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2023-01-04 15:27安乐平蔡玖锱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8期
关键词:渭河天水水源地

安乐平,蔡玖锱,白 娜

[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黄河水利委员会 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甘肃 天水 741000]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东麓,自西向东流经天水、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城市,于陕西潼关县汇入黄河,干流全长818 km,流域总面积13.48万km2,多年平均(1956—2000年)径流量100.4亿m3,多年平均(1956—2000年)入黄泥沙4.43亿t[1]。渭河自西向东横穿天水市武山县、甘谷县和麦积区,在天水境内全长约275 km,渭河流域天水段集中了全市60%以上的人口,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把渭河流域天水段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有助于推动天水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黄河流域治理与保护大局,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1 天水渭河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1 水资源严重短缺

渭河流域天水境内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天水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33 m3,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耕地平均水资源占有量3 525 m3/h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天水渭河流域以全市50%的水资源量、75%的土地面积,支撑着全市80%的经济总量[2]。2000年以来,渭河天水段年均断流天数50 d以上,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与河流空间保护矛盾突出。

1.2 水土流失严重

根据黄河流域2021 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天水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 193.26 km2,约占天水渭河流域总面积的27.3%。流域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主要为轻、中度侵蚀。渭河上游葫芦河、散渡河等几条重点支流产沙较多,渭河干流南河川站以上多年(1956—2000年)平均输沙模数为5 144 t/km2,而支流散渡河多年(1956—2000年)平均输沙模数高达8 244 t/km2,强烈的土壤侵蚀使渭河干支流含沙量普遍较高,多年平均含沙量在100 kg/m3以上[3]。

1.3 洪水威胁严重

天水渭河流域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洪水孕灾环境广泛发育,水灾易发频发。流域内重点河段基本达到设防标准,但近年来水毁、破损问题突出,尤其是应对超标洪水的能力明显不足。流域内已有防洪任务的沟道186条,但开展治理的仅有7条,治理率不足4%。

1.4 水资源保障能力低

天水渭河流域水资源量近20年呈递减趋势,自2000年以来约减少16%,不利的水资源演变情势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供水困难,对居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造成影响。同时渭河天水段无调蓄工程,全市现有水库10座,总库容0.24亿m3,水库供水占全市总供水比例不到10%[4]。2019年,天水市实施引洮供水工程,城区实现了多水源供水,供水能力和水质得到了保障,但天水市辖区甘谷、秦安、武山等县城区仍采用地下水供水,供水能力不足,水质也得不到保障。

1.5 水污染严重

渭河天水境内约有100 km的河段水质仅为Ⅲ类及以下标准,部分河段水污染呈现加重态势。天水市渭河流域年废污水入河量约5 418万t,约占甘肃渭河流域年废污水排放总量的56%。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服务业快速发展,生活污水量、工业废水量持续增加,城市水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另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难度也日益加大。

1.6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天水市作为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传统农业占比偏大,工业技术含量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压力大,经济外向度低,合作平台缺乏。农产品加工多为产业链中低端,品牌效应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工业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新兴产业培育进展慢;文旅产业基础设施不到位,缺乏整体包装策划和深度开发。全市贫困发生率20%以上的预警村还有67个,规模化扶贫产业还比较单一。

1.7 基础设施薄弱

受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天水市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较低,二级以上公路仅占全市公路里程的7.4%。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仍然不足,相关服务业人才支撑不足。

2 天水渭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对于每一条河流来说,要让河流成为造福当地的“幸福河”,应当达到洪水有效防御、供水安全可靠、水生态健康、水环境良好、流域高质量发展、水文化得到传承。

2.1 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2.1.1 提升干支流水源涵养能力

(1)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全面提升渭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以藉河上游榜沙河、葫芦河、牛头河等支流为重点,以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等重点林草工程为主体,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在天然草原主要分布的高寒阴湿和林缘地区,建设草原生态示范区。对草地退化严重区域实施围栏、补播、施肥等改良措施,修复草原生态系统。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提高天然草原单位面积产草量,确保草原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升。

(2)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强对现有湿地保护力度,争取恢复原有湿地生态功能,提高自然湿地保护率。推进藉河湿地景观公园、渭河北子堤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新建一批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增强湿地生态功能。

2.1.2 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1)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工作方针,推进省级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示范工程建设。在小陇山等林区封育保护天然林草植被,促进自然修复,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2)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等项目,加快实施淤地坝除险加固,积极推进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重大水土保持项目。以干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构建以坡面整治、沟道坝系、坡改梯和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实施坡改梯工程,推行节水灌溉新技术,发展林果业。推广藉河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经验,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小流域。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与面源污染、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厕所改造、河道综合整治相结合,提升小流域生态服务功能。围绕城市发展,稳步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建设,将城市水土保持与城市绿化、生态廊道建设相结合,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依托罗玉沟流域水土流失观测与监测试验区、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等科研资源优势推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3)提升水土保持综合监管能力。落实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将水土保持工作完成情况与政府工作考核和评价挂钩。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市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

2.1.3 加强水源地保护

(1)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推进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结合水源地建设同步实施水源地保护。开展重点乡镇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调查、保护区划分、环境综合整治,以供水人口多、环境敏感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系统开展水源地保护情况的调查摸排工作,加快分散水源地的整合,提高水源地保护水平。

(2)开展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水源地规范化达标建设,采取“一源一策,分级防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及排污口,整治水源地周边环境。对水源地上下游可能影响饮用水安全的化工、制药等重点行业及重点污染源,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和风险防范。实施水源地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优先治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等污染,加快建立污染处理设施,确保达标排放。定期调查评估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补给区环境状况。

(3)加强水源地监测、预警、应急能力建设。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水源地突发水污染事件管理制度,制定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应急预案。健全水源地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系统,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定期公布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2.2 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2.2.1 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

在天水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县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流域和水源地。加强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严格取水许可管理,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严格落实主要领域用水指标,不断完善用水强度指标体系,制定天水市行业用水定额,建立覆盖主要农作物、工业产品和生活服务业的用水定额体系,建立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名录,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落实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取水许可全过程监管和动态管理。

2.2.2 推进重点领域节水

大力推行节水灌溉,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全面提升工业节约用水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节水型工业。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进高耗水企业工业节水改造。强化城镇节水,以宾馆、饭店、医院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城市节水。加快推进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加快节水器具普及与推广。建立完善节水评价机制,全面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工作,以县域为单元,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

2.2.3 优化配置,提高保障

加快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对接省级骨干水网体系,完善天水城区引洮工程调蓄设施,加快调水工程与现状水源的转换对接。在节水优先、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本地水资源。加快曲溪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实施农村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灌溉、农村人畜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市域水网建设,优化完善市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打造市域水网升级版。

2.3 实施河湖系统治理与保护

(1)科学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全面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划界工作,落实渭河干流省级河流空间划界成果,做好渭河干流沿线城乡布局、产业发展等相关空间规划的衔接,优化渭河干流沿线空间布局。加快推进重点河流的岸线规划编制,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开展水流岸线产权确权,建立空间台账,开展统一登记,设立界桩、标识。

(2)强化涉水生态空间管控。加强河湖岸线管理,实施严格的用途管制,以渭河干流为重点,加强采砂管理,确保河道采砂规范有序可控。充分依托河湖长制,常态化推进天水市“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强化部门联合执法,探索建立渭河流域河湖环境治理与司法保护协作协同新机制。建立完善水生态空间监控网络,在渭河、藉河、葫芦河等城市河段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配备无人机定期抽检,构建“天地一体化”河湖监管体系。落实渭河生态流量(水量)保障实施方案,确保渭河东岔水文断面达到2.0 m3/s生态基流目标。

(3)实施河湖治理与修复,保护好水质优良的水体。对天水境内水质达到或者优于Ⅱ类的通关河、牛头河、南河等流域和东峡水库、石峡水库等水源地,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确保水质稳中趋好。对于优良水体周边的农业种植区域,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优先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针对生态水量不足、水环境本底较差、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突出的渭河、葫芦河、散渡河、颍川河等流域,通过实施水源涵养与保护、严格水量管控和调度、建设生态补水工程、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措施,进行治理与修复。结合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国土绿化等生态建设任务,高标准规划,建设渭河流域绿色生态带。在河湖生态保护空间范围内,严格管控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引导超过岸线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逐步迁移。在保证岸坡稳定、行洪安全的前提下,以自然治理为主要手段,保障河滩地和滨岸带空间分布,恢复河流形态多样性和自然蜿蜒状态。

2.4 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

(1)强化区域防洪工程建设。实施城市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天水市和武山、甘谷、清水、张家川等县城区防洪达标建设,天水市城区河段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县城区河段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2)强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结合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危害较为严重的山洪沟道综合治理。开展渭河干流和葫芦河、后川河、藉河、牛头河等主要河流的防洪能力复核评估及防洪安全隐患排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打造各级“智慧防汛”决策支持、业务管理和公众服务平台,建设“智慧渭河”,进一步提升洪水灾害防御决策能力。开展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完善责任制体系,修订预案,开展宣传、培训、演练,不断增强山丘区群众的主动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5 强化环境污染统防统治

2.5.1 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1)综合整治农村面源污染。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开展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开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推广分区限量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2)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落实河湖岸线管控、水功能区管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要求,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全面推广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雨污分流和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

2.5.2 强化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防治

(1)全面推进城乡污水治理。完善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设施,推进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提质增效,持续提升渭河流域城区污水收集效率,并确保达标排放,巩固提升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

(2)提升工业废水处理能力。加快完善园区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在线监控系统,实施污水排放口环境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3)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面摸清渭河干支流的工业废水排污口以及生活废水排污口,按照“边排查、边监测”的原则,摸清排污口的水质情况。对监测发现排污问题突出的排污口,按“一口一策”的原则,分类型、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排污口清理整治工作。加快构建覆盖所有排污口的在线监测系统,规范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

2.6 构建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1)做强做优特色农牧业。持续打造“天水花牛苹果”“天水富士苹果”“秦安蜜桃”“秦州大樱桃”等优势特色品牌,做优果品产业。保持甘谷、武山蔬菜种植优势并扩大种植面积,打造区域蔬菜品牌。做强畜牧产业,做大中药材产业。

(2)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依托丰富的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深度开发历史品鉴、寻根访古、文化体验、红色教育、民俗活动和渭河文化等旅游产品,进一步扩大“羲皇故里”“人文天水”“陇上江南”的影响力。

2.7 推动城乡协同融合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城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紧紧围绕“以生态为本底、以产业为动力、以城乡体系为承载”的三位一体统筹目标,强化天水甘肃省域副中心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陇东南中心城市地位,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构建绿色城镇体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2.8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突出重点、突破瓶颈,加快推进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强化通信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引入优质教育、医疗、信息科技、文化体育资源,构建平安、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水平。

2.9 保护和弘扬渭河文化

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把保护文化遗产放在第一位,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深入挖掘天水渭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渭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天水特色的渭河文化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猜你喜欢
渭河天水水源地
故乡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某备用水源地水库流域内水污染源分析及建议
故乡
宁夏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
电法在水源地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南渑池电厂为例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生态环境部公布6个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典型案例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关中“下水道”变“黄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