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研究

2023-01-04 10:15刘孟舒刘大勇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农场经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明意识生态

刘孟舒 刘大勇(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的原则与生态文明建设环环相扣。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推进。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发展观念的良性转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21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1]。2018年2月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强调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同样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应该坚持的原则之一。所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的就是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间的平衡,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同样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一原则突出强调了要结合乡村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规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里面也隐含了尊重乡村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原则不谋而合。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手段。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有效治理、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衡量标准,在乡村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同时,使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让乡村形成文明的社会风气,离不开乡村的生态振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必须借助生态文明的传播,让大家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建设美丽家园这一目标。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载体

生态文明建设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紧紧贴近国计民生的战略政策,解决的正是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本质是变革原有的发展方式,改变农村固有的相对落后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观念,以改革办法解决发展问题,走新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就是生态观念上的转变,以新的生态观念为指导,走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村域范围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是良好的载体,所以,要想使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的成效发挥到最大,那么坚持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至关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关键。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偏废。农村土地作为构成我国土地面积一半以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超过1/3的人口。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显示,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1162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87562人,占36.11%[3]。与此同时,农村的生态基础较为薄弱,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农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钥匙,是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领域的突破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助力,因此也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难题

(一)农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需要加强

第一,从传统农业的角度看,为了保证农作物品种丰富,提高农作物产量,不可避免地就会使用到化肥,而化肥使用不科学不合理则会对土壤资源和地下水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污染,如: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固结、河流污染、地下水污染等,滥用化肥同时也会导致农产品的品质下降,阻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耕作方式不合理同样也会加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深翻耕作,导致农地土壤表面裸露,增加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风险,过度开垦导致农村植被遭到破坏,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滥用化肥和耕作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就是因为在推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只重视农业的粗放发展,将追求经济利益摆在第一位,而忽视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农业发展的承载力和重要性。

第二,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随着一二三产业的协调推进,给农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部分重工业企业迁至乡村,一些乡镇企业也在政策的扶持下在乡村建立起来,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也有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用水排放不规范对水资源的污染、工业锻造过程中的废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由于设备老化导致的化工原料泄漏也会对环境和村民的人身健康造成威胁。农村旅游业特色开发吸引了一大批游客体验乡村文化,大量的游客涌入给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餐厨垃圾的不当处理,在游玩过程中产生的汽车尾气和燃烧废气同样也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由此可见,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缺乏重视,同样也会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二)农村:生态振兴能力有待提升

第一,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看,相较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之下较为落后,因此也给乡村的生态振兴带来了不少难题。部分乡村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仍没有建立,大量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大量的不便,也给村域范围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了难度。同样如此的还有农村的污水处理系统,农村的构成通常以家庭为单位,相较城市较为分散,缺乏一个相对集中的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加大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对欠缺,不仅建设起来难度较大,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破除现在在农村存在的垃圾处理和废水排放的问题,仅靠现在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第二,从管理体制机制角度看,目前,乡村生态振兴推进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忽略协同推进,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因此,政策推行到基层时,由于标准要求参差不齐,很难执行下去,同时很难对乡村复杂的环境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同时生态保护机制着力点较为分散,同样一个治理方向,由不同部门负责,落实到实践上都变成了不同的项目,这样虽然扩大了环境治理的覆盖面,但是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投入重复的情况。

(三)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较为薄弱

第一,农村人口结构两极化,受传统农耕文明意识影响深远。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农村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或者求学,只留下了一些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农村老龄人口受传统的农耕意识的影响,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大多都不太重视对生态文明的保护,而留守儿童因为处于年幼时期,在生活方式上也会受其影响。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少年儿童,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都较为缓慢,所以,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久坚持。

第二,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方式有待提升。生态作为一种文明,它的普及需要借助良好的载体。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有待加强,对生态文明意识在乡村的普及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在乡村宣传生态文明意识的手段较为单一,一般为政府主导,基层单位执行的模式,借助宣传展板、村镇广播,以及宣传读本的形式,向农民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这种普及方式虽然做到了覆盖面广,但是农民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因为宣传无论是宣传内容还是宣传模式都没有考虑到受众群体即农民的接受程度,宣传效果与预期不符。

第三,农民学习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仍需调动。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同样也是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学习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关系到乡村生态振兴的实施。但是无论是目前大部分的农村人口对新思想的接受程度较为缓慢还是对生态文明宣传的接受程度不高,归根到底就是农民本身的积极性没有带动起来。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过程中,多数存在的情况仍然是政府的主动灌输及农民的被动接受,导致在这一环节过程中,农民接受新思想的积极性被遏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很难让农民与大自然建立起共情的关系,自然而然也意识不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树立不起生态文明意识。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一)重视生态文明作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注重化肥的合理使用,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明确规范化肥的使用量,针对不同的农作物使用不同品种的化肥,对生态环境破坏力较大的化肥要禁止在市面上流通,从根源上杜绝化肥乱用的行为,对乡村土壤成分进行分析,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使用相应品种的化肥,避免某一金属元素含量过高引起土壤板结或地下水污染;引进新品种种子,通过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提高农产品质量,避免因追求产量而过度使用化肥的问题;采用轮作休耕,不仅可以缓解农地频繁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地本身的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摒弃深耕的耕作方式,使用现代化农机耕作,在减轻人力负担的同时,也减少对土壤资源的伤害。

第二,加大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工业废料的处理技术。职能部门要强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对明知故犯和情节恶劣的废料排放行为进行严加处理,明令禁止重化工企业设在村民居住区和农田附近,从根源上杜绝恶性污染事件的发生;同时增设群众监管渠道,对那些表面上符合国家规定,实际上却“暗渡陈仓”的违规企业严查严打;强化企业自身监管,定期自检是否达到排放标准,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在事态扩大之前及时止损。加大多方面监管力度,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同时在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扶植时要重视对工业废料处理技术的技术支持,乡村的生态环境不同于城市,要注重因地制宜,针对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情况和居住情况来建设工业废料处理系统,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

第三,在发展乡镇旅游业时兼顾乡村环境承载能力,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舍弃生态环境。在进行乡镇旅游开发时,要注重保护乡镇原有的生态原貌,严禁破环绿地植被新建旅游景点的行为;要对乡镇游客承载力进行合理评估,在旅游旺季时对客流量进行合理限制,采取分流分批参观的形式,给生态系统疏解压力的同时提高乡村旅游业的质量;鼓励游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轻松享受旅途上的风景,用徒步旅游方式代替自驾游,原汁原味地体现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解决了汽车停放困难和尾气排放污染等问题;发展乡村特色生态之旅,乡村最宝贵的就是舒适恬静的田园风光,乡村独有的生态风貌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良好切入点,在保护原有生态平衡的同时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也满足了游客多元化的需求,是一举多赢的举措;在旅游景点设置提醒标语和垃圾桶指示牌,禁止游客乱扔垃圾、破坏绿地等行为,违反规定的游客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二)加大生态振兴政策投入,提高农村环境治理能力

第一,完善乡村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的路径,多渠道引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注重处理乡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环节,如垃圾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在扩大资金投入的同时,也要重视先进技术的引入,配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投入的奖励激励机制,吸引高技术人才投入到乡村环境建设中来;建立集中统一的垃圾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完善乡村生态保护系统,及时处理乡村现有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不当的问题,满足村民对美好家园的向往,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以政策扶植生态振兴,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时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实事求是制定政策,因势利导灵活施策,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修复政策,同时要及时挽救正在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尽量将破坏的结果降到最低,缓解环境修复的压力。

第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做到各部门协调推进,优化环境治理资源配置。在进行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要协调统一推进,目标明确,方向一致,实施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形成集中统一的合力,使治理效果达到“1+1>2”的效果;优化环境治理资源配置,将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进行有效整合,扩大资源配置的覆盖面,填补因资源配置不合理而产生的基础设施建设空白,也防止因项目重叠而导致的资源浪费的情况。完善乡村生态振兴的组织结构,将生态文明效果与基层干部的政绩挂钩,增强基层干部对生态振兴的责任感,保证生态振兴的有效推行。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

第一,坚持对农业人口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制定合理的培养政策和培养目标,针对现行农村人口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做到精准施策,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创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以实践教学的方式,以乡村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为范例,分析原因,抛出问题,引导村民意识到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性,形成独立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修复能力;配合相应的奖惩机制,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成果。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强调的是可持续性,所以一旦出现生态文明意识的退化,也就代表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失败。在生态文明教育完成之后,对积极投身乡村生态振兴的村民要给予适当奖励,并作为模范人物向全国范围推广。反之,如果仍旧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情况,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二,优化生态文明的宣传方式,加大对生态文明的普及力度。要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广生态文明,拓宽生态文明的宣传路径。可以采用拍摄生态保护主题的短视频和微电影,以现代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让村民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用文化助推文明传播;主流媒体在生态文明传播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丰富农业频道的节目内容,同时也可以通过播放公益广告的形式来推广生态文明,把推广生态振兴取得实质性成效的乡村作为典型示范,让农民通过真实的案例切实感受到生态振兴带来的实惠。

第三,注重调动和保护农民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的积极性。重视农民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宣传过程中,要以农民的可接受程度为先,要将培养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落到实处,吸引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宣传和生态文明建设;让农民意识到生态振兴与自身的利益紧密相连。将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建设挂钩,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让人们体会到生态文明带来的切实利益;提高农民在乡村生态振兴实践中的参与度,让农民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中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便利,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建设者,更是生态振兴红利的享有者。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生态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