伸到自身以外的邻里或更远的地方。2020年3月21日,习近平致电法国总统马克龙时,首次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这不仅是理性的呼声,也是人性的召唤,更应成为全球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国际共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保护生命绝不是单一个体的健康安全的守护,而是拓展到他者层面甚至天地万物的健康安全的仁爱之道中,中华文明蕴含着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共生的伦理之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人不是孤立的生命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守望相助”不是囿于国门之内的狭隘道义,而应立足于国际视野。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人类真切、直观地体验到客观且普遍的相互依赖性。病毒会对每一个人的生命构成威胁,只要这种伤害和威胁还在继续,人类就应该共同建立卫生健康共同体,以保障全球人民的生命安全[12]。“守望相助”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仁爱”出发,从大局着眼,以开放为题,为真正构筑起“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奠定坚实的伦理基石。

2.3 相助:以“团结互助”为行动旨向

从施助者与受助者的双重角度来看,“相助”既包含于他人危难之时协助之意,也包含在自身陷于危难之时受助之意。受助者与施助者并不是固化不变的关系,而是随时空、条件等转移发生变化的关系范畴。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在危难时刻,蒙古国尽己所能捐赠代表国家特产的“羊”完美诠释了“守望相助”的真实友谊。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取得了重大战略性成果,在疫情抗击的科技、医疗、临床经验和治疗、治愈上积累了一些经验,截至2021年8月,中国向世界提供了新冠疫苗和原液超7.7亿剂,居全球首位[13]。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合作、互助已成为人与人、国与国谋求进步与发展所最不可或缺的因素,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团结互助”的行动旨向为全球有效、科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可靠的力量来源。

“守望相助”是一个内在联系、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守”是前提,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望”是方法,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目标,才能为“守”拓宽视野;“相助”是保证,只有各国人民在重大传染性疾病面前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守”有根基,“望”有保障,进而更好地巩固“守”“望”的成效。

3 “守望相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价值

守望相助,其内容涉及周边安全、金融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全球治理、国家间关系以及区域与次区域合作等方面[2],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域再思考守望相助,是直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探索化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矛盾与冲突的必然要求,也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拓展公共卫生伦理生活的道德诉求。

3.1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中国特色理念

公共卫生安全既关系民众个人健康,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的情势下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14]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跨越零和博弈的旧思维陷阱,凝聚起战胜危机的强大合力[15]。“守望相助”,从词源来说,有深厚的文化蕴含,更贴近中国民众的情感需求;从词义来说,本义即在于“帮扶弱者,患难相恤”,并有“守”“望”“相助”的多重内涵,较为完整地诠释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伦理关注点;从意境来说,有丰富的伦理道德属性,求同存异,以和为贵,应当成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重要理念。

3.2 凝聚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美德力量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任何时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所面临的情势都是极为复杂的。以传染病为例,其病症的潜伏性、病因的不确定性、治愈手段的滞后性、治疗周期的不确定性等都使得公共卫生安全面临极大的挑战和考验。尽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每一个个体尤为脆弱、微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守望相助才能形成合力以战胜困难。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国上下一心,共克时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时,国际间的科学合作也在加强。国际合作不仅是科学发展与知识传播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重大科学工程和全球问题的重要途径[16]。守望相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和观念,即我与他人紧密联系,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帮助他人就是在拯救和成就自己,在“助人自助”的良性互动中能够实现自我与他人整体应对能力的提升,进而形成一道守望相助、勠力同心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美德力量防线。

3.3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道德密钥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中国面对新冠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发出的全球倡议。作为全球抗疫的经验总结和建设健康世界的深远谋划,这一倡议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深蕴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17]。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一项涉及多个国家、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工程,需要主客观因素等多方面的齐心协力。其中,主观方面的价值认同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前提和关键。“守望相助”既关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各个单一个体的伦理需求,又构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伦理实体”“互助”的伦理自觉,使得抽象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有了具象的国与国、国与人、人与人的情感关切和伦理关怀。“守望相助”以其中国特色的理念表达和团结互助的美德力量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锻造道德密钥。

4 “求同存异”化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实困境

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双重潮流和趋势激烈冲撞的紧要关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极易演变为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现实的挑战。人类越来越意识到唯有密切合作、守望相助才能克服诸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类发展难题,但密切合作的美好夙愿和团结互助的行动旨向也面临现实困境。在以人民为中心和以资本为中心相互伴随的新型发展格局中[18],各国的“守望相助”陷入价值理念不一的现实困境。

如何化解这一现实困境——“求同存异”。我们要承认各国价值理念不一的现实,谋求有机团结而非机械团结。“存异”即承认并尊重各国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差异。比如,在文化和思想层面的差异,不是须臾片刻能够轻易改变的,应当予以充分尊重和理解。“求同”不是谋求相同、雷同,而是超越意识形态差异[19],进而寻求国际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一方面,各国应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打破意识形态隔阂,跨越意识形态藩篱,搁置民族与种族隔阂,从价值观念提升认识,从思想源头达成共识,进而真正凝聚全球力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另一方面,各国应积极谋求务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国际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国家应对危机的综合防治能力,还可以促进全球卫生防控体系的建设,降低系统性风险,最终使各国受益。同时,国际合作有利于整体提升全球卫生健康水平[20]。要一以贯之地以“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根本遵循,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长远视野,以“团结互助”为行动旨向,这是各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共同秉持的基本立场、方法和态度,也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顺势而为适应复杂多变情势需要的适时之举。因此,超越意识形态差异、谋求国际合作的“求同”与尊重文化背景、尊重意识形态的“存异”才能化解各国现实的价值理念不一的困境,才能构筑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和凝聚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识的思想基础,真正促成各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守望相助。

5 结语

人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是共生共存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独善其身。守望相助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涵养,在时代发展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契合诉求,是精神的凝练和行动的指引。以“守”为前提,方能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望”为方法,方能坚定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相助”为保证,方能坚持自助、互助、相助进而实现良性循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切实发挥守望相助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理念引领作用,进而有效凝聚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美德力量,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道德密钥。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伦理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爱的共同体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