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红色资源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

2023-01-05 01:44凌艺铭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宜宾双城经济圈

□文/杨 肖 沈 微 凌艺铭

(宜宾学院 四川·宜宾)

[提要]红色资源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推动作用,既可以作为开展党史教育的优良范本,又可以作为经济优势发展红色资源旅游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可以打造人文优势,推动文化自信与传承。本文以宜宾红色资源为例,分析其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下所产生的价值,从而探讨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宜宾为争取成为其副中心,将红色资源品牌打造成在经济圈辐射下的优势品牌,从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利用不同模式助推双城建设。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迈入新时代。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要求,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宜宾地处三江汇流之地,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美誉,作为川南地区面积最大,且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红色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应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加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带动本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新时代宜宾红色资源发展现状

红色资源作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渠道,发挥着重要作用。宜宾作为西南重要城市之一,属于川陕渝红色旅游区,是《四川省红色旅游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伟人故里”“长征丰碑”两大红色旅游目的地组成部分,其红色资源丰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辈。宜宾红色资源的传承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仍存在某些不足。第一,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知名度较低。相较于知名地区如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其资源显现较为不足,知名度也较低,虽然打造了诸如赵一曼纪念馆等宜宾特色红色资源品牌,但其挖掘力度仍略显微弱。第二,资源联动性缺乏,价值体现不够。在对宜宾本土红色资源的利用上,发展相对来说较为缓慢,在联动性上,未能积极与其他资源融合。比如,在旅游品牌打造中,未能与宜宾现有著名旅游品牌融合,不能及时体现红色资源融入旅游的价值;在产业品牌上,未能与宜宾著名企业融合,推动“红色资源+”,从而影响地方红色资源辐射作用;在教育作用中,产学研作用不够突出,未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第三,资源利用形式单一,创新性缺乏。当下,红色资源、红色旅游品牌、红色文化产业等在新时代下,极其需要创新形式,宜宾红色资源的利用还较为保守,产品开发单一,未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影响其资源效能的发挥,一定程度上阻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新时代宜宾红色资源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价值

在新时代发展步伐下,单一的经济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要及时拓展发展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才能有利于市场发展。宜宾在全力打造“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的同时,要争取成为成渝经济圈建设副中心,更应该发展特色,打出亮点,而长久不衰的红色资源更是应该发挥其作用价值,利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积极扩大宜宾当地红色资源在其中的影响力。

(一)政治价值。宜宾作为川陕渝红色旅游区,有其独特的红色资源,有抗战精神、长征精神、革命精神的价值体现,更有一系列革命先辈的故居,如赵一曼、李硕勋、阳翰笙、朱德等,更有包括“李庄文化抗战”“向家坝建设”“四渡赤水策应地”等在内的革命历史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革命教育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有助于开展党史学习,从根源出发认识党的发展历程,从而认同社会主义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经济价值。红色资源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其打造的红色品牌亦或是红色旅游产业、红色文化产业等都会带来较为丰富的经济效益。在宜宾,较为著名的李庄以及赵一曼纪念馆或故居等,均受到了较大的关注,大力发展红色资源作为经济产业支撑,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将其优势转化为现有的经济建设优势,将本地的五粮液、竹文化、长江生态建设等融入红色资源,带动产业发展。将红色资源融入进乡村旅游、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从而推动宜宾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内循环作用。

(三)社会价值。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红色文化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形成的,能够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文化软实力。对于社会来说,也能推动当地教育及社会价值取向,将革命事迹融入进文化价值的过程,能够更加突出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宜宾双城建设,为宜宾建设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副中心而添砖加瓦。

三、新时代宜宾红色资源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路径

新时代下,宜宾红色资源的挖掘能够促进其政治、经济、社会等价值产生,从而更好地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由于前期在红色资源开发中,宜宾仍然面临着部分困境与挑战,比如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各行各业间资源联动性缺乏,以及资源利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等问题,希望从以下四个路径进行完善,进而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

(一)打造红色资源产学研基地,助推社会发展。利用IUR模式,构建科研、教育、生产的不同结合。宜宾目前正在建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众多高校学子加入宜宾建设步伐,可以鼓励和引导本地高校学生参与研学服务,利用相关企业如宜宾市教育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产学研服务,助力红色资源宣传及开发,扩大吸引力及宣传力度,由内及外,引进来与走出去,既要打造,也要推广,借鉴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的做法,进行创新竞赛,在各区域开展各式各样的产学研服务,打造精品研学线路,树立示范基地。打造不同主题、不同区域的红色旅游形象,为红色资源产学研基地提供支撑,从而更好地树立宜宾形象,为宜宾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获得优势,助推社会发展。

(二)打造红色资源优势品牌,助推经济发展。当下,宜宾已经在进行相关革命老区建设与发展,比如李庄文化抗战基地、赵一曼纪念馆、赵一曼学院等红色品牌,助推当地文化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利用PPP模式,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的良性合作,使其参与到挖掘红色资源品牌中,既可带动政府加强管理,又可以拓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可开展弘扬革命信念与爱国教育的培训,各地党史学习中心、党性教育、主题教育活动等均可参与,通过情景体验式培训,还原当时景象,从而内化动力。将这一资源与当地建设结合,开发红色文化产品,创演多形式红色情景演出,打造宜宾特色文化内容输出,从而彰显宜宾特色,吸引外来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企业联合,以红色旅游为主,打造具有宜宾特色的农业、酒文化以及生态业等红色品牌;与乡村融合,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建设红色旅游主题村,助推经济发展。

(三)打造红色资源网络模式,助推乡村振兴。新时代下,助推乡村振兴有了新的模式与举措。宜宾作为西部地区城市,有着其地区共性,红色资源分布在各个乡镇,受交通和环境的制约,乡村振兴仍然走在路上,单纯依靠红色资源或乡村旅游,不能很好地吸引游客,就算短暂接受,也不能成为长远之计,因此在助推经济发展中,要努力借助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将红色资源融入乡村、农村示范基地、民宿、生态旅游中去。借鉴UGC模式以及PPP模式,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立足相关直播平台或短视频软件,助力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通过多渠道联动,赋予乡村红色旅游特色的内涵,结合红色旅游带动产业发展,借助直播宣传亦或直播卖货等渠道,利用AI、AR等技术,将智能化带入乡村红色旅游,进行相关内容定制,以弥补地理环境等带来的制约,从而更好地更新步伐,解锁新模式,助推乡村振兴,更好地为宜宾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副中心而服务。

(四)打造红色资源多方联动,助推双城建设。当下,单一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习近平指出要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宜宾要想冲出重围,更应该要立足本地资源,打造特色品牌,要凝聚宜宾各市县力量,做好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力促时间和空间的有效衔接,从而促进开放共赢;认真做好产业布局、交通建设、重点领域的扶持,做好教育、产业、地区发展的不断融合,既要发扬长处,又要补好短板,从硬指标到软实力逐渐提升,才能多方面带动宜宾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双城建设。

四、结语

新时代下,城市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而红色资源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能够凝聚人心、团结群众,从而更好地鼓舞士气。宜宾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应该在努力冲刺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副中心,发挥其应有之义。红色资源作为历史和时代的见证,经久不衰,利用红色资源打造地方经济,可以推动地方经济良性循环且高质量发展。打造红色文化产品和红色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城市渲染力度,更有助于地方经济收入增长,解决当地就业及收入等问题,从而有利于宜宾整个城市的发展,促使其迈出内线发展,走向经济圈建设,从而开启城市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宜宾双城经济圈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The New Trends in Graphic Notation After 1945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宜宾(外四首)
宜宾豆腐乳毛霉分离及应用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