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效应
——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高技术企业为对象

2023-01-03 03:19刘和东王少强
创新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门槛产学研

刘和东,王少强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今,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必须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下文简称“技术突破”)主要依靠两种途径:内部研发和外部产学研合作。其中,内部研发是技术突破的核心力量,产学研合作是技术突破的持续力量,只有内外协同才能实现1+1>2的效果。在此背景下,厘清内外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学者们对内外协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做过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层面展开。第一,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①内部研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吴建祖等[1](2016)基于间断平衡理论分析,认为内部研发有利于企业保持创新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孙慧等[2](2017)、李春玲等[3](2018)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研发投入会对公司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孙早等[4](2013)认为,虽然内部研发对企业自身的研发实力要求较高,但企业可以独立享有其创新成果,进而提升企业效益。Jung等[5](2018)基于588家韩国中小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衰退期进行研发投资是一个有效策略。②产学研合作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梁少波等[6](2021)、王文娜等[7](2021)、Fang等[8](2017)认为,产学研合作可以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效率。胡雯等[9](2018)将产学研合作创新划分为4个阶段——孕育期、合作期、协同期和衰退期,发现各个阶段均能有效提升创新绩效。③内外协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苏屹等[10](2021)基于区域边界的内外部视角实证分析内外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内部的主效应大于外部,且内外存在协同效应,共同促进区域创新产出。Crescenzi等[11](2018)认为,只有吸收能力足够强的企业,才能吸收整合外部知识资源,内外协同才会提升创新绩效。Ting[12]等(2021)分析了公司内外部知识创造、外部竞争与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发现当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时,合作创新的效应会更明显。第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Aghion等[13](1992)建立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认为由竞争性研究部门产生的纵向创新构成了潜在的经济增长来源。Wei等[14](2021)认为,信息技术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李二玲等[15](2018)、张冰瑶等[16](2021)发现,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长期稳定性。

综上,已有文献对内部研发、产学研合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别做过相应研究,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局限于分析内部研发、外部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缺少内外协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研究。②很少将内外协同、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导致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的揭示不够清晰。内外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是什么?学界很少做出明确回答。③内外协同、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既存在线性关系,也存在非线性关系,学界局限于分析两两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缺乏对其非线性关系的分析。为了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将内外协同、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同一框架,深入剖析内外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构建门槛模型,搜集2008—2020年我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内外协同、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数据,准确分析内外协同通过技术突破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对不同经济圈的异质性,并对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协同性分析。最后,提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 内外协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

企业通过内部研发、产学研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实现技术突破,通过成果转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内外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

2.1 内外协同促进技术突破

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是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内部)与学研方(外部)合作,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产出(技术突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外协同实现技术突破的机制如图1中阴影部分所示。

①内外协同:企业通过内部研发,创造适合特定情境的嵌入性、隐性的诀窍性新知识,专有性知识增量不断增加,知识存量得到积累,形成企业专有的各类知识与经验及相关核心人员;企业先前知识积累对技术创新也有显著影响,保留有开发经验的核心人员是产品开发成功的关键。因此,技术突破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吸收能力与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这有利于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学习能力提升有利于获得外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多样化知识;吸收能力提升有利于识取、消化、吸收其他主体的互补性知识。如图1线路①②所示。

②外内协同: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为企业提供多样化、互补性知识,企业与外部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学习机制(获得多样化知识),通过吸收能力提升(整合互补性知识),进一步促进内部研发。具体表现在:企业通过新知识的需求研究和知识搜索与识别,与学研方合作,各主体通过交流、“干中学”等形式,共享显性与隐性知识,尤其是通过各种学习机制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将外部网络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存量。企业内部研发的探索式创新通过获取外部多样化知识资源,促使新技术领域的知识得到拓展;企业内部研发的利用式创新通过获取外部互补性知识资源,促使原技术领域的知识得以深化,企业内部技术突破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如图1线路③①所示。

③内外协同循环:通过内部研发,企业技术突破的创新能力得到积累后,创新主体能力(企业)再通过反馈推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整体能力的提升;系统通过循环提升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相关主体(学研方)的能力;通过与生态系统中大学和科研机构间的能力匹配与动态学习机制,企业的技术突破能力持续提升。即企业内部研发——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相关主体能力提升——企业参与外部产学研网络学习——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技术突破,呈螺旋式上升过程。如图1线路④⑤所示。

2.2 技术突破通过成果转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①技术突破通过成果转化,增加经济总量。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依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F(A,K,L),在技术进步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是投入要素的增函数。传统的依靠增加资源、资本与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找准驱动发展的新动力成为制胜关键。随着区域中企业与学研方内外协同实现技术突破,加之创新成果的不断应用,技术进步A不断增加,要素生产率得到提高,要素边际收益递增。在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总量(产出)不仅有量的增长,而且有质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等。

②技术突破通过成果转化,升级经济结构。一方面,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通过应用新的技术成果,淘汰掉部分落后技术与设备,提高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同时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近几年出现的人工智能(A)、区块链(B)、云计算(C)、大数据(D)等新技术突破的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刺激产业投资,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综上,随着内外协同实现技术突破的创新成果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了经济结构加速转变,驱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增加等。

③技术突破通过成果转化,提升经济效益。由上可知,通过区域中企业与学研方内外协同可实现技术突破的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由低效率、低水平向高效率、高水平顺次演进。通过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一方面,激活冗余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共享程度,推动能源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资源与要素的重复使用,节约资源成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新产品销售份额持续提升,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扩大,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等。

3 内外协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分析

3.1 模型的建立与变量选取

3.1.1 普通面板模型构建。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

其中:Y为经济产出;K为劳动资本;L为劳动投入;A为技术进步,用技术突破(tech)来刻画;经济高质量发展(ehq),由技术突破(动能转换)引致的经济产出Y来刻画;环境因素用Z来刻画。

技术突破(tech)既由内部研发rd决定,同时也受产学研合作(cxy)影响,即:

考虑到技术突破tech及成果转化tran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则式(1)可改进为:

将公式(2)代入式(3),式(3)可改进为:

假定K和L不变,为了控制模型异方差和共线性,对式(2)、(3)、(4)分别取对数,同时考虑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的滞后性,将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滞后一期计算,得到以下模型。

内外协同实现技术突破:

技术突破及成果转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内外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式(5)、(6)、(7)中,control为控制变量,表示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支持(gov)、人力资本(huma)和金融支持(fina)。

3.1.2面板门槛模型构建。Hansen[17](1999)提出了基本面板门槛模型:

其中:i代表地区;t代表时间;y代表被解释变量;x代表核心解释变量;α1、α2、α3为回归系数;q为门槛变量;β1、β2为门槛值;I(g)为示性函数,当符合其条件时,取值为1,否则为0;c为常数项;μ为随机干扰项。

根据上文的机制分析,吸收能力(内部研发)对内外协同实现技术突破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可能存在非线性或者异质性影响,借鉴Hansen[17](1999)基本面板门槛模型,并对其进行改进,构建门槛变量为吸收能力、成果转化的面板门槛模型。

模型(9)、(10)分别表示吸收能力调节内部研发、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突破的门槛模型:

模型(11)表示成果转化调节技术突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门槛模型:

模型(12)表示吸收能力调节产学研合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门槛模型:

在模型(9)—(12)中:ehqit表示i地区在t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techit-1表示i地区在t-1年的技术突破;rdit-1表示i地区在t-1年的内部研发;cxyit-1表示i地区在t-1年的产学研合作;tranit-1表示i地区在t-1年的技术成果转化;control为控制变量。

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3.2.1 变量选取。①被解释变量。经济高质量发展(ehq),依据第一部分的理论分析,参考刘和东和刘繁繁[18]的研究,选取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3个维度共9个指标来衡量。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并对其进行加权计算得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

技术突破(tech),用区域发明专利授权量来衡量。

②核心解释变量。内部研发(rd),用高技术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来衡量,使用永续盘存法[19]来核算内部研发,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Kit表示i地区在t年的内部研发;Kit-1表示i地区在t-1年的内部研发;∂表示折旧率,取值为15%;Iit表示i地区在t年的名义R&D经费支出;Pit表示i地区在t年的R&D支出价格指数。在进行核算时以2008年为基期,对Iit进行平减。

产学研合作(cxy),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经费筹集中的企业资金[20]来衡量。

③门槛变量。A内部研发(rd);B成果转化(tran),用各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来衡量。

④控制变量。政府支持(gov),用各地区政府财政支出中科技投入来衡量;人力资本(huma),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来衡量;金融支持(fina),用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衡量。

3.2.2 数据来源。由于西藏地区数据的缺失,本文选取2008—2020年中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所有数据均来自2009—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3.3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3.3.1 门槛效应检验。使用stata 15对模型(9)—(12)的门槛个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门槛效应显著性检验

由表1可知,依据显著性检验,当门槛变量为吸收能力(内部研发)时,内部研发、产学研合作对技术突破存在双门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单门槛;当门槛变量为成果转化时,技术突破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双门槛。因此,模型(9)—(11)选用双门槛效应进行分析,模型(12)选用单门槛效应进行分析。

3.3.2 门槛效应回归结果分析。运用Stata 15对模型(9)—(10)进行效应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9)—(10)门槛效应回归结果

模型(9)中,吸收能力有两个门槛值,分别为13.010和15.651。当吸收能力处于lnrd<13.010、13.010≤lnrd<15.651、lnrd≥15.651时,内部研发对技术突破的影响效应分别为0.355、0.340、0.355,且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即,吸收能力处于不同门槛区间时,其对内部研发促进技术突破的调节效应先减后增。可能的原因是:当吸收能力低于第一门槛时,研发投入促进技术突破出现边际效应递增,吸收能力调节作用也呈边际效应递增;当吸收能力大于第一门槛而低于第二门槛时,研发投入促进技术突破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研发进入瓶颈期(出现成长中的痛苦),吸收能力调节作用也相应减弱;当吸收能力大于第二门槛时,随着研发投入的进一步增加,内部研发引致的知识增量与知识存量增加,吸收能力也增强,其对研发投入促进技术突破的调节效应也相应增强。

模型(10)中,吸收能力有两个门槛值,分别为10.085和12.044。当吸收能力处于lnrd<10.085时,产学研合作对技术突破的影响效应为0.031,在10%水平下不显著;当吸收能力处于10.085≤lnrd<12.044、lnrd≥12.044时,产学研合作效应分别为0.098和0.125,且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即,吸收能力处于不同门槛区间时,其对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突破的调节效应边际递增。可能的原因是: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企业积累的知识存量不断增加,其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吸收能力也显著增强;与外部学研方合作时,当吸收能力低于第一门槛,吸收能力表现不足时,企业无法显著吸收产学研合作带来的技术成果,其对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突破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当吸收能力大于第一门槛时,企业可以显著吸收产学研合作带来的技术成果,其对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突破的调节效应显著增强。

综合模型(9)—(10),得到结论1:吸收能力正向调节内部研发促进技术突破,且调节效应先减后增;吸收能力正向调节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突破,且调节效应边际递增。

运用Stata 15对模型(11)—(12)进行效应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模型(11)—(12)门槛效应回归结果

由表3模型(11)可知,成果转化有两个门槛值,分别为6.693和8.397。当成果转化处于lntran<6.693、6.693≤lntran<8.397、lntran≥8.397时,技术突破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分别为0.124、0.150、0.167,且均通过 1%显著性检验。即,成果转化处于不同门槛区间时,其对技术突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节效应边际递增。可能的原因是:技术突破的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转化失败;随着技术成果不断转化并跨越不同区间的门槛,各种配套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经营者、信息、组织、市场需求、制度等)得到满足,各相关主体不断磨合以达到目标相容和激励相容;转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技术成果、技术方案、效果、管理等)减少,成果转化对技术突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节效应不断增强,表现为边际效应正向递增。

由表3模型(12)可知,吸收能力只有一个门槛值,为12.260。当吸收能力处于lnrd<12.260、lnrd≥12.260时,产学研合作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分别为0.076和0.089,且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即,吸收能力处于不同门槛区间时,其对产学研合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节效应边际递增。可能的原因同模型10的解释。

综合模型(11)—(12),得到结论2:成果转化正向调节技术突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调节效应边际递增;吸收能力正向调节产学研合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调节效应边际递增。

3.4 内外协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内外协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存在较大差异性。分析影响效应的区域异质性,有利于依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重点分析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之间的异质性,依据上述模型(7)进行分类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内外协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异质性分析结果

由表4可知,内外协同对各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不同:长三角最大、珠三角次之、京津冀第三、成渝地区最小,其协同影响效应(内外效应和)分别为0.364(0.156+0.208)、0.290(0.213+0.077)、0.275(0.190+0.085)、0.245(0.213+0.032)。可能的原因是:

①长三角内外协同效应最高。从研发投入与产出看,2018年,长三角企业创新领跑全国,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3 840.01亿元,占到全国的32%;创新人才资源充足,R&D人员总量达到128.2万人年,占全国的近31.8%;创新产出成果多,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3.8万件,占全国的3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是全国平均水平(10件)的2倍[21]。从产学研合作看,长三角城市群拥有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强校;从2009年至2018年,参与产学研内外协同的城市主体由33个增加到41个,显著提升了产学研融合程度。网络资源越丰富,就越有助于知识整合和创新。具体表现在:联合专利申请数量从792件增长到2 829件,增长了257%。可见,内外协同对该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

②珠三角内外协同效应次之。首先,从研发投入看,2021年,珠三角的研发支出超过3 6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可以为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的保障。其次,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珠三角拥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如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这些企业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占到了全国的一半[22],可以显著带动珠三角其他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后,珠三角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重点高校,同时拥有4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20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是开展产学研活动强有力的保障。

③京津冀内外协同效应第三。从研发投入与产出看,2017年,京津冀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2 490.4亿元,占到全国的14.1%;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5万件,占全国的18.1%。从产学研合作看,三地创新合作更加密切,内外协同共同体加快建设。北京作为全国的科研教育中心,拥有全国最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通过与区域企业的合作,促进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此外,科技部与京津冀共同发起设立的“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在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成渝地区内外协同效应最小。从研发投入与产出看,四川和重庆是西南地区科技创新的龙头。2018年,四川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637.85亿元,居全国第8位;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45万件,居全国第8位。重庆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364.63亿元,居全国第17位;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3万件,居全国第16位[23]。从产学研合作看,成渝两地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众多。2020年,四川省有高新技术企业8 154家,重庆市有4 222家;共有“双一流”建设高校10所,其中“双一流”高校3所(包括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学科建设高校7所(包括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能够很好支撑成渝高校联盟开展科技内外协同[24]。但由于成渝地区地处内陆且起步较晚,因此内外协同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与其他3个经济圈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由此得到结论3:内外协同对各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不同,长三角最大、珠三角次之、京津冀第三、成渝地区最小。

4 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分析

依据前文测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合技术突破数据,描绘两者协同性四象限分布状况,如图2所示。其中,横坐标为技术突破,纵坐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以(7.5,9.5)为象限分界点。

图2 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性的四象限图

由图2可知,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性可以分为3种类型: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领先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型和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加强型。

①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领先型。位于第一象限,特点为技术突破水平高且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主要包括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14个省(区、市),这些区域大多位于东部地区,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技术突破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处于前列。这类地区需要进一步稳固自身的优势,保持领先地位。

②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型。位于第四象限,特点为技术突破水平高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低。主要包括安徽、陕西、重庆等4个省(区、市)。这类地区虽然技术突破水平较高,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③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加强型。位于第三象限,特点为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较低。主要包括海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市)。这类地区一方面需要提升技术突破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由此得到结论4:依据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水平,各省(区、市)可采用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领先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型、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加强型的差异化策略。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本文分析内外协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搜集2008—2020年我国内地除西藏外30个省(区、市)内外协同、技术突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数据,分析内外协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门槛效应及经济圈异质性,并对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协同性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①吸收能力正向调节内部研发促进技术突破,且调节效应先减后增;吸收能力正向调节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突破,且调节效应边际递增。

②成果转化正向调节技术突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调节效应边际递增;吸收能力正向调节产学研合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调节效应边际递增。

③内外协同对各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不同,长三角最大、珠三角次之、京津冀第三、成渝地区最小。

④依据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水平,各省(区、市)可采用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领先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型、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加强型的差异化策略。

5.2 政策建议

依据上文分析,为有效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5.2.1 提高吸收能力,通过内外协同促进技术突破。①加大内部研发投入,提高吸收能力。各地区要增加研发经费,引进与培养研发人才。通过增加研发投入,促进知识创新,增加知识存量,提升吸收能力。②促进产学研合作。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合作项目与合作伙伴。其次,要重视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包括利益与风险共担机制、知识共享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再次,政府要作为“助推器”,积极协调产学研三方的关系,促进三方的知识流动与融合。最后,产学研各方要互信互动、共生共长,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③通过提升吸收能力促进内外协同。一方面,要提高产学研三方的吸收能力,根据自身发展特征与资源缺陷,对外部知识进行重点消化与吸收,增强技术的匹配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内外协同有效推动技术融合,实现技术突破。

5.2.2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发展多层次、综合化的技术中介体系,促进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合作交流。其次,加快发展风险资本市场,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再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最后,要办好“孵化器”,有效促进成果转化。

5.2.3 促进经济圈的协同发展。各经济圈要依据自身内外协同效应异质性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①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要巩固内外协同领先的势头,同时辐射周边的兄弟省份,加大技术成果转化力度,进一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②成渝地区要提高科技创新方面的稀缺性,可以从高校的顶尖学科入手,突出口腔医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的优势;同时吸取其他经济圈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发挥其后发优势。

5.2.4 减少马太效应,采取区域差异化政策。①对于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领先型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需要进一步保持技术突破优势,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向西部地区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帮扶。②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型地区,如安徽、陕西、重庆等省市,需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积极引进科研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③对于技术突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加强型地区,如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一方面要通过内外协同实现技术突破;另一方面要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增强区域产业特色,国家要引导东部地区过剩资源向西部地区流动,减少马太效应,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门槛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门槛杂说
网络作家真的“零门槛”?
创新视角下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吸收能力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作用的产业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