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韩信,就不会有汉帝国

2023-01-02 08:23刘三解
领导文萃 2022年24期
关键词:荥阳楚军汉军

刘三解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韩信是从“无名小卒”一跃成为“大将军”,也是刘邦“识人才”“重人才”的表现,可以算作千古佳话,这是不是事实呢?

韩信在项梁麾下曾是“卒”“持戟”,转到项羽麾下担任“郎中”,完成了由“卒”到“郎宦者”的飞跃。而秦汉制度下,“郎宦者”又是“千石”以上“高官”的候选人,所以,此时的韩信早已不是“无名小卒”。

后来萧何主动去与韩信接触,多次谈话,一方面是“发现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树立标杆”。所以,萧何才力劝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连“拜”将军都不行,而且还要形式感十足地“拜”,要“登坛拜将”。这与其说是对韩信本人的尊重,不如说是对新纳入麾下“客卒”的一种激励,与日后刘邦先封旧仇雍齿为列侯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是不是过度解读呢?

这就涉及历史上的另一个谜团,那就是韩信在汉元年被“拜”为“大将军”之后,关于他的记载消失了。在“平定三秦”“略定韩魏”“兵出南阳”“兵发砀郡”和“彭城之战”的汉军第一次“大扩张”中,韩信毫无建树。

直到魏王豹叛汉附楚,韩信才以“左丞相”(另有记载为“将军”)的身份东渡黄河,讨伐魏豹。此时,已经是汉二年八月。那么,汉元年到汉二年底,“大将军”在做什么?他到底是不是汉军的统帅呢?答案很简单,不是。

韩信此时被“拜”的职位,应为“上将军”,更给予了他“数万众”,而并非“最高武职”概念下的汉军兵马尽属。这个职责,理论上是由“太尉”担当的,所以,司马迁在《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的“将位”一栏中放置的是:

太尉长安侯卢绾

在“将相名臣年表”中,对于“太尉”“将军”“大将军”分得很清楚,并没有把韩信放置进去。换句话说,他这个“上将军”只是“诸将之首”,而非“诸将之长”。

“入汉”之前的汉军组织结构实际上是以刘邦个人为核心构成的“家吏”和“县守”组织,战斗力中坚就是刘邦亲自率领的“精锐连队”和“营兵连队”,再以“个人关系”笼络拥有亲信部属的“客”和“将”,而他们的直接统属往往也就是步、车、骑兵100人左右。在“诸将”之上,固然会配置一些“左、右司马”“都尉”之类的临时管理者,但实质仍是松散管理。

在这样“直属队”数千人的基础上,以刘邦的个人威望吸引各种“厩将”“将军”,乃至于诸侯同盟者,就扩张成了霸上的十万之众。

问题是,刘邦集团限于“出身”的特性,依赖秦帝国县级基层组织管理,及其组织结构的“一都多县”的“细胞分裂”特质,以治“一县”的组织经验,可以拉起一支数以千计的“真正”军队,但这种组织能力又仅限于“一县”。

当面临真正的“国战”时,刘邦集团的一群“县吏”,根本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来为“汉王国”进行正规化改造。唯一具有一定相关视野和经验的张良,在“汉国”建立之时离去,使得刘邦彻底退化成了一个“县吏”,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的建议并没有什么超乎时代的跨越性,只是他们的存在,让原本只会抱着秦律照本宣科的“县吏”们看到了“知识”的力量,也就是进行组织改造的可能性。

但是,对于这样一群“底层官僚”出身的“丰沛集团”而言,“知识”永远只是工具,真正让韩信代掌汉军完成“取天下”大业是非常“尴尬”的事情,所以,刘邦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让自己的“上将军”做的事,连史书都懒得记载。

不过古人不重视,不代表这事不重要。诚然,淮阴侯韩信并没有独统方面军,但被留在关中的“上将军”韩信,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推进“汉国”军事体制正规化进程,俗称“练兵”。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

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彭城大败后,韩信“收兵”与汉王会荥阳,“收”哪里的兵?

刘邦在荥阳收拢败兵,而后方的诸将帅关中卒冲出函谷关,在京、索间一举击败楚军,可见,这里有韩信的参与。

而《史记·曹相国世家》中则提道:

击羽婴于昆阳,追至叶。还攻武强,因至荥阳。参自汉中为将军中尉,从击诸侯及项羽,败,还至荥阳,凡二岁。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

武强则在河南郡境内,衍氏东南,更在荥阳、京、索之东,说明楚军进攻势头迅猛,曹参根本抵挡不住,只能一路后撤至荥阳。至此,全军损失殆尽,故刘邦将他调回关中屯兵修整、补充。

由此可见,京、索之战笔墨虽少,却十足重要,此战的胜利将楚汉战争的主战场稳固在了荥阳、成皋、敖仓一线。这次胜利,也让刘邦对韩信“练兵”之外的“领兵”能力放心。

刘邦发现,面对黄河南北双方面的军事压力,自己部下根本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统帅,哪怕是之前灭秦战争中表现最耀眼的曹参,也根本挡不住更“专业”的楚将、楚军,这才任命韩信以“左丞相”进攻西魏国。

这个“左丞相”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也很有玄机:

(曹参)以将军入汉,以左丞相出征齐、魏,以右丞相为平阳侯。

(韩信)萧何言为大将军,别定魏、齐,为王。

(曹参)以将军入汉,以假左丞相定魏、齐,以右丞相,侯。

萧何言(韩)信为大将军,别定魏、赵,为齐王。

曹参要是“左丞相定魏、齐”,韩信干吗去了?

所以,《汉书》加了个“假”字,既可理解为“代理”,也可理解为“借”,算是圆了圆面子。其实,曹参属韩信,并非什么秘密,但史书中仍有所讳言,应该不是司马迁的手笔,而是之前史官早已下手,“为尊者讳”罢了。

当然,这并不能改变一群沛县“小吏”唯有在韩信的指挥下,才能与楚军抗衡的事实。(摘自《漢瓦》)

猜你喜欢
荥阳楚军汉军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35 出土器物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5 和M8 出土器物
庸国的灭亡
荥阳唐墓中出土的骨骰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
清入关前汉军举人群体考述
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记 檀山里3000年前的寂静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