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有机化学试验的表现性评价

2023-01-03 05:57
化工设计通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表现性考查试验

梅 鑫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38)

1 OBE理念

“OBE”是教育理论中的专业术语,三个字母是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O-outcome,结果;B-based,基础;E-education,教育。OBE即基于结果的一种教育。所以一般称之为成果导向、产出导向或者目标导向。“OBE”这一教育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提出来的,它先是运用于工程、医疗等方面,后来逐渐在教育这些方面有所尝试,久而久之,便在世界各个大国流行起来。从前人称学校是一座象牙塔,从学校中走出的毕业生并不能够与社会需求很好地对接,这就是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没有制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果。而这也是OBE存在的根本价值。学生在毕业后应该达到一定的要求,主要是从知识、能力、素质、价值取向、人文关怀等方面来考虑。他们要有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创新性思维,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自己尝试探究,通过归纳、分析和总结,最终能拿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并能深入研究下去。做到这一点,则是一个合格的专业人才,当然也是优秀的人才。想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构建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才能达到这些要求。接下来就是要考虑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把知识教给学生。最后是评价,评价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校内评价可以从课程考核来体现;校外评价是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以上就是反向设计的一个过程。

传统的培养方案中,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因人设课,有什么样类型与专业的老师,就会开什么样的课程,但“OBE”模式是基于产出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按需设课,按照学生发展的要求设课。其一,主体对象由老师变成了学生;其二,由以前的先上课后立目标变成了先立目标再“对症下药”地安排课程。在现今教育环境下,OBE教学理念引进校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在师生课堂交流方面,传统的“大满贯”、填充式教学方式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占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只负责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如果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在不影响课堂进度的情况下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那么“OBE”的引进将会收获更大的成效。这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OBE与以往的教育思想不同,更是一种指导实施教育改革的方法论。其中,包含4项基本执行原则:

清楚聚焦:教师要清楚地执行想让学生知道、理解并做到的事物。换言之,教师应明确地阐述并致力于协助学生发展知识、技能和个性,使学生也具有强烈的目的感,并帮助他们达到预期的教育成果。

扩展机会:所有学生并非以同样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事情,然而,若学生能得到适当的机会,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较高的标准。因此,教师要努力为所有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学生应该被允许以不同的方式、多样的机会展示学习结果。

高度期许:教师应建立较高的期许,确定具有挑战性的执行标准,以鼓励学生深度学习。帮助学生达到高标准,是为使学生促进后续更成功的学习。

反向设计:课程设计必须明确预期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一旦确定预期成果后,所有的教学均必须确保最终结果的实现,即依据预期成果向下设计所有课程和教学活动。

2 表现性评价

传统的纸笔测试有它的积极性,但也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只会考试,不会学习、不会思考、不会做事;同时也导致教师在教学上“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教学与评价分离”。近30a来,表现性评价在实践中多有使用,并且逐渐成为评价改革领域的热点话题。所谓的“表现”只是表层的东西,是我们认为的评价者所看到的学生表现,但其实质在于此表现过程中,学生要通过所学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而且需要真实性情境。首先是关于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定义?假如我们承认每个人生而独特,那又该如何对每一独立的个体去做整体式的培养,尤其是在学校这个社区化程度较高、人数较多的集体空间中;其次,在于其路径的不明晰。每个人成长路径很难标准化、流程化,中间的课程及学习路径如何清晰明了地表述,并确保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获得能力;再次是对于学校老师的要求。学校的每位老师是否在认知层面上接受,并愿意主动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这里面既有老师意愿的问题,又有老师能力的问题。所以,表现性评价并非简单地让学生去表现或表演一下,进而测评,其复杂性和科学性不容小觑,需要教师深究根源。表现性评价需要模拟真实的问题情境、设置科学的任务来测试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但如果任务设计不够真实或不够科学,其评价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表现性评价任务一般应源于真实生活,体现现实生活世界对学生学习的真实要求。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值得我们深思,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模拟真实生活情境的、能够有效测评出学生的任务,是测评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否则,测评工具要是无效,接下来的所有测评活动都将是无效的。表现性评价强调真实情境中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或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要将一个教学活动同时设计成为表现性评价任务,需要考虑: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哪些预期的学习结果,证明预期学习结果所需要的证据是什么,什么样的表现最适宜作为可搜集的证据等问题。在活动任务的设计上要注意设计能够直接表现为行为的任务,例如使用“指出”“说出”“辨别”“观察”“制定”“安装”等指向实际操作行为的动词,避免教师过多讲述。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想使评价达到对学生行为的导向作用,需要让学生明确任务目标和评价规则。其中应该包含的几个要点是:任务完成的时间限制、应该实施的正确行为或避免出现的错误行为、完成程度的分级与对应的分值。

粗糙的评价标准可操作性不强,或浮于表面的评价,无异于消减了评价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因为缺乏细致、有效的评价标准,就无法科学测量出学生的能力水平,而且评价不一致还会影响公平,除非所谓的“表现性评价任务”只是检测单一的知识点,否则,模糊的评价标准对于评价改革并无多大实质意义。那么表现性怎么开发评分规则?评分规则作为实施表现性评价的一种关键评分工具,其开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也有一些方法和关键步骤。

第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也称演绎法,基于一个理论框架来开发评分规则,也就是确定需要评价的重要学习目标的哪些维度。第二种,自下而上的方法,也称归纳法。是从学生作品的样例开始,根据不同质量水平的样例特征来界定评价的维度与指标,从而创建评分的框架。第三种,综合的方法。不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需要明确所要评价维度的概念框架。这一概念框架的形成,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1)高质量的表现的特征是什么(比如良好的科学思考等)?应该收集什么样的信息来确定一个学生完成了一个有效的表现?

(2)所评价的学习目标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3)如何来区别学生的表现是差、合格,还是优秀?

(4)是否有学生作业(差的和优秀的)的样本来明确他们彼此不同的特征?

(5)在杂志、期刊等专业文献中是否有相关的建议?

当然,具体开发时也没必要严格按照某种程序展开,要依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的需要来开发。在一个具体的评分规则描述完之后,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反复运用和修订来不断完善它。

在教学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领域都是相当丰富的,以至于在实践中教师很难通过评价这些领域的所有内容来确定学生的状况。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教师从这些目标领域中抽样选取有代表性的学习目标,即“大观念”,以此作为课堂评价真正应该实施的内容。学生在评价中的表现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标志,标明学生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程度与水平。

那么,基于表现性评价教学设计具体该怎么做呢?第一,确定所期望的结果(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值得学生持久理解的。第二,确定该结果的适当证据(评价)。第三,安排教学活动。与所有的计划制定模式一样,修改和调整在逆向教学设计过程中也是必需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对设计进行自我评价,并邀请同事们进行讨论: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在实践中通过所设计的任务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3 OBE理念下有机化学试验的表现性评价

所谓的“表现”只是表层的东西,是我们认为的评价者所看到的学生表现,但其实质在于此表现过程中,学生要通过所学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而且需要真实性情境。所以,表现性评价并非简单地让学生去表现或表演一下,进而测评一下,其复杂性和科学性不容小觑,需要我们教师深究根源。表现性评价需要模拟真实的问题情境、设置科学的任务来测试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但如果任务设计不够真实或不够科学,其评价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表现性评价任务一般应源于真实生活,体现现实生活世界对学生学习的真实要求。化学是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试验自始至终贯穿于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只要是化学考试,几乎没有不考试验的。从试验的特点看有:试验仪器、试验原理、试验技能三要素。通常是将三要素有机地进行整合,组成了通常所说的试验设计与评价题(有时候可能含有探究),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化学试验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及自学能力,信息提取、加工、迁移能力;具有多方位、多层面的考核、检测功能。

有机化学试验课程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有机化学试验的一般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部分,有机化学试验基本操作。第三部分,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与反应,选取了部分典型的有机化合物,讲解化合物性质、反应原理、路线设计,最终选择几个单元合成进行组合完成化合物的合成。第四部分,天然产物的提取,通过典型的试验,可以对天然产物的提取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知识空间。

3.1 知识目标

(1)掌握基本操作和试验技术。

(2)理解与化学和化工有关的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及用途。

3.2 能力目标

(1)能运用化合物的性质,提出简单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分离、纯化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3.3 德育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试验工作习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是高素质科技人才必备的,要成才必须自觉加强这一方面的学习。

(2)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环保问题是万众瞩目的大问题,有一点尴尬的是很多环保问题源于化学行业,所以在学习之初就要在这一方面加强对自己的要求。

3.4 评价标准

考核方式为考查,权重分配为40%试验报告成绩,40%试验操作成绩,20%期末考查成绩。试验报告成绩取本学期所有试验报告成绩的算术平均值,操作成绩取本学期所有试验操作成绩的算术平均值。

(1)试验报告考查内容:试验题目、试验目的、试验原理、仪器装置图、主要试剂用量及规格、试验步骤及现象、产品表征及产率计算、思考题或练习题。

(2)试验操作考查内容:操作是否规范、条理,对试验中出现问题能否及时、正确处理,试验过程中仪器是否正确摆放,试验台面卫生打扫情况,试验结果记录情况。

(3)期末考查:上学期期末考查为考试形式,考查内容为试验操作基本知识;下学期期末考查内容为试验操作,考查内容为指定试验的完成情况。

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关系评价的指向和内容,而评价标准的制定则关系着评价的公允性。粗糙的评价标准可操作性不强,或浮于表面的评价,无异于消减了评价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因为缺乏细致、有效的评价标准,就无法科学测量出学生的能力水平,而且评价不一致还会影响公平,除非所谓的“表现性评价任务”只是检测单一的知识点,否则,模糊的评价标准对于评价改革并无多大实质意义。与其他化学类试验相比,有机化学试验中动手操作的部分特别多,尤其是很多试验装置需要大家用十几个甚至更多的小部件来组装,学生在试验中不要有畏难的想法,大胆动手,不要怕打坏仪器,只要按照操作规程来操作,允许合理的损坏。有机化学试验中用到的试剂较多,有毒、强腐蚀性试剂也是常用,试验前学生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将要用到的试剂的性质,按照操作要求,试验中谨慎操作,试验后小心处理,保证试验中的人身安全。试验中还要用到易碎仪器,也要避免过度用力使仪器破碎割伤。有机化学试验现象比较复杂,学生观察到的自己的试验现象未必与课本描述相同,每一组的试验现象也都不会完全一样,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详细记录,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与课本不同,可以与老师相反,关键是要经过学生的独立、深入的思考。

猜你喜欢
表现性考查试验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CS95
驭胜S330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