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云对延安精神的培育与践行

2023-01-05 13:23苗体君
邓小平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选人民出版社延安精神

苗体君

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到1948年3月撤离陕北、东渡黄河转向华北,中共中央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领导中国革命近13年。在延安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勇于开拓的创业实践,领导广大军民在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伟大延安精神。对此,习近平深刻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并强调“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①转引自本报评论员:《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人民日报》2021年8月3日。

从1937年11月底到达延安到1945年9月离开延安赴中共中央东北局工作,陈云在延安工作近八年时间。①刘家栋:《陈云在延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8页。这一时期,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的陈云对党的建设及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1995年4月10日陈云逝世,新华社发文《陈云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文中指出,1937年11月至1944年3月,陈云在延安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他用很大精力从事党的建设,包括组织建设、培养使用干部、党员教育、群众工作以及秘密工作等。他先后发表了《论干部政策》等重要著作,对党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重大建树。1944年3月,他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卓有成效地执行了毛泽东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②新华社:《陈云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党建研究》1995年第5期。陈云不仅为延安时期党的建设、青年工作和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培育和践行伟大延安精神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阐释和宣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成熟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全力投入到民族救亡之中,中国共产党也因此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对此,毛泽东指出,“严肃地坚决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的纯洁性”,“是我们在抗日和建设民主共和国时期不可缺一的任务”。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3页。1940年3月19日,陈云在《党员对党要忠实》一文中强调指出:“我们所说的纯洁,主要的不是年幼龄轻、没有社会关系、单纯的纯洁,而是指在复杂动荡的环境中忠心为共产主义坚持奋斗的纯洁。”④《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0-201页。

1937年11月29日,陈云完成援接西路军任务后来到延安,随后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长达七年时间。这期间,他住土窑洞、吃粗粮、穿补丁衣服,经常给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中国女子大学的干部上党课。陈云从小读过书,参加革命后又爱学习,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他讲课善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动事例来说明观点,教学效果很好,吸引了众多党员听课。当时很多党员对陈云的评价是:“他的生活是低水平的,但他讲的党课是高水平的。”⑤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陈云故居纪念馆:《陈云的故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页。后来被收入《陈云文选》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党的支部》《论干部政策》等文章就是陈云上党课时的讲稿。

1939年春,陈云到马列学院讲解“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明确提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决心”①《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7-138页。。同年5月30日,该讲稿《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在延安出版发行。在陈云提出的共产党员必须具备六个条件中,他把“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放在首位,认为“一个愿意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不仅应该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奋斗,而且应该确定自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到底的革命的人生观”②《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7页。。就共产党员如何建立、坚定人生观的问题,陈云也进行了阐释:“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从他的阶级觉悟,从他的实际革命锻炼中,从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修养中,深切了解到无产阶级在社会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懂得无产阶级的利益及其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洞悉共产党及其党员的当前任务和根本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终其一生,为他的信仰的实现而奋斗到底。”③《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8页。同时,“每一党员应该深刻知道,中国革命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斗争过程,……在与敌人经常的斗争中,在每一事变的紧急关头,还有牺牲的可能”④《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8页。。因此,陈云强调指出:“每个共产党员不仅要坚信共产主义的必然实现,而且必须对于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有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和奋斗到底的决心。”⑤《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8页。

中共中央组织部是党主管人事、党建工作的部门,作为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就干部怎样管理和使用的问题,于1940年11月29日撰写了《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提出挑选干部必备的四个条件,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忠实于无产阶级事业,忠实于党”⑥《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忠实”指的是干部要做到革命利益高于一切,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⑦《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

综上所述,陈云在延安时期发表了《党员对党要忠实》《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党的支部》《论干部政策》等一系列文章,从理论上有力地构建和培育了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这正是延安精神的灵魂。

二、强调和执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中国共产党在历经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后,终于在延安时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79页。这一重要命题,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秉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49页。。由此,中国共产党从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束缚中得以解放出来。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云就强调在开展党的各项工作时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延安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多次指出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38年9月,他在抗日军政大学作报告时指出:“不要‘抬轿子’,要实事求是。做到这些,才能算真正的爱护人。”③《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1940年11月他在领导中组部审查干部时指出:“审查干部必须实事求是。”④《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3页。陈云不但是这样说的,实际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

1936年11月,后来成为我国著名作家的丁玲怀揣着美好向往来到陕北。在党校的一次晚会上,时任中央社会部部长兼党校校长的康生当众说:“丁玲自首过,她没有资格到党校来。”⑤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陈云故居纪念馆:《陈云的故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页。1933年5月丁玲曾在上海遭到国民党特务绑架而被捕过,但在狱中丁玲并没有自首,康生的话让丁玲感到很委屈并向陈云汇报了这一情况。陈云认为“组织部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必须对同志的政治生命高度负责”⑥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陈云故居纪念馆:《陈云的故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7页。,因此听了丁玲的汇报后说:“不要着急,组织会出面调查,相信组织会遵循实事求是的精神,把你的事情搞清楚的。”⑦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陈云故居纪念馆:《陈云的故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页。他随后按照党的组织程序让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任弼时代表组织与丁玲作了一次谈话,在弄清楚具体情况后又派人对丁玲被捕事件展开详细调查,并于1940年10月作出丁玲“自首说”因没有证据而不成立的最终结论。陈云实事求是地处理丁玲是否自首问题并作出正确结论的做法得到许多人的称赞。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仅是共产党员必备的思想品格,也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更体现出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1945年4月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陈云在大会发言时指出:“如果他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敢于研究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那他就是一个好的共产党员。”⑧《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9页。“我们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是什么就是什么,应该怎样就怎样”,“共产党员参加革命,丢了一切,准备牺牲性命干革命,还计较什么面子”。①《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6页。他要求在工作中出现错误不能讳言自己的过失,要通过严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吸取经验教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改正错误。陈云指出:“自我批评是否会失掉自己的信心呢?比如贺老总,在这次高干会上的报告中,就充满了自我批评精神。他的这种自我批评是不是会使我们对工作丧失信心呢?我想不会的,相反,我们的信心更大了”,“自我批评是不是会丧失我们的威信呢?威信在军队里头是很重要的。如果军队领导干部没有威信,下级就不听命令,那就不能指挥作战。但是要知道,靠上面发给你一个威信,靠招牌来建立威信,都是靠不住的”。②《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0页。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表现。陈云主张要说老实话,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他指出:“共产党员必须言行一致,这是党规定的。违反了这一条,就是违犯党的纪律。”③《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1页。办老实事就是要老老实实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只有老老实实地认识世界,才能获得真理;只有老老实实地改造世界,才能收到实效。总之,办老实事就是脚踏实地为革命、为人民贡献全部力量。

陈云在延安时期真正践行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④新华社:《陈云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党建研究》1995年第5期。。在延安主持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工作时,他就反对按《资本论》或者经济学原理去机械模仿英国伦敦或我国上海等城市的做法,主张从边区实际情况出发,总结自己的经验。他指出:“我们不要那些洋的,要那些土气的,要向土的学习,向自己的历史学习,向自己的经验学习。我们要从土的出发,从延安出发,不从伦敦出发,不从上海出发。”⑤《陈云文集》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99页。他反对空头政治、空头革命家,指出:“我们的同志喜欢书本子,讲的和实际不对头,我们一定要实际第一。书本的东西是人家的经验,是过去的经验,外国的经验,上海的经验,我们要总结自己的经验。”⑥《陈云文集》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98页。总之,陈云在延安近八年的时间里,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践行和宣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抓住了延安精神的精髓。

三、论述和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指导下,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群己观的基础上,结合历史主题及时代要求所形成的,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延安时期,党始终站在劳动人民的根本立场上,把全党的思想和实践统一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上,在经济建设上坚持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在政治建设上走团结和民主的路线,创造了风清气正、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社会风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穿陈云在延安工作的全过程。刚到延安时,为了更好开展工作,陈云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于1939年9月~12月期间连续撰写了三篇高水平的关于群众工作的理论文章,即9月18日发表在党中央主办的党刊《共产党人》创刊号上的《巩固党和加强群众工作》、11月3日发表在《共产党人》第二期上的《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12月10日在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工作》。陈云在这三篇文章中结合当时情况,从党、政、军、群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开展群众工作对坚持敌后长期抗战、巩固党组织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充分论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巩固党和加强群众工作》是依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对党的组织进行了调整和巩固而写。该文把巩固党和加强群众工作联系起来考察,提出巩固党组织首先要巩固党的内部,同时也要加强群众工作,“群众工作的好坏,是测量党组织的巩固程度的标准之一”①《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6页。。关于如何把开展群众工作与巩固党的工作联系起来?陈云提出了具体的办法:一是采取划小党组织的办法,使党接近民众;二是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群众的情绪和呼声;三是活跃群众工作,各团体领导机关人员多到民众夜校及类似的民众组织中去,与民众谈谈国家大事,拉拉家常;四是开展民众运动的关键是把广大妇女组织起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指导各解放区开展群众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陈云在文章中论述了为什么充分发动群众工作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关键、怎样发动群众等问题。他在文章开头就指出:“要使抗战前进一步,要使我们党的工作前进一步,问题的根本,在于开展群众工作。”②《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2页。当时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针对这种情况,陈云指出:“在华北各个抗日根据地,要发动民众更广泛地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援助军队,非依靠党在群众中进行大量的组织工作不可。”③《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3页。而要在尚未建立政权的游击区坚持残酷斗争并建立根据地,其决定条件就在于群众工作的好坏。因此,他要求华北各地方的党组织要大力开展群众工作。该文第二部分内容以“改善群众生活才能发动群众”①《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6页。为标题,提出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必须先提高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实践证明,群众生活得到改善地区,群众积极性就高,群众团体就组织得好;相反,群众生活没有得到改善的地区,群众运动就起不来。“地方党部如果不关心群众的生活,不为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斗争,置群众的痛痒于不顾,而要开展群众运动,要群众热烈起来与党与政府与军队一道艰苦奋斗,这是不可能的事。”②《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7页。该文的第三部分以“把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列入地方党部的经常议事日程”③《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7页。为题,提出群众的切身问题除了减租减息外,还包括废除苛捐杂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陈云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研究所属区域群众的切身问题,要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做。

在《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工作》一文中,陈云再次就“继续改善人民的生活”④《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2页。展开论述,提出“我们要注意群众的切身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是发动群众的关键”⑤《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2页。。在陕甘宁边区,经过土地革命,群众有了土地,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还有不少问题,如缺少农具、商业资本剥削严重、抗战家属缺少劳动力以及卫生条件太差等,需要党政军部门帮助解决。针对商业资本对群众的剥削,陈云提出通过办合作社的方法来解决;针对抗战家属缺少劳动力的问题,陈云提出组织代耕队来解决问题。他认为如果抗战家属缺少劳动力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以后的兵源问题,甚至会动摇军心。总之,只有解决好群众问题,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才会越来越高。

此外,陈云在1940年12月30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党建与群众工作研究会上作了《关于党与群众运动》的发言,再次明确指出要“节省民众人力物力,为老百姓做长期打算”,“用保护群众利益来达到组织群众的目的”。⑥《陈云年谱(修订本)》(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351-352页。陈云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系列论述,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正确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延安精神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理论体现。

四、践行和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在陕北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遭遇极大困难。原因有四点:一是陕甘宁边区是一个土地贫瘠、地广人稀、粮食不足、老百姓靠天吃饭的地方,而1939~1941年间陕甘宁边区农业生产轮番遭到旱、病、水、雹、风五大灾害,农作物歉收,边区粮食供应出现严重短缺;二是从1939年开始,日军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全面进攻,开始集中兵力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作为主要进攻目标,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给抗日根据地造成严重困难;三是国民党顽固派除对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外,还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公开叫嚷“一斤棉花、一尺布,也不准进入边区”①王思林:《自力更生:延安时期从困难走向胜利》,《中国组织人事报》2019年6月10日。,不断掀起反共摩擦;四是抗战爆发后陕北成了中国革命的中心,奔赴陕北的人员骤然增加。

上述四个原因导致陕甘宁边区在1940~1941年发生了空前的经济危机,面对“要么饿死,要么解散,要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②张金锁:《延安精神》,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第153页。的艰难抉择。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1页。结合当时德国进攻苏联的国际大背景,毛泽东指出:“中国人的事要自己干,相信自己。”④《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24页。这些话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自信心,更展示了中国人民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随后陕甘宁边区开始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为了解决陕甘宁边区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党中央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了实现自供自给,边区各级党政机关都要开荒种地。陈云所在的中共中央组织部的荒地分在山上,为了开荒种地,陈云制定了“三项劳动纪律”:一是不无故不到;二是不迟到早退;三是有事不到需有人代替。⑤王林育:《陈云: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人民日报》2019年6月18日。这三项劳动纪律也成为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守的劳动纪律。此外,陈云还提出了“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⑥朱佳木、迟爱萍、赵士刚:《陈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89页。的口号。陈云制定的纪律和提出的口号不仅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要求,他自己也严格遵守。当时陈云身体不好,不能上山开荒种地,但他不搞特殊化,就在中央组织部驻地坡下种菜。对此作为亲历者的陈耕夫曾回忆说:“陈云同志身体虚弱,分配给他看菜园、浇水、除草等劳动任务,他除中央开会外,坚持同干部一起劳动,按时出工,以身作则。”⑦《缅怀陈云》编辑组:《缅怀陈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21-222页。为了增强劳动技能,陈云还在中央组织部组织过多次纺线比赛,陈云纺线又快又好,常常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942年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同中央机关及边区党委召开生产总结和表彰会,陈云等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①王林育:《陈云: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人民日报》2019年6月18日。

抗战时期的延安由于经常遭到日军飞机轰炸,粮食非常短缺,陈云主张杜绝粮食浪费现象。当时中央组织部在一处山坡上,山脚下开了一家饭馆专门招待来延安的归国华侨和国统区官员家属,浪费十分严重。陈云在群众大会上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告诫大家一定要坚决杜绝浪费现象,要求“吃饭要照镜子。就是不仅把饭菜吃完,还要端起盘子来,用馒头擦干净盘底的油渍,用干净明亮的盘子当镜子照”②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陈云故居纪念馆:《陈云的故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1页。。

此外,陈云生活非常简朴。在担任西北财经办事处主任期间,他掌管着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财政大权,但其穿着与普通战士没有两样。他平时爱出汗,衣服烂得快,烂了就补,补丁越来越多。陈云还兼任着其他要职,需要经常接待来访的代表团和外宾,负责后勤的陈清泉实在看不下去,就让下面管被服的同志给陈云送了一套新的。陈云批评道:“现在还不到发军装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发,而且你只给我发,这是搞特殊化,搞‘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管钱管物的不以身作则,怎么管好全区的财政?”③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陈云故居纪念馆:《陈云的故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7页。陈清泉只得把那套新衣服退了回去。总之,在延安的八年里,陈云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践行和弘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综上所述,在延安工作的八年里,陈云撰写、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理论上阐释并宣传延安精神。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一系列革命实践,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和弘扬了延安精神。他是延安精神的培育者和践行者,为培育和构建延安精神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

猜你喜欢
文选人民出版社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画与理
画与理
延安精神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画与理
画与理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