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注射剂污染控制策略

2023-01-03 09:56李栋芸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38
化工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内毒素注射剂微粒

李栋芸(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38)

0 引言

无菌注射剂是指法定药品标准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注射剂,其质量保证的重点在于无菌保证、细菌内毒素和微粒污染的控制,也需要特别关注防止混淆和交叉污染[1]。依据生产工艺不同,分为最终灭菌工艺和无菌生产工艺,能耐受高温的注射剂首选最终灭菌工艺,但有些热敏性的药品,高温下容易发生变性或有关物质增加,只能采取无菌生产工艺,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剂型常见的有无菌灌装注射剂、无菌分装粉针剂和冻干粉针剂等。

无菌注射剂是所有药品中风险最高的剂型,常见给药途径有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脊椎腔注射等。热原或细菌内毒素不合格的药品会使人体出现发冷、寒战、体温升高、身痛、出汗、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微粒或异物的污染会引发患者出现微循环的栓塞,严重的将危及性命。必须在生产管理中采取有效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等风险,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药品[2]。

本文主要以无菌生产工艺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根据风险分析,考虑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各种接触品的潜在污染,制定污染控制策略,以降低微生物、细菌内毒素和微粒污染的风险。

1 污染控制策略概述

1.1 污染控制策略的定义

欧盟GMP给出的污染控制策略(CCS)的定义,是来自于现行产品和工艺理解,为确保工艺性能和产品质量,所计划的一套对微生物、热源和微粒的控制。这些控制包括原料药、辅料、药品的材料和组分、设施和设备操作条件、过程控制、成品质量标准相关的参数和属性,以及相关的监测和控制的方法及频次。

1.2 污染控制策略的目标

有效控制整个药厂和最终产品中微生物、细菌内毒素和微粒污染;确认公用设施、清洁和消毒、工艺验证、厂房设计等控制和监测措施对控制最终产品中的污染风险总体有效;通过采用监控措施及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制定持续改进计划以改进质量体系。

1.3 污染来源分析

污染控制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污染是什么。欧盟GMP无菌附录中谈到的污染控制策略,聚焦于对微生物、细菌内毒素和微粒的控制。GMP无菌药品附录中指出,无菌药品应当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不管是欧盟GMP还是中国GMP,都认为微生物、细菌内毒素和微粒是无菌注射剂的重要污染源。

微生物和细菌内毒素,都属于外源性污染,即消除后不会再出现、只会由其他污染源带入的污染;微粒既属于外源性污染,也属于内源性污染,即消除后随着时间、使用操作不当等还会再次出现的污染。

微生物和细菌内毒素的来源主要有人、机、料、法、环几个方面。人是最主要的污染源,大多情况下甚至是唯一的污染源,人身上的微生物如果进入到产品中,富集到一定程度,可能导致细菌内毒素的增加;设备本身不会产生微生物,但是会成为微生物的滋生地,富集到一定程度,可能导致细菌内毒素的增加;物料是仅次于人员的第二大污染源;不科学的操作和清洁消毒程序,有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的增加或扩散,进而产生细菌内毒素;环境则是维护无菌状态的重要环节,环境中的微生物富集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细菌内毒素增加。

2 污染控制策略实施

2.1 微生物的控制

控制微生物污染,做好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减少或消灭微生物负荷;二是保持灭菌后的无菌状态。

2.1.1 人员的控制

无菌药品生产中,人员带来的污染是最大的微生物污染,占洁净区空气传播污染的80%,且最难控制,因此人员的控制尤其重要。

(1)培训和资质确认

无菌注射剂生产对无菌操作人员的要求极高,只有经过培训且更衣确认合格的人员才能允许进入无菌生产洁净区。无菌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药品生产相关法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无菌生产操作、微生物知识、更衣程序、人员/物料进入无菌生产洁净区、无菌模拟灌装及其他相关的培训,并进行必要的考核和资格确认。

进入A/B级区域的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更衣操作,初次受训者需经过3次更衣确认并合格,非初次合格人员每年需经过1次更衣确认,人员表面微生物监测结果应符合要求;并且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成功的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方可被授权进入无菌灌装间,参与正常的无菌生产关键操作。每天或每批生产时应对操作人员手套和洁净服表面取样监测微生物。非无菌生产洁净区的人员和外来者特殊情况需进入者,必须经过批准,并由本区有资质的人员指导其更衣及在无菌区的活动。

(2)规范无菌区操作行为

根据无菌生产洁净区可能的生产操作活动,确定需要进入的人员数量,满足最基本要求即可,而非满足最高要求。

无菌区操作人员应保持整个身体在单向气流通道外,身体站直以最小化破坏气流,保持手臂在腰线或以上,不能倚靠设备或墙壁表面;使用无菌工器具接触无菌物料,用不危害产品无菌性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操作,避免在产品上游进行无菌操作,操作时动作缓慢而轻柔;在洁净区内小心移动,避免不必要的动作,不能通过物料进出口或传递窗进行交流,避免不必要的谈话;任何时候,双手都不能触摸地板,当有物品掉落,如果不会产生风险的话可以在日清洁时去除;每次接触物品后应对双手进行消毒,晾干后进行下步操作;定期检查着装,保证洁净服穿戴紧密;无菌生产洁净区内所有开、关门的操作,应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避免交叉污染等。

2.1.2 设备的控制

无菌区应选择设计合理、容易清洁消毒且本身不产生颗粒污染的设备,所有接触已灭菌的物料的设备应是密闭或相对密闭的体系,对于无菌产品而言,无菌保障能力,隔离器大于限制进入隔离系统(RBAS),C-RBAS大于O-RBAS;无菌灌装要求在B级区内的A级层流下进行,尽量采用自动化灌装系统;通过气流技术降低污染,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最大程度减少污染风险;无菌灌装区域最好配置在线监测系统。

灭菌设备应运行稳定,设计合理,维修方便,灭菌后物品的取出转运方式很重要,特别是没有呼吸袋包裹的,应制定详细的转运操作规程,避免灭菌后物料转运中的二次污染,以及转运操作不当对核心A/B区域可能造成的污染。灭菌设备应每年进行再验证,确保灭菌工艺有效,设备能够持续满足灭菌工艺的要求。

2.1.3 物料的控制

物料是除了人员以外,洁净区内的第二大污染源。其污染控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控制物料初始的微生物负荷;二是物料完成灭菌后的保护。从控制风险的角度,进入到A/B级区域的物料都应该经过灭菌程序处理,实在无法进行灭菌的,可以用消毒的方式进行,但是应监控这些物料的微生物负荷。

(1)原辅料

无菌分装的原料药质量控制项目应包含无菌检查、热原或细菌内毒素,无菌原料药脱外包后,经消毒剂、杀孢子剂、VHP处理等进行表面消毒后,使用密闭容器转移至无菌分装区,确保转移过程不会污染无菌环境。无菌注射剂生产用的原辅料必须控制微生物、细菌内毒素等指标,在与无菌洁净区相邻的C级区配制药液,除菌(冗余)过滤后通过密闭的管道进入无菌区。应在RABS中进行无菌分装和容器密封,原料药上料区域和灌装区域采取A级层流保护,分装过程中,关键区域在线连续监控粒子及微生物情况,确认无菌环境受控。

(2)安瓿/管制瓶

安瓿/管制瓶经洗瓶后通过连续传递的隧道烘箱,高温灭菌后自动出瓶进入无菌生产区,灭菌后的转移过程在A级无菌环境下,保持安瓿/管制瓶的无菌性。

安瓿通常采用300 ℃除热原工艺,管制瓶采用320 ℃除热原工艺,高温段要确保FH≥1 365,结合热穿透、热分布及内毒素挑战性试验结果确定灭菌时长。定期监控安瓿/管制瓶灭菌前的微生物负荷,每年对隧道烘箱除菌除热原工艺进行验证,确认网带允许运行速度及有效灭菌参数,连续记录并纳入批生产记录,并在年度回顾报告中进行回顾。

(3)胶塞

胶塞用于管制瓶注射剂生产,通常是放入胶塞清洗机进行清洗和灭菌、干燥后使用,胶塞采取121 ℃湿热灭菌,建议F0≥12,然后出料转移至加胶塞岗位用于产品密封。应监测每批胶塞微生物负荷,灭菌后的胶塞采用A级层流下自动传输方式转移,或者先转入无菌密闭桶、多层无菌呼吸袋,再转移至加胶塞岗位,转移过程应避免二次污染。胶塞清洗机每年进行验证,灭菌参数连续记录并纳入批生产记录,在年度回顾报告中进行回顾。

(4)铝盖/铝塑组合盖

轧盖区域工艺布局目前有两种设计模式,一种将轧盖设计在A/B区域,则铝盖/铝塑组合盖的控制措施参照“(3)胶塞”;另一种将轧盖设计在A/C区域,铝盖/铝塑组合盖清洁后,经VHP灭菌或湿热灭菌用于轧盖。应监测每批铝盖/铝塑组合盖微生物负荷,使用压塞检测装置确认压塞效果,每批进行密封性测试,确认轧盖后产品能够保持无菌状态。

(5)接触产品的器具

包括滤芯、分液器、针头、胶管、泵以及用于装量检测的针筒等,处理流程一般是清洗后进行湿热/干热灭菌,灭菌后物品使用多层呼吸袋包装,存放于A级层流下,生产前将已灭菌器具按照详细的转运流程移至A/B区域,无菌装配后使用。器具灭菌参数连续记录并纳入批生产记录,并在年度回顾报告中进行回顾,确认灭菌工艺稳定符合工艺要求。

(6)生产的辅助工具

A/B级区使用的工具和容器,根据材质不同,采用干热/湿热灭菌或者消毒方式进入B级洁净区,转移至使用区域;批生产记录等,采用ERP系统,或者将纸质记录装入呼吸袋中湿热灭菌,在B级区取出使用,应确认其装载方式;不锈钢器具使用双扉净化热风循环烘箱,经250 ℃、45分钟灭菌后,在B级区取出使用;不能耐受湿热灭菌的无菌袋有多层包装,通过VHP传递窗,经表面消毒及分步脱外包后,转移进入A/B级区域。

(7)其他在A/B级区使用的物料

消毒剂或清洁剂:在C级区用注射用水配制后,经除菌过滤进入B级区,每次过滤前后需对滤芯进行完整性确认,并定期监测初始微生物负荷。

压缩空气/氮气:进入无菌生产区或者和最终产品直接接触的压缩空气/氮气,应采用去除微生物、微粒的有效措施,如经过除菌过滤,达到A级层流的微生物和粒子水平。除菌过滤器用纯蒸汽进行SIP,定期或每批检查滤芯完整性,每半年至一年对压缩空气/氮气系统进行验证,确认其供应能力和气体质量符合标准。

2.1.4 消毒灭菌规范

灭菌是指应用物理和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一切存活的微生物繁殖体或芽孢,使之达到无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灭菌方式,都要保证其无菌水平[3]。常见灭菌方法有湿热灭菌、干热灭菌、除菌过滤、辐照灭菌、环氧乙烷灭菌法等,前三种方法使用比较广泛,根据灭菌的物料材质选择;灭菌方法应经过验证,灭菌设备每年进行验证。

洁净区应当制定操作程序进行清洁和消毒,合理的清洁消毒程序,是维护A/B级环境的关键,不合理的清洁消毒程序和操作,会造成微生物的二次污染。基于风险,对于RABS内部物料直接暴露的区域,适用于灭菌的概念,对于背景区域,适用于消毒的概念。新建无菌生产线,在正式投产之前,每班次应当连续进行3次合格的模拟试验。正常生产期间应当按照每条生产线每班次每半年进行一次试验[4],证实无菌生产过程控制能够达到无菌生产要求。

2.1.5 环境的控制

洁净区的环境质量是确保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条件。采取合理的清洁、消毒控制措施,定期对洁净区的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设施和设备表面的微生物及操作人员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对环境微生物进行种属鉴定,监测数据是评估和证明产品无菌保障的重要依据。

对于微生物污染,良好的设计和硬件,是控制的基础;人员是主要因素,所以控制好人的行为非常关键。微生物的污染,是递进的污染,所以非核心区域要控制微生物的负荷,关键区域要做好无菌管理。每月轮换消毒剂,并结合臭氧、VHP灭菌等方式,对环境进行周期性消毒,保持无菌环境。

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污染,应及时进行清洁。对于人员活动频繁的区域,清洁频次应该高于人员活动不频繁的区域;对于产品直接暴露的区域或相邻区域,清洁的频率应该高于其他区域;这样既保证了污染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又不浪费人员。

2.2 细菌内毒素的污染控制

细菌内毒素是热原的一种,热原污染的途径主要有四个:一是注射用水;二是从原辅料带入;三是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带入;四是制备过程中的污染。注射剂细菌内毒素的污染也可能由于微生物控制不佳产生,因此对于细菌内毒素的控制,总体原则和微生物类似,大多数控制微生物的方式,对于细菌内毒素控制也适用。但是对于细菌内毒素,初始的控制更重要,因为微生物可以借助消毒、灭菌的方式进行去除和控制,但是细菌内毒素具有耐热性强、可过滤性、不挥发性三大特点,去除的方法有限,除菌过滤和湿热灭菌均不能有效去除细菌内毒素。

药品生产应严格控制原辅料的热原或者细菌内毒素,尽可能降低各工序污染物水平,生产过程防止引入新的污染,采取适当的设备清洁、干燥和储存设施,通过控制物料、器具的存放条件或者改变清洗、灭菌工艺,减少微生物的滋生,降低内毒素的产生,去除细菌内毒素的物料尽可能封闭保护,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水平和细菌内毒素的污染水平。对于存在内毒素污染的物料和器具,可选择加热、酸碱、蒸馏、吸附、超滤及其他方法去除,并应对去除方法进行验证。

2.3 微粒的污染控制

注射剂中的微粒来源广泛,如原辅料和包装材料、生产环境、人员、生产设备、包装材料的兼容性、药液稳定性等。微粒作为一种外源性和内源性污染结合的污染,比单纯的外源性污染更难控制,除包装材料兼容性和药液稳定性导致的颗粒污染应在产品设计、研发阶段研究解决外,其余风险因素的控制与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方法基本相同。

人坐着不动能产生10万个微粒,走动能产生500万个微粒,跑动能产生1 500万个微粒,所以应规范人员行为,减少人员在洁净区的活动,降低活动幅度,并且选择耐清洗、不脱落纤维的洁净服。选择不脱落微粒、便于维护和清洁、无清洁死角的设备,避免维修时一些部件的破损产生微粒,尽可能采取封闭系统。所有和产品直接接触的物料,都不应脱落或产生粒子,物料的处理过程如呼吸袋剪开后再包装,本身不应该产生污染;清洁使用不产生微粒的清洁工具和无菌抹布,并考虑针对异物的处理,如对一些难清洗的且容易积累微粒的地方,定期打开进行处理,在进行维修、包装操作时,要避免操作本身产生异物。在空气净化系统完整的前提下,环境本身不会带来微粒的污染,但是不合理的设计,会导致微粒污染的扩散。

3 结语

污染控制策略的开发需要先进技术和工艺知识,需要药品生产企业工程、设备、生产、QA、QC、物料管理相关人员甚至供应商的参与,结合产品的工艺流程和特点,从多方面分析污染来源,制定污染控制策略。污染控制策略不是一次性行为,应定期对偏差、不合格品、召回、投诉、环境监测趋势、模拟灌装等进行回顾,并根据趋势不断改进相应的控制策略,降低微生物、细菌内毒素和微粒污染,才能持续提升注射剂的无菌保证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及用药安全性。

猜你喜欢
内毒素注射剂微粒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中药师干预对医院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的效果分析
SIMS微粒分析制样装置研制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间甲酚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研究
消退素E1对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丙二醇(供注射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研究
丙二醇(供注射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研究
儿童为何接连被禁用中药注射剂
我院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