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社团建团的时代价值与实践逻辑

2023-01-05 02:06汪伟平邓纯余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团学共青团社团

汪伟平 邓纯余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2.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一、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团建团的必要性

组织青年、联系青年、服务青年,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是共青团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壮大青年团员队伍,永葆共青团组织的青春活力,使共青团组织能够更好地服务党的事业和青年的发展,离不开共青团与青年组织的协同发展。推进团学工作改革,丰富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形态,增强高校共青团的组织活力,促进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大学生社团建团。

首先,能更好地履行高校共青团的职责,促进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发挥高校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培养团学干部队伍,为大学生社团建设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解决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避免社团组织发展失范,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职责。当前,我国大学生社团的类型多样,呈现出“个性化、市场化、娱乐化、国际化、网络化”的趋势和特征,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个性、创新实践、展示青春、接触社会和开阔视野的需要。同时,面对文化多元、社会分化、虚拟社会以及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着定位不清、结构失衡、活动质量不高以及管理不到位、机制不完善、发展后劲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甚至出现了敌对势力利用经费支持、文化交流等方式对大学生社团进行文化渗透的现象。丰富的人才资源、相对健全的管理机制和彼此共同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大学生社团建团,通过社团活动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建立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防范外部势力对学生社团的渗透,是保持大学生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根本要求。

其次,促进高校共青团与大学生社团的协同发展。我国的群团组织既是社会团体,也是国家政权体系的组成部分。共青团作为重要的群团组织,直接受党的领导。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组织连接着政党与青年、政府与社会,发挥着党群纽带、政社枢纽和社会服务主体的多重作用。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社团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高校共青团作为联系学生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需要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服务和指导。大学生社团在发展规划、日常管理、干部任用、对外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同时又离不开校院两级团委的指导、监管和支持。加强大学生社团建团,能够更好地协调高校共青团的领导与大学生社团组织自治之间的关系,促进高校共青团与大学生社团的协同发展。

最后,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活力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一次群团工作会议上指出:“群团中存在的问题,实质是脱离群众。”[1]保持和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需要坚持立德树人、正本清源、强基培元的方针,着力解决当前高校团学工作存在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学校共青团工作在全团工作中具有基础性、源头性、战略性的地位,是团学工作改革的主体。加强高校社团建团,构建以共青团为主体,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两翼的高校团学工作格局,有利于创新团学工作的改革思路,拓展大学生团学工作空间,更加准确地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更好地实现对大学生群体中非正式组织的正式管理,更加切实地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团学工作。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团建团的目标要求

将共青团与社团纳入共同的组织框架,既不能依靠政策法规和行政手段介入社团组织,也不能依靠“分类控制”和“嵌入式监管”的方式统合社团组织,而要通过“加强指导、提供服务、增进合作、实现共赢”,在共青团与学生社团组织之间建立“竞合式镶嵌”的互动关系和相应的机制体系[2]。加强大学生社团建团,需要依循这一组织原理,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机制体系。

组织协同。即突破“组织意识形态”的障碍,建立组织之间的交流、学习和信任关系,形成双方共同的认知和联合行动的能力[3]。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强化协作动机和服务意识,加强社团干部的培训与考评,增强对社团组织发展相关的供给和服务。实际运行过程中,高校共青团和社团之间并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高校共青团对社团工作的管理侧重于活动报批、财务监督、人事任免。加强大学生社团建团,扩大了高校团学工作的“覆盖面”,但又可能引起相应的组织排斥问题。建立大学生社团建团组织协同机制的关键在于,既要实现对学生社团中团员身份的双重管理,实行团学干部与社团干部的“双肩挑”,又要防止“管得过宽,统得过死”,能够根据学生社团的类型确定建团规模,通过政治引导、价值规范、方法指导和资源供给等对社团发展加以管控和帮扶,克服社团成员对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排斥和疏离现象。

双向互动。紧密依靠社团开展团组织建设,紧密依靠团组织创新社团活动,形成大学生社团建团的一体两面。一方面,共青团组织的内生动力是社团建团的主导性力量。共青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学生社团建团的力量之源。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和改革创新的实践思维,克服大学生团学工作中存在的积病沉疴,才能形成大学生社团建团的组织保证。另一方面,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内生动力是来自共青团组织外部的力量。参加社团活动,是大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个人走向集体,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发挥优秀团干、优秀大学生在大学生社团与团组织建设中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团学工作的覆盖面、吸引力和凝聚力,解决大学生团支部建设基础薄弱及其功能的虚化、弱化和边缘化问题,需要通过宏观指导、资源供给、交流互动、项目合作等方式和途径促进高校共青团与大学生社团组织之间的双向互动。

科学评价。大学生社团建团的考核评价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层次和目标设定观测点和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考评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的建设状况,又要科学地设定考评指标的权重,建立校团委、学生联合会、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社团成员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构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分析矩阵,实现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自评与他评的有机统一。当前,高校共青团已经建立了社团的常规管理机制,但对大学生社团建团的考核评价总体上存在着简单化现象和“重结果、轻过程”“重集中、轻平时”“重评价、轻反馈”的普遍性问题。这样的考核评价不但不能及时了解大学生社团建团的真实情况,而且会使大学生产生对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印象偏差和认同障碍。

激励引导。即要发挥共青团组织对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制定合理的评优评先和激励奖惩制度,培育和发现一批优秀共青团员、优秀社团组织、优秀社团干部等,发挥先进典型、先进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大学生对团员身份、团组织的认同感,营造出社团建团的环境氛围、组织文化和制度支撑。加强激励引导,既要遵循社团建设的自主性原则,鼓励大学生社团开展团建活动,又要根据社团的差异性开展特色团建活动,防止和克服社团建团过程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重视社团建团考核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能够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团学工作考评的重要指标和依据,形成大学生社团建团的创先争优机制。

长效运行。即把握大学生社团建团的支撑要素和运行机理,通过为学生社团发展提供人才、经费、场所、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发挥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引领和服务青年功能,实现大学生社团建团的制度化、规范化。当前的大学生社团建团存在着“形式主义、花架子、跟风走”的现象,相应的联动机制和制度支撑尚未形成,社团干部培养、社团建团品牌、社团团支部建设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关键是要转变高校团学工作的理念,激发大学生社团建团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将社团建团纳入到高校共青团的常规管理体系之中,通过推进大学生社团的品牌化、社会化运作,创新高校共青团与社团的组织文化,促进大学生社团成员对共青团组织的认同,创造大学生社团建团的环境氛围、制度保障和社会条件。

三、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团建团的对策与措施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团建团,要以团学改革工作精神为指导,以组织嵌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组织认同理论、社会治理理论为支撑,按照“目标跟随、组织嵌入、思想引导、机制整合、活动共建、资源共享”的总体要求,利用校团委、学联、网络等平台建立矩阵式社团架构,丰富大学生社团建团所需要的机制要素,将“党建带团建”的重心向“社团建团”适当下移,解决大学生社团建团过程中“组织形式与发展需求、规范管理与特色发展、活动广度与活动深度”之间存在的矛盾和突出问题。

第一,抓住大学生社团建团中的关键人物。加强大学生社团建团,需要围绕关键人物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一是作为领头羊的社团干部。他们作为社团的中心,尽管可能受到专业、能力、性格等条件的限制,并没有成为大学生社团建团的“核心人物”,但他们始终是社团建团的坚强后盾和可靠力量。二是大学生团学组织中的学生干部。他们是学校的先进分子,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大学生社团建团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三是社团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具有号召力、能够协调人际关系,带动集体成员共同进步的社团成员。他们大多具有人品好、性格好、威信高、凝聚力强的特点,可以培养成为大学生社团建团的领导者。四是社团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是大学生社团建团机制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序参量”,他们的知识结构、文化视野和政治素养直接影响着社团建团的质量。

第二,坚持“摆正位置、妥善引导、奖惩并用”的原则。大学生社团建团过程中,社团活动和社团团组织活动可以兼容,但不能合二为一。高校共青团要有划界思维,能够摆正位置,变领导为引导,变管理为服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高校共青团对大学生社团建团的组织领导重在关心社团的组织文化、制度建设、活动方式和活动空间,充分地信任社团成员,鼓励社团成员创新思维,培养社团成员开展团小组活动的自主性,提高大学生参与大学生社团建团的兴趣,把社团的创新与团小组建设创新统一起来。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坚持公平公正、奖优罚劣的原则,为社团建团站好台、服好务、把好关,通过搭建交流与竞争的组织平台,推广大学生社团建团的成功案例和先进典型,治理和规范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社团建团活动。

第三,增强大学生社团建团机制运行的保障。社团建团具有“借力打力”的特性,需要从环境推动、主体牵引、精神指引、物质支持、制度支撑等方面提供力量保障。首先要从共青团组织和学生社团中吸纳力量,从大学生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中选拔力量,从社会组织中选择力量,建立校园内外协作共赢的组织保障,解决社团建团过程中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其次要利用微媒体、微平台、微传播等技术服务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公开的宣传、交流与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社团建团相匹配的技术平台,通过网络评论、网络传播、网络动员等方式,为大学生社团建团提供必要的舆论、制度和环境支持。

第四,加强大学生社团建团相关的制度建设。一是公开承诺制度。通过文件和专题网站等方式公开大学生社团建团的目标要求,接受大学生社团成员的监督和评议。二是团学干部和指导教师联系制度。根据社团建设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关领导和教师联系社团,遴选若干社团作为社团建团的示范点,开展定向服务、现场指导和检查督促,探索大学生社团建团的常态化和制度化策略。三是考核评议制度。定期公开大学生社团建团活动的措施、成绩、问题,反馈相关的考核评价结果并给予的指导、支持、考核等服务承诺制度的落实情况开展评议。四是宣传推广与经验总结制度。重视培育大学生社团建团的榜样人物,及时总结大学生社团建团的经验和做法,重视对典范行为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提高社团成员对社团团建活动的参与度、满意度和获得感。

第五,培育大学生社团建团相关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被大多数组织成员认可并共同遵循的信念和认知。组织文化集中了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和处事方式”,是组织内部全体成员的“意志、特性、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文化水平”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大学生社团建团相关的组织文化体现了共青团与大学生社团所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对社团建团发挥着导向、激励、约束、调适和辐射的作用。为大学生社团建团提供深层次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实现大学生社团建团由短期表现向长效运行的方式转变,改变团学干部的惯性思维和惰性思想,都必须大力培育高校大学生社团建团相关的组织文化。

猜你喜欢
团学共青团社团
缤纷社团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三全育人”背景下团学组织对高校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
群团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高校团学工作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高校创新性团学干部培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