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教学新常态建构的实践探索*
——以《老王》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为例

2023-01-03 11:51张玉萍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3期
关键词:杨绛散文课文

张玉萍

(马鞍山市雨山实验学校 安徽省马鞍山 243000)

散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在文字中品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是蕴含在所叙述描写的日常生活中的作者个性化的发现、思考和人生经验。散文阅读的关键点,不是文字所记叙、描写的客观对象,而是在这些记叙、描写的客观对象身上所倾注的作者思想情感——独特的、个性化的思想、感情。例如,阅读《老王》的关键点,不是“老王的善良之举和善良品性”,也不是作者“对老王的善良的回馈”,而是作者能看出老王“善良品性”的那双眼和那颗心。阅读散文,不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等客体,而是为了通过作者所写的这些客体,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那颗心”,体悟作者的心境、心情、心胸,体悟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进而关照作为读者的我们自己的那片内心世界。

一、典型教学课例研究的概述

杨绛的《老王》,是一篇备受语文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青睐的经典现代散文。尤其是很多一线教师,包括多位名师,都对《老王》进行了教学实践性研究,魏本亚、尹逊才两位专家在《十位名师教〈老王〉》一书中辑录了十位名师关于《老王》的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为一线语文教师研读和教学《老王》,甚至是教学“散文”这一文学样式,提供了很好的思考和教学的实践素材。

笔者以《十位名师教〈老王〉》所辑录的“高中篇”板块、余映潮老师教学创意和“初中篇”三位名师(刘金玉、程翔、王君)教学案例,以及部分语文教学核心期刊已发表的教学设计或实录为研究对象,开展案例研究,并提出自身在教学实践探索中的构想。

(一)教学主题的概述

综合研究上述典型案例对《老王》教学主题的确定,可以提炼出四种主要定位:一是警醒社会,关爱他人;二是平等尊重,人道立场;三是拷问灵魂,反省自我;四是人性光辉,生命高贵。有的教学设计与实录,或把以上一二种主题综合起来理解,或把四种主题综合起来理解,其组合不一而足,但要点都不外乎上述四种。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有三种:立足课文,解读课文内容;立足课文,教给阅读方法;利用课文,训练语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给我们一线教师最大的启示是:契合教改发展,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思维。也就是说,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教教材”的教学习惯转为“用教材教”,让语文教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某篇课文,就能够做到课后“举一反三”,会自主阅读某一类作品,真正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内化成语文能力。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变革中总会不断蜕变和提升。如今,新一轮教学改革已起航。在此背景下,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典“老”课文《老王》又该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呈现在学生面前呢?这需要我们积极思考探究。

(三)关于《老王》的文本解读

解读《老王》的文字,汇集起来也许可出一本很厚实的专著。这些文字,似乎把《老王》一文的解读角度挖掘殆尽。因此,对于《老王》文本字词句篇的细致解读,笔者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事实上,仔细品读《老王》,我们可以尝试从文章所记叙的事情和细节描写来解码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颗心”。

回忆性散文所记叙的事情,都是作者筛选过的,是用现在的“这颗心”回望“那时那地的那颗心”。那么,作者选择这些事情来记叙,选择这样的细节来描写,目的性就很明显了,这个“目的性”就是理解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关键点。具体到《老王》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尝试把文章所记叙的事情,依据“作者和老王的交往”这条线,分成几个层次:第1-4段,记叙的是作者和老王之间“主雇”关系建立之初的交往,是交往的第一个层次,仅限于熟识的人之间一般信息的了解,以及作者一家对一个“不幸者”的力所能及的帮助。第5-7段,记叙的是老王对作者一家的帮助和关心,并且从第7段中“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已经不是主雇关系,而老王还“扶病到我家来”、托老李“代他传话”,此时,在老王的意识中,彼此已经不仅仅是“熟识的人”。这是交往的第二个层次。第8-21段,记叙、描写了老王最后一次来看“我”的情景,老王拖着病重之躯,临死前送来“好香油”“大鸡蛋”,其情意不言而喻。这是交往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情感表达最浓烈、对比最鲜明的层次。

总之,我们这样理解:在作者与老王之间,作者的善意从未停止,即使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但也仅仅是一份善意而已。老王对作者的善意却在递增,提升为情意。所以,结尾一段的每一句话都值得好好品读。

我们还可以发现,杨绛先生是从反省、审视自我的角度来写“小人物”的故事。散文《老王》之所以经典,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作者以老王这样的小人物作为一面审视自我的镜子”。

二、教学实践的构想、尝试和反思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实践中验证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构想。

首先,教学中要有文体意识。这是一篇人物形象很鲜明的回忆散文,教学中我们一要把握叙事写人散文的一般特点,二要注意回忆散文中这个“我”的特殊性。

其次,要重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突出特点,注重单元整体教学。

最后,要立足学情,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实录】

教学目标:品读文字,体会杨绛平淡内敛、内涵丰富的语言特点;结合全文整体,仔细品读最后一段,感受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简介作者及其‘文革’时期的遭遇。

(设计意图:学生对本文的社会背景极其陌生。以此导入,既能引起学生注意,也能为后面的教学服务。学习本文,社会背景的介绍是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任务: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划分的理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行文思路,理清作者叙事的层次。引导学生在分层次的过程中,感知作者与老王交往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于老王而言,这是一个情感递进的过程。同时,这个学习活动,既能训练学生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又可为接下来的语言品读活动做准备。语言品读的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否则,品读就会失之于准,失之于深。很多时候,我们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总是过于注重词句的精细品读,忽略了对文章整体的细致品读。这种偏差是需要注意纠正的)

(三)品读语言,琢磨人物

思考1:在杨绛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作者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王?她怎么对待这样的老王?说说你的依据。

(设计意图:老王孤苦伶仃、困苦窘迫的生存状态,老王的老实善良以及对作者的关心,作者对老王的扶助,学生很容易从文字中读出来。这是阅读的第一个层级。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提问中的“作者看到了”几个字,意在引导学生懂得,阅读散文时刻要关注作者,我们所读到的人、事、景、物等,都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了解,不是客观存在的状态,而是作者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筛选过的。比如文中的老王,在他人眼中是另一种状态)

思考2:在杨绛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杨绛了解老王吗?我们来进行一次比读。

表1 杨绛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了解”与“被了解”

此处除了引导学生品读加点词语,还要启发学生注意理解:“为什么老王一开始总是拒绝接受‘钱’后来又接受了?”提示学生,阅读时要抓住这样看似前后矛盾的行为,体会老王对杨绛一家的深厚情谊,体会老王对杨绛一家的感恩之情,体会老王身上可贵的“善”,体会作者当时对老王的“不明白”、不了解却自以为了解的隔膜。

(设计意图:这个层次的内容,学生能读出来的是老王对杨绛一家的朋友之义、亲人之情,对于杨绛总是拿钱回馈老王的举动,学生也只是理解为“一种正常的交换”,是对老王困苦生活的补助。而对于老王的那份情意,对于杨绛用“钱”拉长了与老王之间的距离,或者说用钱把她与老王的交往固执地局限在某一个层次,作者含蓄而真诚地剖析自己,让老王的至真至诚来映衬自己。这个层面的内容,学生不能自己品读出来,需要教师的引导。引导的支架就是四组语句的比较阅读:A组句子是记叙,BCD三组句子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写人叙事的文章,往往是记叙与描写的精妙结合,所以,品读文字,二者要并重)

(四)品读结尾,走近作者

1.过渡:杨绛什么时候懂得了老王?

2.齐读、点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理清段内层次。

第一层:“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我想他是知道的。”

第二层:“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都不是。”

第三层:“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设计意图:整理段内部层次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惊闻老王死讯后的心路历程,这也是杨绛自省的过程。“一再追忆”“琢磨”,是作者得知老王死讯的初始反思,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反思,还停留在感性的层面。“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这是自省的第二个层次,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渐渐由感性向理性过渡。“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继而“愧怍”,这就达到了第三个层次,是来自灵魂深处的自我拷问,是带有社会普适性心理的理性思考。这个过程历时弥久,体现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成长与转变的过程,体现了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接纳的过程。这样的自省精神才是最可贵、最值得每个人学习的,尤其是处于社会中上层的知识分子、社会精英更需具备这样的自省精神)

3.品读过程

(1)思考探究

“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文中是哪些话?为什么要这样一再追忆?

引导学生回读课文第8-16段(即临死前送鸡蛋香油),提取关键语句:

①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

(启发学生思考:很明显老王不好,作者却还问“你好些了吗?”,这显然是客套话。试比较:“啊呀,老王,你怎么这样了?”如此,关心的心意更真诚、更浓烈)

②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启发学生思考:老王为何不直接回答“是的,都给你们吃”,反而说了很奇怪的话“我不吃”?也许可以这样理解老王的意思:“不是特意给你们吃的,只是我不吃,放着可惜了,你们就帮忙吃了吧。”老王懂得杨绛,故意把情深义重、倾其所有的一次探望说得轻描淡写;如此,可以免除杨绛心上的不安)

③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解读:他们的交往依然停滞在“钱和物的交换”中。在老王人生的最后时刻,连“领受他的谢意”的温暖和尊重,“我”都没有给老王。这是站在“我”的角度自省)

(2)品读关键词:“侮辱”——体会到老王的鸡蛋香油中的情意。这是站在老王的角度来审视自己。

(3)品读关键词:“愧怍”——站在“人”的角度来反省、审视自我。

(五)课堂小结,深入思考

(1)引入资料助读

到“文化大革命”,支撑我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对文化的信仰,使我得以面对焚书坑儒悲剧的不时发生,忍受抄家、批斗、羞辱、剃阴阳头……种种对精神和身体的折磨。我绝对不相信,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会被暴力全部摧毁于一旦,我们这个曾创造如此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会泯灭人性,就此沉沦。(《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

(2)结合上述资料,结合课文的学习,谈一谈,如果杨绛再一次遇到一个像老王这样的普通人,他们将如何交往呢?

(设计意图:回忆性散文的阅读,需要借助语言来读出作者“成长变化”的过程,读出作者的灵魂。同时,也需要借助作者其他的文字资料来帮助理解“这一篇”中的“我”,所谓“以文解文”,借助文字本身的力量来理解,可以省却很多口舌之解。设置一个假设的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对作者的理解)

三、教学实践研究的反思

通过多次循环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总结、改进、提炼,笔者深刻地领悟到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关键点,即散文阅读教学,如果想让学生读出文字中的“我”、领会作者浸润字里行间的人生体验,就必须引导学生紧扣作者的言语形式,结合文本社会背景,通过丰富、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分层级地体察作者的言语内涵和情感认知。

引导的过程可以大致分成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就是扣住文中记叙的事,整体上理解把握;第二个层级,就是比读、品读描写性的文字,进行深层次的理解,精准地读出作者的那颗心。

总而言之,教师须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出发,只有通过丰富、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分层级地品味、体察,进而理解散文和散文作者的情感认知,才可以实现散文阅读教学价值,实现语文阅读教学建构的实践意义。这就是散文阅读教学新常态建构的要义所在。

猜你喜欢
杨绛散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选择
选择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背课文的小偷
最短的情书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