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医精诚”的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3-01-02 19:34欧阳静吴永刚张亚军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学

欧阳静,吴永刚,张亚军,马 真

(1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2 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培养“仁心仁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针对医学院校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存在的合力不足、聚焦不够、效果不佳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笔者团队边研究边实践,形成了基于“大医精诚”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模式如下:“一个纽带”即以“大医精诚”为纽带;“两项依托”即依托于省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和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三个平台”即比赛平台、项目平台、双师平台;“四个着力点”即着力医学特色的大思政顶层设计、着力德医交融育人环境的构建、着力打造以“大医精诚”为纽带的全课程育融通体系、着力培养“仁心仁术、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五进策略”是指协同育人理念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学大纲、进教学设计、进课程评价体系和进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1 医学院校协同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

育人本身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育人效果的好坏直接受制于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协同理论适用于各类复杂开放系统,其认为系统包含各子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使得系统整体效应大于各个子系统独立效应的总和,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要求,是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内在需要,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协同育人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育人主体、育人资源、育人载体等多种要素联合作用、“共同作战”的基础上,医学院校在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医学院校在协同育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大课程体系“不协同”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和基础,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是协同育人的重中之重。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发挥各门课程合力育人的作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是育人规律的根本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发挥课程协同育人的前提和基础,“尽管各学科、各课程的属性及内容千差万别,但必须在育人方向、政治方向、价值认同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2],唯有“同向”才有可能保持“同行”,而“同行”意味着步调一致。不同向和不同行是“不协同”的突出表现,两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未能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享发展,导致课程合力育人作用难以发挥,进而影响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1.2 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效果“不显著”

全员育人不仅意味着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等都要承担育人职责,还意味着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参与育人的全过程。“教书育人队伍是高校全员育人体系中最重要的育人主体”[3],教师是育人的关键群体,协同育人首先意味着不同教师群体间要在分工协作、通力合作的前提下发挥各自育人专长。在高校育人体系中,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是育人的主力军,由于专业领域及研究兴趣的不同致使两大群体交流沟通偏少,造成两大群体协同育人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大多数医学专业课教师“奔走于”医院和学校之间,工作任务的繁忙加剧了其与思政课教师交流沟通不畅,集中表现在部分专业课教师价值塑造能力偏低、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专业认同能力不足,以及“两支队伍”协调沟通能力低、协同育人理念弱、协同育人方法少、协同育人效果不佳,直接弱化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1.3 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协同育人理念体现“不充分”

理念本身并不能产生什么,协同育人理念唯有变成育人实践行为时才能发生作用、产生效果。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的重要文件,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实践方案和行动纲领,是协同育人理念落地的关键一环。协同育人理念能不能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关键在于协同育人理念是否有效嵌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以什么样的育人理念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协同育人理念是否有效嵌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划、培养要求、课程设置、任务安排等方面综合来判断。从总体上来看,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未能充分体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理念,大医精诚的医学观、大思政格局的整体观等育人理念未能充分融入其中,导致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需求不匹配。

2 基于“大医精诚”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

2.1 以“大医精诚”为纽带,构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理念和新举措,“高校思想教育体系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转型发展势在必行”[4]。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绝不可能千篇一律,各高校应在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到能够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通起来的特色资源,并以此为纽带构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

对中医药院校而言,要充分利用“大医精诚”思想的丰富资源及其重要的育人价值,并以此为纽带来推动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大医精诚”蕴含着丰富的医德思想和慈(仁)、诚(义、信)、精(礼、智)行业高标准的行为准则,把“大医精诚”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医德规范及行医准则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医德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助于强化医学生的专业认同和专业自信。“大医精诚”思想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思政宝库”,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政元素”。以“大医精诚”为纽带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不仅可行,而且十分必要。

2.2 以“两项依托”和“四个着力点”为抓手,打造相互融合的两大课程平台

“两项依托”即依托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和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挖掘思政元素,形成将大医精诚融入医学课程的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体系。”[5]把着力培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贯穿于全课程链,最终构建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引领、以“大医精诚”为纽带、专题化思政课程平台和医学课程思政平台相互融合的“全课程育人融通体系”。

“四个着力点”。“当前‘思政课程’教育教学面临着‘单兵作战’和‘孤岛化’的困境。”[6]以“四个着力点”为切入,着力医学特色的大思政顶层设计、着力德医交融育人环境的构建、着力打造以“大医精诚”为纽带的全课程育人融通体系、着力培养“仁心仁术、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协同发力,实现了医学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达到全过程育人的目的。

2.3 以“三个平台”为依托,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师培训计划

学校依托比赛平台、项目平台、双师平台“三个平台”,“制度突破是造就人才、推动教育新模式产生的核心要素”[7],通过院系党政领导“一岗双责”为“三大平台”有序开展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把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列入培训计划的重要内容,以入职培训、年度定期培训、专题化培训等常规培训为主,以各学院课程思政多样化培训为辅,依靠大数据实施动态化过程化考核和跟踪式结果反馈来优化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

“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是保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一环。”[8]主要以每年的课程思政创新大赛、课堂创新设计大赛、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为比赛平台,教师同台竞技、评委专业融合、内容交叉嵌入;以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申请完成的教改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为项目平台,实现了选题、设计、汇报、结题等多点融合;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师联合集体备课、聚合赋能等方式的双师平台,实现思政能量共同体建设,促进教师协同育人能力提升,实现全员育人。

2.4 推进“五进策略”,落实协同育人理念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育人的纲领性文件,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和基础。”[9]协同育人理念要嵌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要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师承制”大医团队协作培养路径,共享教学平台与学科专业资源,革新“重医德、强人文、早临床”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嵌入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具体采用“五进策略”,即将“大医精诚”内含的“医学仁、医德诚、医术精、医风朴、医济慎”价值理念融进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程评价体系和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将协同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解决了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与协同育人要求“不匹配”问题,最终实现了协同育人理念引领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3 基于“大医精诚”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性

3.1 以“思政能量共同体”为抓手的协同育人主体创新

“教育本人一定是受教育者。”[10]协同育人主体创新不仅实现了教育者受教育的过程,而且也实现了合力育人的效果。借助于大数据打造“思政能力共同体”,以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同台竞赛”“共研共教”为抓手,实施立体化、全方位培训计划;促进协同育人主体之间沟通协调和聚合赋能,有力地打破了教研室之间、院系之间、大学与医院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校地及校际育人之间的壁垒,通过集体备课会,实现信息交流。由少到多、由远到近、由并列到融合等协同主体数量到质量的创新,拓展了育人主体范围,提高了全员育人的可及性。总而言之,“思政能量共同体”极大地拓展了协同育人主体的范围,有效提升了育人主体“协同作战”的能力和水平。

3.2 以“大医精诚”为纽带的协同育人系统性实践创新

育人模式的创新最终要落脚于育人实践路径和方法的创新上,实践创新更具有基础性意义。构建了具备(中)医学、预防医学、人文医学等多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队伍,提供了将“大医精诚”医德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蕴含人文情怀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建成了集省级课程示范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哲学社科研究中心、中医馆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多层次产学研平台。通过优化人文课程设置、加强思政教育、构建立体培育模式等内化教育途径,把“大医精诚”医德思想内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思维方法;通过注重医德习惯养成、强化临床实践育人、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等外化教育途径,把“大医精诚”医德思想外化为学生外在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措并举的内化和外化手段丰富了协同育人实践途径,为医学院校实践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提供了新思路。

3.3 以“德育为先、德才并育”为理念的协同育人模式创新

如何构建“德育为先、德才并育人”的育人模式,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攻点。立足于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规律和现实要求,结合现有的三全育人体系和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多年实践探索,抓住课程建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主战场作用,以全课程协同育人为支点实现五育并举。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培养具有仁心仁术大医生的“大医精诚”教育有机融合,这一理念充分彰显了育德与育才的有机统一。以“德育为先、德才并育”为理念的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了常规德育教育无法满足医学人才特殊职业需要。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学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