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内涵、机制、原则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3-01-04 15:22JenniferDindin张旋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青少年游戏体育

Jennifer M. Dindin 张旋

(1.凯迪雷拉大学,菲律宾 碧瑶 26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2400)

一、体育游戏溯源

中国古代时期,蹴鞠、投壶、百戏、捶丸等具有体育特征的游戏形式就已经出现,直到近现代此类游戏与国际社会接轨,并赋予了一部分强制性规则,才逐步演变成为了现代足球、射箭等竞技运动。可见,体育游戏是人类运动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茹秀英认为:“竞技运动的起点是从play开始,玩的过程中,人类赋予了不同的规则,就变成game,再不断规范化就是sport,再往上是elite sport。青少年的体育教育,更注重以game和play为主,比如把竞技运动篮球作减法,就变成game,再减就是play。”[1]可以认为,体育游戏与竞技体育同根同源,但其教育内涵、机制、方法、目标和效果具有显著差异,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有效区分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一)传统与现代体育游戏

传统体育游戏的界定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指依靠地域、民族特征而形成的极具宗教、人文、审美色彩的,以发展特定身体功能或适应劳作生产所进行的娱乐性肢体活动集合;其二是以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对各自童年时期某些局部性、小众性,拥有共同回忆的肢体活动组成的集合。

现代体育游戏一般指包容性强、特征弱化、普适性骤增、规则清晰的游戏集合。它与传统体育游戏之间没有较为清晰的分界线,一般认为,两者是以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国际奥委会恢复合法席位前后中西方体育的激烈碰撞作为节点,体育游戏类型和游戏竞技化趋势逐渐增加,现代体育游戏诞生。

(二)信息化体育游戏

信息化体育游戏是指全球移动网络在由4G向5G演进过程中,利用AR(移动应用增强现实技术)和VR(虚拟现实技术)或结合移动应用端对现代体育进行游戏化、电子化,达到减少体育空间占用率、降低体育运动门槛高度、增进体育社交广度等目的所开发的一系列带有强烈体育特征的游戏集合,它对现代体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促使体育教育手段、目标等产生巨大变革。

二、体育游戏与青少年教育

(一)体育游戏的教育内涵

之所以将体育游戏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体育游戏是贯穿于青少年整个成长周期,并伴随其年龄增长逐渐作用于发育所需的各项身体机能,使青少年运动协调性、核心稳定性、环境耐受性趋于稳定和成熟,在不经意间将其中蕴含的合作精神、对抗意识、审美能力等注入青少年心理,使之成为影响其日后社会行为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育,是因为体育游戏教育具有趣味性、便捷性、非强制性等特征,它能够用最简单的活动行为,通过最易接受的活动方式达到人体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项能力;或者说体育游戏教育的方式是以一种青少年“主动性”接受替代竞技体育运动的“被动性”服从的活动,具有更加良好的教育路径和更加显著的教育效果。

1.体育游戏与青少年品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有过多次重要讲话,指出要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围绕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开展教育教学设计,从而达到提高青少年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同时,青少年品德的养成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果,必须寻找到一种贯穿三种教育形态、环节目标可控的体育教育形式,而体育游戏教育恰好能够满足此等要求。首先,体育游戏的自由创编性能够与品德教育充分融合,在创编过程中加入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在娱乐中通过“体会+理解+习惯+拓展”这一过程逐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摒除传统教育形式的“读懂+记忆+理解”生硬的学习套路,实现总体德育目标可控、教育效果可预估的重要作用。其次,体育游戏教育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定制特有的品德教育目标,根据游戏难度、配合需求、个体强弱,充分调动青少年团队意识、自我约束等具有德育特征的思想活动,进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最后,体育游戏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不受时间和场地影响,能够在学校教育、家庭培养、社会造就人格的过程中,随时随地培养青少年高尚情感,用最微小的游戏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时时有德育、时时做德育。

(2)体育游戏与青少年智力

体育游戏通过一系列快速的反射性训练,将不同属性的肢体、心理活动转化为信号并对大脑前庭器官产生适宜刺激,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高速期予以加强,从而达到感知觉提升效果。同时,体育游戏重复的经验性动作以及团队间合作情绪的爆发在人脑中进行反应,并经过酝酿后进行经验的提取即为记忆;体育游戏的胜负观念致使青少年对游戏的细节进行观察,产生对外界环境干扰的自然对抗,即为注意力和观察力的提升。由于体育游戏本身与竞技体育相比具有包容性和规则的不确定性特征,青少年之间通过协商对规则在一定范围内修订,产生了对创造力的升华。感知觉、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和创造力五个维度即为智力的构成要素,体育游戏以其特有的方式,实现了青少年综合智力水平的提升,因此体育游戏的教育属性也趋于明显。

(3)体育游戏与青少年体质

④加大中央财政投入,降低地方财政配套比例,从地方财政支出中以县为单位,县财政每年将一定额度资金纳入预算,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坑塘建设的专项资金。

体育游戏作为体育的一个基础环节,既具有体育所拥有的一些基本特征,又具有较一般性体育活动更高的参与度和普适性。同时,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游戏也更符合地域性差异下的人体生长规律,使人体对外界适应能力增强。寿文华等早在1997年就撰文指出,体育游戏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由易到难的游戏类型,使青少年运动技能逐渐提升,从而向竞技性和对抗性体育发展与过渡,促使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在合理限度内提升[3]。通过体育游戏进行的娱乐活动能够对肢体粗大运动技能发展具有显著效果,对感统系统发育提供有力支持,使大运动技能中所需的协调性、柔韧性、平衡性趋于稳定,进而将这些特征与速度、力量、耐力、爆发力等相结合实现体育游戏向竞技体育运动和对抗性运动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青少年最大摄氧量、血氧饱和度、代谢循环功能、耐乳酸能力等生物指标也逐步向成年人靠拢,体质得到大幅提升,完成发育全过程。

(4)体育游戏与青少年审美

李勃认为逐渐“泛化”的青少年审美价值观打破了传统的美,崇尚反叛,追求酷、爽、畸趣,追求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4]。事实上,这种审美的泛化出现正是由于现代社会个体独立性骤增,过去集团性、群众化的活动减少所导致,小范围团体组织所带来的对事物的认识开始出现“内卷”,审美多元化、小众化直至发展到特异化不可避免。体育游戏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被绝大多数人共同创造和认可的活动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艺术,既具有社交元素又包括了劳动之美、鉴赏之美、创造之美三种特有形式。它脱离了低级趣味,使青少年在获得感官刺激和身体满足的同时主动接受美的改造,使更符合大众化的、具有正确多元认知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5]。

(5)体育游戏与青少年劳动教育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6]。体育游戏的起源本就可追溯到劳动人民进行生产时,为缓解精神压力与疲劳开展的一系列由劳作演变而来的体育活动,它脱离了传统的知识传承和学习方式,游离在生活的点滴中,起源于劳动人民,创造于劳动人民,自然就具有了劳动教育属性,成为了培养青少年劳动精神的特殊方式,促成了“五育人”全过程最后一环的完美闭合。

(二)体育游戏的教育机制

体育游戏能够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是因为它的教育内涵和属性符合新时代教育方针与要求,更是由于体育游戏在叙事和文本、代偿和成瘾、协同和沉浸、竞争和激励这八种机制上能够与青少年产生共鸣和耦合,以此得到启发、收获健康、增强体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兴趣。

1.体育游戏的叙事和文本机制

2.体育游戏的代偿和成瘾机制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将教育回归游戏本源对青少年全面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体育游戏在演进过程中具备了强烈的自由性与开放性,诸如“脚斗士”游戏的暴力特征,“警察捉小偷”游戏的角色扮演和统御特征,“拍洋画”游戏的探索特征等,这些特征一部分是社会现有规则或竞技体育规则束缚下所禁止的行为特征,另一部分属于青少年对未知事物的强烈求知欲心理特征。体育游戏能够以低成本、简易性和抽象化的活动代偿青少年这部分欲望,使青少年在游戏中扮演现实世界暂时不能具备或渴望成为的特殊个体,提前完成对未来的探索。同时,这种心理上的代偿机制也有助于开启内侧前脑多巴胺环路的神经调节,诱导青少年的兴趣和关注度,形成“愉悦环路”,引发成瘾现象,使之成为体育游戏的拥护者和忠实参与者,并有效缓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叛逆、暴躁、激进等心理问题的出现,使青少年成熟度在游戏中向现实靠拢。

3.体育游戏的协同与沉浸机制

徐丽芳认为,具有教育属性的游戏模糊了学习与游戏、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边界[7]。体育教育和游戏的结合,能有效激发青少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积极性和获得感,这一方面与青少年爱玩的天性有关,另一方面与体育游戏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体感游戏所打造的深度沉浸体验和协同感知方式高度耦合。Classcraft Studios公司在2013年就证实了“游戏元素课堂”能使学生学习效率提升8%以上,并对现有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技术支持。其主要方式是教育课堂作为一个协同工作的团体,对每个人辅以回报,赋予身份地位,给予成就感,允许自我表达,发挥利他行为,以此共同构建教育游戏生态,通过体育游戏情境的深度垄断和控制使每个人沉浸其中,积极、主动的对游戏协同效能提出建议,提高教育活动驱动性,促进教育的习得效果。

4.体育游戏的竞争与激励机制

我们可以认为,体育游戏是竞技体育的源头,竞技体育是对体育游戏规则、技能的升华。所以,体育游戏必然与竞技体育或奥林匹克精神所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要求相匹配,与“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基本宗旨相呼应。在这一目标和宗旨作用下,现代体育游戏发展逐渐围绕“竞技”核心进行重新编制,即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过去传统体育游戏单纯的“玩”的特征,赋予体育游戏“以玩代练、以玩促学、以玩助教”的核心功能,使寓教于乐在竞争基础上发挥到极致。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n James)研究发现,在合适的激励环境和方法中,人的潜能能够发挥出80%—90%,而通常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20%—30%。潜能发挥的大小事实上又与人的动机息息相关,体育游戏较一般性体育活动而言尽管对胜负的判断并不明确,但青少年渴望表现、希冀交流、追求融入的心理特征并不会随之改变,这就促使青少年在体育游戏中的动机更加清晰,体育游戏的激励效果更加明显,能够更好地发挥体育游戏的锻炼目的和效果,使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收获友谊、增进团结、挖掘能力、树立审美观念和养成奋斗精神。

三、体育游戏的教育原则

体育游戏在青少年成熟发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既拥有一般性体育活动或竞技性体育活动的优势,同时也以其特有机制与“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相契合。但是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必须时刻遵循教育规律的共性和特性问题,以使青少年教育效果最大化。

(一)规律性原则

张彦峰在对澳门不同年龄段的4933名青少年进行形态、机能和素质三方面测试后发现,身高体重增长具有线性规律,分为匀速、快速、缓慢和稳定四个阶段,而女性生长发育期较男性至少提前两年,身体形态均优先于机能和素质发展[8]。郭昫澄研究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业程度密切相关,一般由中学开始其心理问题逐步增多,自大学起趋于稳定。可以认为,青少年身心发展面临着多重因素的干扰,要使用体育游戏对其进行调控必须按照青少年发育规律结合体育游戏不同功能进行组合。同时,应合理将游戏类型进行心理干预分类,如团体合作游戏、爱国教育游戏、创造类体育游戏,根据不同阶段、年龄、问题、既定目标等进行青少年情绪控制和改善。不符合青少年基本发育规律所导致的锻炼效果或心理培育导向错误是通过体育游戏开展青少年教育最易出现的问题。

(二)融合性原则

在对青少年进行体育游戏教育时,除了要符合青少年成长发育规律,还有必要对体育游戏的开展全过程和环节进行深入探讨。以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为例,体育游戏大多出现在专项运动或教育学习的开始阶段,作为热身活动和活跃课堂的一种手段。事实上,这种单一的游戏运用方式弱化了体育游戏功能和效果,正如Classcraft Studios公司“游戏元素课堂”将游戏贯穿于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体育游戏不应局限于课程的开始阶段,而应当利用其各类机制充斥于体育教学的复习巩固、专门性学习、自由交流、整理放松等各阶段。如将每一节课学生表现或动作完成度视作一个“打怪”过程,习得新的技能赋予学生新的等级,以课或学期对学生虚拟人物进行等级评定,判断胜负,给予惩处与奖励,这种方式不再单纯地强调游戏的动作方式,而是将体育课堂游戏化。因此,融合性原则是着重强调于体育游戏在对青少年教育时的合理穿插、开发和利用。

(三)目标性原则

现阶段社会逐渐被“快节奏、碎片化”时间所占领,体育游戏既能够贯穿于课堂也能利用其时间短、速度快的特性帮助学生对体育技能进行分段掌握,利用其特有机制实现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于游戏种类的繁杂和目标控制的难度,很容易偏离教育者预期达到的效果。因此,要保障既定目标的实现,必须在游戏开展之初对整个教育过程作出规划,除满足青少年发展规律性和实现体育游戏课堂全覆盖外,还应注重实现体育游戏与竞技体育高度融合,将竞技体育的针对性、专门性练习与体育游戏的动机性、灵活性相结合,才能促使教育者更易达成期望目标。同时,必须采用有效的评估方式对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加以衡量,进而不断修订体育游戏的针对性和完善体育游戏过程。

四、体育游戏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发展路径

体育游戏发展至今,其多样性早已贯穿于青少年整个生长发育全过程,使青少年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感悟终身体育的乐趣。但也不可否认,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其重要意义和发挥的作用仍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实施路径没有得到全面实施。

(一)体育游戏与体育教育主流、体系相融合

需要意识到,体育教育的既定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环境、教学反馈和指导者与学习之间的各个要素都应充分包含游戏特征,这也是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举措。既要将一般性体育的规律性和基本规范与体育游戏教育相衔接,又要打造和深入挖掘“游戏之长”,以特色的游戏教育促进体育教育效果、青少年培育效果,实现“以游戏助教、以游戏促教、以游戏辅教”。

要清晰认识到从体育游戏诞生之日起到体育游戏虚拟化、信息化的全面盛行,体育游戏的教育功能被逐渐弱化,应用范围逐步下降。必须从顶层设计、学科体系构建、教育教学改革出发,实现体育游戏与竞技体育、传统体育教育同等高度、同等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就是体育游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短板弱项”。要补齐这一短板,就必须全面融入体育教育体系,将完善体育教育体系视作体育游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对青少年培养、教育教学产生正面施压和正向反馈。

(二)体育游戏与体育教育设计、部署相匹配

体育游戏之所以难以发挥出实际作用,是因为体育游戏的应用并没有与青少年在“初高大”各个阶段的体育知识需求相贯通,实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部署。具体而言,高中生的体育游戏教育要站在初中生教育的肩膀之上来展开,大学生体育游戏教育要站在高中生教育的肩膀之上来展开,实行“初高大一体化”贯通培养,绝不能三者割裂,互不搭界,各搞一套。必须以青少年发育问题为导向,教材设计为引领,教法手段为根本,科学的、系统的将游戏与体育相结合,游戏与知识相结合,实打实地将体育游戏教育目标落细、落地、落到位。

同时,社会、家庭、学校也需要在一个“棋盘”上进行统筹,将各级各类资源融为一体,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体育游戏与教育,其实质是体育资源与游戏资源的融合。在体育强国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中国现代化、信息化水平高速发展的阶段,要积极将二者的优质内涵相统一,梳理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的体育游戏弊端,利用好体育游戏的各类机制,鼓励社会、家庭、学校将体育游戏对青少年的培育效果通过各类途径予以宣传,加以合作,疏通三者之间的“堵点”,进而形成一种畅通游戏和教学资源循环且高效运转的体制机制。

猜你喜欢
青少年游戏体育
青少年发明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我们的“体育梦”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