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考古学校本课程开发

2023-01-04 13:57刘少飞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生态园校区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考古学中华文明史料

刘少飞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生态园校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考古学不断进入大众视野。在此背景下,首先笔者试图将考古学引入高中校本课程,尝试通过相关课程的研发与实践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中。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其次,早在18 世纪,德国兰克学派就提出“把处于从属地位的历史学提高为一门有尊严的独立科学”的实证主义方法。[1]依据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或者近年来部分学者倡导的“四重证据法”[2],考古学相关史料能够更加直接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第三,考古学上大量出土文物及历史遗存的代际联系与地域差异天然地有利于树立起学生对历史现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认知。第四,我校处于广东省东莞市,学生因地区文化的限制恰恰缺乏对我国重大历史遗存的认知。加之学生又被盗墓类小说及影视作品深深吸引。因此,开设此门课程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能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品质。

一、考古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然而,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将考古学引入中学历史校本课或许很有意义但也极具挑战。为了尽可能展示我国考古学全貌,笔者初步设定了如下的课程目录:

课题 考古学里的中国

第01 讲:考古有趣——中国考古学概论

第02 讲:满天星斗——良渚与石峁遗址探秘

第03 讲:华夏初创——二里头文化与殷墟遗址

第04 讲:神秘古蜀——发现三星堆

第05 讲:世界帝国——秦始皇的兵与陵

第06 讲:金玉满堂——西汉帝陵与海昏侯墓

第07 讲:盛唐气象——乾陵与永泰公主墓

第08 讲:大漠延居——敦煌莫高窟

第09 讲:碧海蓝天——探秘南海一号

第10 讲:考古之殇——明定陵发掘与保护

第11 讲:魂断大西——走近张献忠江口沉银处

第12 讲:伟大复兴——中华文明的自信与崛起

二、课程的实施与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尝试

1.项目式学习聚焦学生参与

鉴于校本课程课时有限的客观实际,笔者并不赞同以讲坛式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授课。因为,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任务的驱动,离不开实践探究。那么,项目式学习则成为最佳选择。[3]项目式学习最终以项目作品的形式呈现,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笔者结合学情组建了40 人的考古班,分为5 个小组,每组8 人。制定了三个相对固定的项目任务:第一,导游讲解展示。学生接到项目任务后通过网络及参考书目查阅资料,初步完成讲解词的文本,通过组内修改、老师指导、讲解员的选拔与练习做好展示准备,最终在课堂上进行呈现。同时,要用事先准备的课件或者道具模型、真人模特等模拟导游讲解的现场感。第二,文创产品设计及学生活动。其内容主要涉及文创体恤衫设计与网店制作。其中三星堆、兵马俑、敦煌壁画类型的体恤衫最受学生欢迎。同时,还有考古文博类漫画展等。第三,进行模拟考古发掘并撰写考古报告。利用学校田径场沙坑划定6 个探方,将一些模拟道具埋藏在沙堆底下,这时可以大致还原考古现场。然后,各小组进行发掘、记录、拍照、编号等工作。在模拟考古完成后最终完成考古报告的撰写。

同时,要达成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就必须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寻访名胜古迹。笔者曾组织学生前往东莞市博物馆,也尝试带领学生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参观学习,从而使学生亲近历史、走近历史、感知历史,并据此提出自己对历史的见解。通过项目作品的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得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与“文物”与“考古现场”的近距离接触达成“认同教育”的目的。

2.教师讲授聚焦深度教学

根据我校具体学情及小组合作的教学范式,整个课堂教学最终以教师讲授以及项目作品的展示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具体内容或者主题,灵活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项目作品展示的关系。如,导游讲解可以常态化操作,而其余项目作品完成与展示安排在下午固定的活动课。教师讲授部分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结合笔者个人对中国考古学的学习、认识、体验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首先,为调动学生积极性,适当加入了历史地理、城市旅游及文化的成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当然,该部分也可以并入导游讲解部分。其次,充分利用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或者民俗资料互证的办法达成“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也可以恰当地引入部分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实证主义”是历史学及考古学的基本方法。第三,加入少量的科技考古的内容,如:数字考古、年代测定、古DNA 研究、同位素研究、人骨考古、环境考古、动物考古等。目的是让学生真切地感知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同时让学生明白考古学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尤其是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与考古学的渗透及交叉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第四,数代考古学家甘于清贫、不畏艰辛、为国护宝的感人事迹比比皆是。而我们有责任把这些幕后的故事讲给我们的青年学生听。这样,“家国情怀”的“认同教育”目标便能进一步得到强化。

总之,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避免了学生以往单纯的记忆背诵,而是将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共情点引向核心知识、核心方法、价值引领以及核心素养,并且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趋向于深度学习。

三、利用考古学课程突破学科核心素养

考古学中最基本的方法是“考古类型学分析法”,而这一方法往往会沿着考古遗存、遗物等在时间、空间上的相关性中展开。这是天然地突破“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优势。此外,历史学上的争论,本质上都是文献之争。[4]因此,我们通常所谓的“史料教学”其实也只是文献的解读,缺乏更为有力的“证据”。通过考古学课程的开设与学习,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该学科讲求“证据”、立足“实证”的学科特点,从而逐渐形成对“史料实证”这一素养的培养。而考古学也能用唯物史观看待和评判历史和现实问题,能从历史的角度认识过去、现在和将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里,试举两个授课时的具体案例。

1.课例“良渚、石峁、二里头遗址”片段与家国情怀、时空观念等素养的达成

中国有上下5000 年的文明史,又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启动于2002 年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因此,考古学课程的开发对于“认同教育”目标的达成极具优势。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提出“满天星斗说”,即在考查中华文明起源问题将新石器时代发掘的遗址分为6 大板块。最终,由6 大板块汇聚成中原核心文明区,从而进入“月明星稀”的夏商周时代。但是,如何判定更早的良渚遗址、石峁遗址是边缘文化?而洛阳盆地附近的二里头文化最有可能是“最早的中国”?此时,考古学中最基本的方法“考古类型学分析法”便能给出较为有力的例证。从而,为我们搭建起中华文明起源的时空架构。

根据许宏《考古学视角下的早期中国》讲座 绘制

从空间层面而言,借助“考古类型学”分析,对其城池、建筑、尊、杯子、玉器等遗物、遗存进行分类比较。“比较而言,富足而自信的良渚文化似乎颇为内向。良渚统治者主要在其范围内实行统治,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诸文化呈现相互对峙,分庭抗礼的态势,而彼此交流有限”。而从时间层面而言,“良渚文化并非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直接前身,而是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5]良渚文明更多体现为“水城文明”,明显不同于后世王朝“土城文明”的特点。同理,远在长城沿线的石峁遗址通过类型学分析也不能称之为核心文明区,尽管它也有可能是黄帝后裔北狄的文化遗存。

于是,考古学家许宏便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做出了如下的判断:即包括良渚、石峁、陶寺、三星堆在内的文化遗存都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玉石时代到青铜时代的演变发展中,二里头、二里岗似乎成了殷墟商城的前身。[6]与此同时,考古学有力地印证了夏朝的存在,并不断将中华文明的源头往前上溯。这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及“家国情怀”。

2.课例“秦始皇的兵与陵”片段与史料实证学科素养的达成

历史上,秦始皇陵一直备受关注。70 年代,随着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这一话题不断升温。那么,秦始皇帝陵到底有没有被盗?历史上有不同记录。在授课中,笔者选取以下史料。

史料1: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史料2: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

——班固《汉书·刘向传》

史料3: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

——郦道元《水经注·渭水》

此外,在其他著作如《太平广记》的书中都有秦始皇帝陵被盗的记载。在这样的情况下,地上的文献“史料”已经扑朔迷离、难辨真假。可见,秦陵是否被盗文献分析已无法解决这一问题。2002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对秦始皇陵区进行了物理探测,主要的目标区就是封土以及地宫。这次物探过程中,使用了二十多种方法,前后有上百人参与了探测活动,结果表明,封土本身的结构没有大的变化,在封土上没有发现大规模盗洞、盗掘后封土地层变化的迹象。当然,在封土的东北侧和西侧各发现了一个盗洞,幸运的是,这两个盗洞直径还不到1 米,深也仅仅只有9 米。[7]盗洞位置距我们知道的地宫中心还有200 多米。这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并未被盗。

在本课进行当中,学生一开始几乎认定秦陵被盗无疑。几位同学根据不同时代的文献记录也做了一定的还原假象。然而,最终考古学报告才成为证明秦陵未曾被盗的最有利证据。由此可见,所谓的“史料实证”也要注意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与价值。而考古学上的“实物史料”无疑是众多史料当中的最重要的类型。[8]

四、结 论

实践证明,考古学引入中学课堂不但时机成熟,而且具备一定的可行性。考古学本身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引导学生对我国重大历史遗存的关切。通过考古学分类分析,“时空观念”可以不断放大并延伸;“史料实证”的落实有其独特优势;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来看待和还原历史真相,让学生做出不同的“历史解释”;在近距离接触中华文明各种遗存的过程中树立“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当然,在高中生学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通过这样的校本课的设置与开设,也是对同学们学习生活的调剂。同时,也是不断提升高中历史课堂品质的一种尝试。

【注释】

[1]朱本源:《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433 页。

[2]叶舒宪:《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 年,第36 页。

[3][8]黄牧航、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53、320 页。

[4]李零、刘斌、许宏、樊锦诗等:《了不起的文明现场》,北京:三联书店,2020 年,第48 页。

[5]韩建业:《中华文明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年,第119—120 页。

[6]许宏:《何以中国》,北京:三联书店,2016 年,第8 页。

[7]段清波:《秦陵》,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8 年,第71 页。

猜你喜欢
考古学中华文明史料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史料二则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翁文灏与中国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