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才情一脉亲
——漫谈吴小如先生的书法

2023-01-04 06:42刘凤桥
大学书法 2022年6期
关键词:俞平伯写字书法

⊙ 刘凤桥

吴小如是当代著名学者,20世纪40年代,即以“书评家少若”有名于时,以古典文学研究和戏曲评论享名海内外。书法是其余事,更兼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故书名不彰,但却家传有素。他的父亲吴玉如先生是20世纪杰出的书法家,开一代书风,被启功先生称为“三百年来无此大作手”。1945年,吴小如拜俞平伯先生为师,即“手写夫子五言长古《遥夜闺思引》献以为贽,蒙公奖掖,许侍门墙,忝列弟子之列”。俞平伯对这位跟随了他四十五年的得意门生的书法是相当推崇的。20世纪80年代,俞平伯八十大寿,吴小如集李白、张说诗句写了一副“共看明月皆如此,且喜年华去复来”的草书对联藉申贺悃,俞平伯很欣赏,没过多久,就将对联装裱成轴,替换原来的一副名家对联悬挂在客厅正壁。并对吴小如说:“你不用惶恐,将来挂你字的人会越来越多!”这副对联在古槐书屋挂了很多年,20世纪80年代末才收起来,换上了吴小如父亲吴玉如写给俞平伯的另一副对联“欣处即欣留客住,晚来非晚借灯明”。

吴小如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天真纯净,静如秋水,妍若春花,格调极高。这样不俗气、不匠气的书法在当代极为鲜见。这和他本人的学养、性格情怀及学书的目的是有关系的。吴玉如在教吴小如学习书法时,就声明了两大前提,即“要学写字应先学做人”“写字必先读书”。“宁可不会写字,也不要做一个俗不可耐的写字匠!”吴小如一生都奉此为准则。余曾见其丙戌年秋《临〈兰亭序〉书法》一卷,尾有跋语数行云:“仆摹《兰亭》传世诸本已不知凡几通,虽略有悟,终是未窥堂奥。所幸能从中渐知学书之正轨,知羲、献用笔其精神气骨皆在点画之外。仆书所以不及古人,不独功力不到,禀赋不慧,其要害犹在学养不至,读书不多。故古人作字首重书卷气,然后天才与功力副之,庶几有望于追踪前贤。一存名利之心,便难进步。仆之病正在于此,可不戒慎之哉!”又如他在《论书二首》中,也重点强调了读书对写字的重要性:“作字必循法,法弃失仪型。荒诞非创新,妄想岂性灵?书法贵有道,首重识见明。识从读书来,立身宜德馨。字无书卷气,墨猪兼蚓行。胸中气浩然,点画自峥嵘。习字虽薄艺,犹期持以恒。一涉利名场,惟务盗虚声。不独欺古人,罪在欺后生。愿具平常心,寡过一身轻。掷笔归浩叹,老去恨无成。”“人老字未工,患在不读书。鲁戈日难回,衰病复何如。倚枕思往哲,矢志甘守愚。闻道争朝夕,就死犹前趋。不讳质鲁钝,不期敦薄夫。习字贵精勤,手眼宁负吾。努力惜余年,慰情聊胜无。”再如 :“学书缘气类,羲献牖天衷。《圣教》妍春柳,《兰亭》穆远风。乖时成毁半,不懈毁明通。岁晚从吾好,聊程秉烛功。”(《学书》)

从这些诗文中还可以看到,吴小如练习书法的目的是自娱,所谓“愿具平常心,寡过一身轻”“岁晚从吾好,聊程秉烛功”。写字是他的乐趣和享受,而不是博取社会虚名的手段,所以也绝少为了润格而“创造”作品。吴小如是不屑为名为利而写字的。正如他在诗中所反对的那样:“一涉利名场,惟务盗虚声。不独欺古人,罪在欺后生。”艺术一旦与名利结缘,就难逃“烟火”的浸染。陈传席言:“胸怀世界和就琢磨着赚两个小钱,在笔下流露出来的艺术境界形同天壤。”字要写得好,一定是技巧与气质、风度、学识多方面的结合。吴小如的书法之所以始终保持着那种纯净之美,不俗气,学力功深之外心无挂碍、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吴小如 行书 《张伯驹赠张学良语》横幅

吴小如书迹市面上绝少见,多在师友间流传,因而其妙处也只师友最知。如何满子跋吴小如诗稿云:“右吴小如兄手写其自作诗,诗既清新隽逸,字复刚劲秀拔,洵称两美兼具。……远非时下浪得浮名者所拟。”白化文曾撰《话说“题签”》一文,谈及吴小如题签事数则,如:“一种情况是,出版者主动提出,必须请谁题签。……如,我在台湾出的一本关于敦煌目录的书,主编者就指定请周太初(一良)先生题签。另一本也是讲敦煌的书,主编指定请吴小如先生题签。即以吴先生为例,他老人家的题签,有一位见到后十分赞赏,说是所见题签中最美的,书法水平最高的,马上拍摄下来,回家欣赏去了。”“据在下浅见,吴老师的书法实为当代一流,而且,‘当今寸楮人争宝,何待悠悠二百年’。”“他老人家由于常为人题签,除了书法本身之美以外,其字面布置与照应也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地。看到的文章中,记得弘一大师说过:‘字之工拙,占十分之四;而布局却占十分之六。’吴老师可谓得此中真谛者矣!”“本师周绍良先生出书,向例请友人题签,但每人只请一次,下次再出书,换请另一位。只有一次例外,即出《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时,我请示请何人题签,周先生指示去请吴先生。最近出《唐传奇笺证》时,周先生自己又去求吴先生题签。”南通大学陈学勇教授是吴小如的学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喜欢写毛笔字,几十年来都用毛笔写信,但只有给吴小如的信例外,因不敢班门弄斧故耳。天津师范大学韩嘉祥先生是吴迂叟晚年的得意门生,与吴小如谊在师友之间,他认为吴小如的楷书写到了一定境界,并世名家中无能出其右者。

吴小如的书法之所以能高标出世,人争宝爱,学问渊博、人品高洁是一个重要方面,就字而言,更不同于一般的学者字,他的书法除具有浓郁的书卷气、自家风神意象之外,更兼法度谨严,笔笔有来历,是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法书瑰宝。这与他受过名师指点(吴小如除得父亲吴玉如亲传外,也得到林宰平、沈从文、俞平伯等这些既是大学者又是名书法家的指点,并为林宰老整理出版书法理论著作《帖考》),加之长期坚持临帖、肯下苦功夫是分不开的。余曾见其临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赵子昂、邓完白等名家书法一册,墨气淋漓,精光流动,俱得各家法乳。册有跋语数行,概言己学书经历云:“仆未入小学时,先君即命习楷书,竟格格不入。先君以为不堪造就,然尚能摹‘二王’小楷。及十四五,偶习孙过庭《书谱》,先君谓:‘尚可试。’由是更取‘二王’行草摹之。二十岁后,觅得邓完白楷帖,习之一二年,楷书始窥门径。年近四十,乃折节学书,沿先君学书经历一一尝试。然后知‘二王’乃百家之源流,须破南帖北碑畛域或可望有成……”此册节临孙过庭《书谱》后另有跋云:“仆自志学之年,习楷不成转而学孙过庭《书谱》,前后临摹不下数十通,然后略窥门径,重写‘二王’始略得笔意。”吴小如临帖是一种生活习惯。即今已届望九之年,仍乐此不疲,每天日课一二百字,一丝不苟。且不说像他这样声望地位的大学者,就是当下靠写字吃饭的所谓的书法家们,这样坚持练功的又有几人?其他就更勿论矣!

对于书法,尤其是要讲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书法。吴小如不以书家自居却坚持日日临帖,虚心师古,这种永不满足、精益求精的精神,这种对文化传统的虔诚态度,实在值得我辈后生小子们警醒和深思。

关于临帖,吴小如主张要多接触各种书法类型的碑帖和墨迹,体会不同的笔法,从各种字体间的差异中寻找共同点,从字体演变中寻找临写的顺序,真正临懂、临会每种字帖,“临池濡翰必有法度准绳,而非师心自用,任意胡来”。1994年,他写过一篇《学戏与临帖》,说道:“每学一出你不会的戏,每临一种你不熟悉的字体,实际上等于你在学习一种新事物,从而使你的艺术水平自然得到提高。及至水到渠成,学养功深,新的意境自然会从胸襟肺腑中流出,习字则得心而应手,唱戏则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所谓‘新’,并不是从无到有生硬地‘创’出来的,而是温故而知新地顺乎自然形成的,正如东坡所云,‘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所积愈厚,所采愈博,则所造诣便能自出机杼,独辟蹊径。今人为演员而不求师学艺,学书法而不精研碑帖,不下苦功,不动脑筋,妄图走捷径一蹴而成名。无怪乎戏曲式微,书道陵夷,见讥于通人矣。”吴小如的这些书学思想,还体现在他的论书诗中,如在《赠李生佩红》中,他写道:“习艺等习字,首重书卷气。先正而后奇,标新勿立异。琴牢述圣语,艺成在不试。庖丁无全牛,神行非假器。一旦豁然通,万物皆我备。莫嗟老生谈,久之能自味。”在《题所临魏碑》中,他也强调了精研碑帖的重要性:“重写六朝碑,幡然顿憬悟。菁华蕴于中,法门启无数。先君重《元略》,世罕知其故。二王作础石,魏隋随以驭。一旦牖天衷,宛若神相助。师古不乖时,变化悉有据。纵横任驰骋,点画皆合度。时贤妄逞臆,自许开新路。下笔令人惭,翻讥我顽固。书道陵夷久,途穷兼日暮。”在这首诗的后面,吴小如又自注数语云:“昔朱季黄先生慨今日书家,大抵皆扶乩体。此日视世之所谓书家并鬼画符亦不如矣。”可见,小如先生对当今书坛逞臆创新、牟利盗名等不正常现象是颇有微词、持批判态度的。这也是所有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识者之共见!

余致力于近现代文人学者墨迹的收藏与赏鉴,吴小如自然是无法越过的一位。昔钱仲联序沈寐叟书法称:“书法一道,非限于书法而为书法也,必与其人之学问德业、事功成就、时代特征,息息相关。”这个说法或可以道出我喜爱学人书法如吴小如者的原因。窃以为,当代中国能名副其实而为“学者书法家”的,吴小如应是“仅存硕果”之一了。先生学问德业、事功成就,自不待言,其“唐碑晋字”的书法成就,并世也鲜有能与之比肩者。季羡林曾言:“学者书法不仅讲求书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书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学者书法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文化,同时也是学者对汉文字的美化和文化化。”观吴小如书法,信然!

猜你喜欢
俞平伯写字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纪念俞平伯先生诞辰一百廿周年
我学写字
“读”“谈”之间的社会职责:俞平伯早年的《红楼梦》阅读史及意义
学写字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书法欣赏
简析俞平伯早期散文的审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