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影视批评话语权利重构

2023-01-05 08:21杜家仪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环球首映 2022年7期
关键词:批评家影视大众

杜家仪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影视批评领域的话语权不再是以往的专业批评家为主导,而是逐渐转变为以流量形式显现的大众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透过流量的背后进行研究,从本质上来说,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自媒体的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批评话语权在转变的同时,对于批评自身来说也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比如,批评对于人们来说的效用性越来越低,且个体批评的作用被大大弱化。

一、转折中的传统批评

(一)新媒体概念分析

对于新媒体的理解,通过有关学者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他们单纯地将其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整体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如果对于新媒体的了解过于笼统,将其等同于互联网,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从当下互联网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不断增多,与以往时代的发展有较大的不同之处。首先,通过吃饭的时间、等车的时间,人们不仅可以完成对特定信息的接收,并且可以进行互动,碎片化的时间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利用;其次,通过具体的数据显示,近些年来不管是网民的数量,还是上网的时间,在数据上都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单个信息的传播速度虽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甚至已经实现了零延迟,但是其影响力却严重下降。虽然不管是任何人,都可以有发言的机会,能够在具体的信息传播中进行互动,或者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所发布的信息都可以受到关注,只有一少部分影响力较大的人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可以占据一定的“流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也相应地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互联网新事物。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出现,与以往互联网这一词在国内发展的情况已经截然不同;最后,以上所提到的几种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影视批评活动造成影响。新媒体时代的批评,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智能手机的产生以及普及;第二个发展阶段,各种类型社交平台的出现以及发展。在这两个发展阶段之前,虽然网络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从批评的形式、语言的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并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在这两个发展阶段之后,不管是批评的内容,还是批评的传播方式,在各个方面都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也被称为新媒体时代的批评[1]。

(二)新媒体文化语境中影视批评定义分析

我国著名的学者对于艺术批评这一词进行了定义,明确提出,批评其实也就是一种判断活动。具体来说,主要是批评家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所形成的具备自身特色的审美情趣,结合自身价值标准,在面对特定的艺术作品,或者艺术现象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做出来的判断或者评判。有关学者对于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虽然两者同属于艺术性的活动,但是艺术鉴赏属于一种感性活动,是对于审美的一个体验过程,而艺术批评包含更多的理性因素,是一种判断性的思维活动。在新媒体时代,两者比较难以区分,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在面对特定的影视艺术时,他们的审美对象已经不局限于上线后的作品,包括作品在上映前的推广、筹备,甚至是可能会被剧透的剧情等,都有可能成为观众的审美对象。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进行批评的主要目的是使艺术的创作活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在工业文明阶段,更重要的目的是起到引导观众主动进行艺术活动消费的作用,这个任务十分艰巨,主要是职业批评家的工作。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批评的主体不再是某一个特定的个人,批评的形式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想将影视艺术的批评活动单独拿出来进行,与宣传活动或者鉴赏活动割舍开来,几乎无法实现。对此,新媒体背景下,对于批评的理解可以适当放宽界限,对于任何与影视作品相关的视频、文章解读等,都可以将其定义为批评。

二、新媒体时代批评话语体系中出现的现象

(一)批评权利的变更

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批评活动的了解发现,与以往相比,大众的参与度大幅度提高。比如,有不少的爱好者、学者,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经验积累,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影视批评领域话语权。对于这一时期的批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在互联网平台的推动下,以往的批评话语权突破了以往的束缚,并且职业批评家单方面的批评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可以进行单方面的提供意见。在现阶段,针对特定的现象或者情况,大众可以进行质疑,也可以进行反驳。更加重要的是,大众通过对智能设备的应用,可以随时随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与普通的大众相比,职业批评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质,他们拥有更多的知识,但是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自身是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都同样受到了大众的质疑与反驳。在目前的互联网大环境下,职业批评家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优势,也丧失了相应的特权,已经不再具备权威性;另一方面,与普通的大众相比,职业批评家在数量上无法占到优势。虽然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审美,自己的观点想法都会有所不同,但是不难发现,个体在聚集时具有明显的特点。比如,他们对于同一件事物往往有着相同的观点,尤其是在批评领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会普遍与批评家的审美保持对立的态度。在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阶段之后,对于影视作品所进行的批评,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引发了相应的争议。对于那些反对批评家观点的大众来说,他们往往会利用自己在数量上的优势,与批评家的话语产生矛盾,然后在一系列的冲突之后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虽然大众取得了较大的话语权,但是不管是从观众观剧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观众的影视活动方面来看,都没有为观众的一系列活动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恰恰相反,由于大众所带来的流量过大,从某一个层面上来说,直接导致影视艺术批评过于单一。在目前的时代发展中,对于同一个影视作品,其批评的主体越来越多,甚至涉及各个领域,以电影《无极》为例,除了批评家之外,还有不少的公众针对这一影片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大众的意见产生了巨大的信息量,所形成的流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成了任何人都不能反对的权威。虽然电视、报纸等平台的批评话语权并没有发生转变,仍然在传统媒体的手中,但是网民的数量极其大,其数量在8亿左右,传统媒体没有与网民的力量进行对抗的能力。就算有不少的职业批评家发声,但是他们声音的力量过于微弱,在流量的海洋中通常起不到大的效果。

(二)流量背后的推手

影视艺术批评的流量化,简单地说,主要是指在目前的平台中,为了得到大众的关注,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信息的发布,包括信息的传播。从流量的构成来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对于特定信息的点击率;第二,信息的观看者数量;第三,对特定信息批评的数量。流量的产生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但是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为大众,他们不仅仅是批评的主体,更是信息的受众者。国外著名的学者认为,在面对特定的信息时,大众比较容易失去判断的能力,并且很容易产生情绪化的心理。当个体进行聚集,到一定的数量时,他们的情绪往往会比较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在情绪被传染之后,很容易相信他人。大众即为流量,尤其是处于目前的时代发展中,不管是对于任何一个影视作品来说,都需要批评,且需要大量的批评,每一个主体的批评、每一个个体的批评,所产生的大量信息量,都可以为作品带来巨大的流量。流量汇集在一起,会形成热点效应,从而带来更多的流量,这也是商业效益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需要重点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着每一个批评都有意义,并且大多数的批评并没有产生影响。流量在过于大的同时,大部分的批评可能会出现同质化的特点,导致批评的个性丧失。如果一个作品的流量过于大,大众往往会产生比较重的好奇心理,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会想尽办法去观看作品,从商业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作品是成功的,就算是这类作品取得了广泛的差评,同样不会对商业收益造成负面影响[2]。

三、影视批评话语重构之后果

(一)批评效用降低

第一,在流量主导下的批评,通过了解发现,在内容上都比较简单粗暴,经过长时间后,批评很容易丧失说服力。对于特定的一部作品来说,通常情况下,评论的内容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比如,要么是极好,要么是非常坏。一旦出现一种评价,那么必定会产生相反的意见,并且这种相反的意见会受到持续性的打击。这种批评的模式过于简单、粗暴,与以往的批评设想相悖,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对观众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以《上海堡垒》为例,在各个平台上,都对这部电影引发了较大的争议,以大众批评的声音居多。但是通过对其票房进行了解之后发现,仍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一现象体现了,一部作品所承载的批评的流量,与影视作品批评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此影片的主演具有强大的粉丝基础,对于这一影片的观影活动,有很大一部分是追星的成分,其重点在于自己想通过影片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与电影本身的质量关系不大。因此,对于流量组成的批评来说,虽然可以在网络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并不能对个体的选择进行绝对控制。

第二,在现阶段的大众批评中,有不少高质量的批评,但是同样也有质量较低的批评,批评混杂化的特点比较明显,这种现象长期存在,是造成批评质量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混杂化,主要是指对于特定的一个影片,会出现不少与内容无关的批评。以《流浪地球》为例,这部影片在上映之后,在短时期内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在各个平台都可以看到对这部影片进行批评的文章。但是从这些文章的内容来看,大部分都是对电影所产生的感受,针对电影内容所进行的分析少之又少。与此同时,一些批评的内容发生了偏离,主要是将影片中的情节作为自己发泄的一个载体,更多反映的是自己生活中身边发生的事情。从影视艺术的角度出发,虽然反映生活比较重要,但是如果批评脱离了影片本身,而以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为主进行批评,则不能被称为艺术批评,应该是被称为一种社会批评[3]。

(二)个体失语

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任何一个人,针对任何一部影片,都有进行发言和批评的机会,但是如果自己的流量过于低,或者自己不能吸引到足够的流量,那么对于个体来说,也就无法将自己的批评传播出去,这种现象可以将其称为“失语症”。第一,职业批评家的失语。对于大部分职业批评家来说,虽然他们的批评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他们所进行的批评不一定是自己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如果某一部影视作品的流量过于大,某一个职业批评家发表了与大众截然不同的意见,可能会受到大众普遍的反对,甚至会受到大众的人身攻击或者恶意谩骂。因此,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就算职业批评家有其他的想法,为了不被质疑,可能会与大众的意见保持一致,职业批评家存在的意义被弱化,这一群体所产生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弱;第二,普通个体的失语。在新媒体平台的影响下,普通的个体有了更多发言的权利,虽然大众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一些个体具备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但是却没有能力将观点进行广泛传播。此外,有不少的热评,发表的主体往往不是个体,大部分都是营销号,且批评的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在内容上比较偏激,个体的评论很难上升为热评,导致个体的观点无法传播出来。

四、再次重构批评话语体系

(一)多元话语代替单向话语

在流量因素影响下的批评,对于任何一个批评者来说,他们的声音都无法对大众造成影响,这是任何人都难以改变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些小圈子中,通常可以看到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的圈子说明了大众思想上的多样化,能够对影视批评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需要引起关注的是,虽然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是在小圈子中,比较相似的看法集合在一起,能够形成一种发声的力量。

(二)批评者的自我约束

对于批评者来说,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不管是在什么时期,在具体的批评过程中,批评者都需要保持思想上的独立性,避免过分受到他人思想的影响,要尽可能地发表有意义、针对性的批评;另一方面,批评者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某一大众批评的方向出现统一的方向之前,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使不同群体的观众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作品,促进影视批评的健康发展[4]。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影视批评话语权利重构十分重要。在新媒体平台,高质量的批评少之又少,虽然一些公众号的粉丝数量较多,但是所发表的评论内容却不具备专业性质,仅仅是对作品简单的介绍,在文章结尾处添加几句类似批评性质的内容。对此,为了与公众阅读文章的习惯相符,批评者需要在新媒体限制字数范围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出来,通过实质性的批评,使自身的评价能够在流量中体现价值。

猜你喜欢
批评家影视大众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新锐批评家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今日批评家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