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文化的传承价值探索

2023-01-05 10:06史丽霞黄飞霞
西部皮革 2022年24期
关键词:满族旗袍服饰

史丽霞,黄飞霞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旗袍是东方女性窈窕身姿的美好象征,在我国多种重要场合,旗袍被当作尊贵的会客礼仪服饰,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期旗袍是满族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流传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在满族旗袍的基础上经过时代审美选择的改良,既不失传统意义上的简洁大方,又充分展露东方女性的婀娜多姿,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东方审美文化。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我国对传统文化采取了积极的保护与发展措施,2021 年,满族旗袍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古老的旗袍技艺得到了更加权威的认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当代的“旗袍”的命名方式来看,笔者以民国旗袍沿用满族旗袍元素发展成现代旗袍改良的其中一种视角来探索其传承价值。

1 起源与发展演变

1.1 文化起源

《秦风·无衣》中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这是文字记载中的最早的“袍”。“袍”为汉族的服饰,《礼记》中解释“纩为襺(茧)、缊为袍”,可见当时的“袍”是一种有棉絮夹层的御寒衣物。在出土的东周时期的墓葬品中发现了“袍”的最早样式,有着宽大的下摆,左右交领,右衽,与汉代流行的深衣有异曲同工之妙。秦汉时期,“袍”为人们穿着的主要服饰样式,达官显贵身着丝质袍服彰显身份地位。而满族的袍服形式单一,主要为男性穿着,适用于满族的民族日常生活特征,这可追溯东北地区的肃慎族系的劳作习惯,他们以渔猎、游牧为生。满族袍服为了适应早期多元的生活场景,男女“袍”样式大体相似,没有严格的区分。现代学者对于“旗袍”的起源说法各有千秋,“袍”作为服饰的样式在汉朝时期出现,而满族的“袍”侧重于民族服饰的其中一个种类。“旗”的是满族对社会组织形式的叫法,满族所有的传统服饰称为“旗装”,这种服饰“衣皆连裳”,满语叫“衣介”。满族作为统治阶级治理中原以后,“旗装”综合了先前汉人的服装衍生出新形式。民国时期的旗袍综合了满族传统“旗装”和西方裙装的多种审美文化元素,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演化出了一种更适合穿着,且选材用料上也更加讲究的服饰样式。

1.2 发展演变

受地域条件的影响,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肃慎族系常年经受严寒等恶劣气候的侵袭,早期的满族旗装为了兼顾御寒保暖与生产活动需要,其下摆设计较为宽大,圆领,长度几乎能够包裹全身。发展到清朝,随着满汉文化的逐渐融合,满族旗装在外观的装饰纹样上也产生了多样化的内容特点。造型上,袍身变窄,改成两面开裾或不开裾[1]。满族贵族妇女们在衣袍上镶边处运用了打子绣、拉锁绣、盘金绣、缂丝等复杂的汉族工艺[2]。在剪裁样式上,受清朝封建礼教的统治,女装袍服的裁剪仍然以直线形式裁剪,由简单的四片布料缝制而成,完全显示不出身体的线条,这也从服装设计上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政治统治对于审美造成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生活方式,还是精神思想上,人们展现出推陈出新的态度,逐渐开始学习西方的潮流文化。1912 年4 月15 日,上海申报中曾记录:“试一游都市,触于无人之眼帘者,簇簇然几乎无一不头戴洋帽……”,这段文字描绘了当时社会习得西方服饰的壮观景象。而旗袍这种传统服饰,无疑在这场动荡变革中被弃之脑后。

旗袍再度风靡发生在1920 年,此时的样式已经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特指为女性着装,其袖口改短露出小臂,下摆改短两侧开叉,这是女性服装史上一次重大意义的突破,作为当时的时髦服装登上舞台,出现在影视荧屏上。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了最早的“追星”热潮,明星的穿着深刻影响到大众服装的流行趋势。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旗袍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期,社会各阶层的女性无一不身着旗袍。1943 年,总统夫人宋庆龄身穿黑色双襟旗袍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呼吁美国各界支持抗日战争,登上了全球新闻的头条,尽显中国女性的魅力。发展到五十年代,举国上下投入到工业生产,旗袍已经不能满足平民百姓日常的工作需要,只有接待外宾、出席会议等的正式场合,才能够看到旗袍的身影。八九十年代,旗袍的功能性逐渐增强,甚至作为部分职工的职业装出现在多种场合。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国风热潮的再度兴起,我国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旗袍再度走进时装行列,并获得了广泛关注。

2 社会传承价值

2.1 审美价值

满族旗装在制作工艺上也有着刺绣、织锦、滚边、滚条等的传统技巧。民国时期的旗袍逐渐发展成了更加合身、凸显女性身体线条的流线型样式,在用料、纹饰上多有考究,旗袍的材质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丝绸是中国特有的面料之一,我国早期许多产品的进口都得益于丝绸之路,丝质旗袍也是旗袍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民国旗袍的设计非常巧妙,制作也十分考验裁缝的手艺。其装饰手法分为多种,滚边是将裁剪好的布料包裹以布条进行修饰,根据宽窄和数量可以分为:线香滚、阔滚、狭滚、单滚和多滚,用以领口、袖口、下摆和开衩处,在除了旗袍之外多种现代流行服饰中均可看类似的制作技巧。“镶”则是指将制作好的布片以暗针缝制到衣身上,也可以进行多条镶。“嵌”则与拼接相类似,将布片镶嵌到衣身上,根据嵌线的数量和方式,分为单嵌、双嵌和夹线嵌。在外观造型上,使得旗袍达到“顺”“圆”“挺”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包括有“荡”,即将立体造型的饰品扣烫暗缝于衣身上;拼补,即将布料进行拼接,既能够对有限的布料进行充分利用,同时具有审美功能。盘扣是中式服装的典型装饰元素,更是旗袍服饰的点睛之笔,用布条缝制成条管形状,编织后缝制在衣身上,用于开襟的扣合,将扣子的功能完美隐藏于外观设计中。

清朝时穿着旗袍,已考虑到服装配饰的和谐性,旗袍通常与旗鞋搭配,鞋底为木质,以白布包裹,不可露出鞋底材质。鞋高有3 寸,与现代意义上的高跟鞋相似,马蹄鞋鞋底上宽下窄,日常不便于活动行走,因此只有在祭祀、婚庆等大型场合才会穿着[3]。鞋面上通常绣有刺绣,纹样以彩绣花卉为主。清朝时期的满族旗袍搭配有“龙华”领饰,起到领子的作用,在清宫影视剧中看到的女性形象通常穿着旗袍时都会有此配饰。在发型的搭配上,清朝时期通常有“软翅头”“两把头”“架子头”的式样,有一定地位的女性通常以绒花、鲜花作为头饰装饰发型,整体显得精致华贵。民国时期,通常以盘发作为正式场合与旗袍搭配的发型,而披肩、珍珠项链、皮鞋等几乎成了旗袍的固定搭配。

2.2 文化价值

旗袍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作为“国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瑰宝之一,旗袍文化的发展具有跨时代意义,从满族旗装到民国旗袍,再到现代旗袍,其剪裁和造型上反映了人们对服饰的审美发展的变化历程。

旗袍见证了女性地位的提升,是女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个性解放的实际历史依据。清朝时期的满族旗装衣身长度到脚踝,仅能露出花盆底鞋,行走起来极不方便,旗袍包裹严密且宽大笼统,只有在色彩纹饰上与男士袍服有区别。民国时期的旗袍设计简约,侧边开衩能够露出小腿,也逐渐有了长袖与短袖之分。20 世纪末,欧洲女子流行穿短裙,旗袍在款式、结构上也深受其影响,开始出现了短款的旗袍,在样式上也有了全开襟的形式,装饰愈发变得更加简洁[4]。1927 年,在《时事新报》中曾有文章对“人体曲线”做了极高的评价。“人体既具不可思议之灵感,从曲线内表出一种不息之流动与生命,能使心灵和肉灵协和”,从此开始流行“人体曲线美”,中国女子从此废除了以往的束胸习俗,开始穿着西方流行的内衣。“曲线化运动”以后,旗袍开始出现收腰的趋势,这是在传统女性服装史上实现的大胆跨越。30 年代以后,旗袍整体更加贴合人体曲线,长度一如20年代的短旗袍。袖子逐渐变小,从长袖变成了短袖,甚至裁剪到无袖,开衩处也越来越高,走起路来风姿绰约。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全国青年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为了方便行动,旗袍设计更加简约化,开衩也逐渐变高,为抗日爱国的女青年提供更加方便出行的着装。旗袍随着历史的发展流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不再麻木于封建社会时期的人权压迫,积极追求个性的解放。

旗袍本身承载了诸多服装设计的专业文化,从剪裁、造型、配色等方面提供了服装设计层面诸多可参考的范本。旗袍是中国传统服装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服饰,通过多年的款式改进、技术精进、装饰变迁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服饰改革进化机制,在服装设计层面提供了许多研究依据。

2.3 经济价值

随着现代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对越来越多的文化持有包容开放的态度,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近些年来,“国潮”风的掀起,让我们增强了文化自信,特别是90 后青年群体在传统文化崛起中贡献了绝对力量,我们逐渐青睐于国风元素,一批带有国潮风标志的产品应运而生。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特产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其中,一些具有民族风情特色服饰中旗袍销售尤为火热,在江浙盛产丝绸的地区,旗袍作为当地特色服装一直备受消费者的青睐,与丝绸形成了一条成熟完备的产业链。旗袍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更多可以开发创新的余地,在日新月异的服装设计行业中,“改良版”一直是一个业内热词,去粗取精,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改版旗袍样式,满足了更多特殊消费者的需要,从而扩大群体的购买力,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

旗袍发展历史悠久,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属性,因此也可作为收藏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历史表现形式。旗袍发展经历了多年审美的变化,是古今服饰文化的凝合,是一种在通过服饰这种具象化形式表现得具有历史人文意义的综合体。旗袍开辟了服装产业发展可依据的服装范式,

3 现代化发展

3.1 “改良版”逐渐迎合大众需求

“改良版”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保留住原先事物的优点,对其缺点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更多人接受的形式,满足大众化的需要。“改良版”不仅仅应用于服装领域,在其他更多领域均能按照消费者需求进行“改良”,改变过程具有人性化。

现代发展中的“改良版”旗袍,更多采用了旗袍的元素,像衣领、盘扣、比如2020 年的热播网剧《司藤》中,景甜扮演的女主前前后后穿了五十多套“改良版”旗袍,这些衣服囊括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厚度,分别在长度、袖口、开襟、盘扣等方面做了不同程度的改动,有的还增加了精致的配饰,应用于多元化场景,更加适应了现代化的审美。现代旗袍的改良为了迎合更多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除了在衣身上的改良之外,在同一尺码的基础之上也有“小个子”“大码”之分,省略了以往量体裁衣的复杂化制作流程,转而以改良的新形势在简化流程之后拓展满足更多特殊人群的新领域。

3.2 进军时装领域引领“国潮文化”

现当代,随着对“国潮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旗袍发展成一种符号性的产品登上国际舞台,成为东方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东方女性的形象象征。现代制衣技术的发展使得旗袍实现了批量化生产,形成一条完备的产业链,为旗袍文化的延续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近些年的国际时装周中,旗袍以其典型化的特点频频出现在众人瞩目的聚光灯下大放异彩。旗袍在民国早期,是新时代的女性主义崛起的象征,它融合古老的满族旗袍的样式和西式服装的剪裁,在那个开放的新时代向世界展露着东方文化的魅力。多年来,旗袍的不断进化见证了中国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在我国文化实力日益增强的今天,旗袍在多个领域内诉说着民族自豪感,是我国“国潮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4 结语

通过对旗袍传承价值的研究,逐渐清晰了旗袍在服饰历史发展演变中的重要地位,满族旗装对现代旗袍的流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探索了满族旗装与民国旗袍,以及现代旗袍之间的发展关联性,旗袍流传至今的价值属性,以及其所具有的传承价值对服饰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拓展服饰文化的在各个领域的多重属性,通过服饰文化更加明确民族服饰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了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满族旗袍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我来说说旗袍美
旗袍找不同
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