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玉雕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2023-01-05 21:12白丹丹
东方收藏 2022年12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产业发展

摘要:新疆和田玉作为中国玉石界的翘楚,历来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独放异彩、享有盛誉。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并诞生了众多代表作品。笔者对新疆和田玉雕工艺的发展概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梳理,并结合古今经典之作的鉴赏,指出新疆和田玉雕历经千年依然保持着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这主要得益于其原材料的独特价值性,以及历代匠人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和田玉雕;传承创新;产业发展

一、新疆和田玉雕概述

(一)新疆和田玉雕历史发展概述

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蜚声中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今新疆和田),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这里明确指出和田玉来自昆仑山。传统狭义范畴的和田玉,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以和田“籽料”为代表闻名于世。实际上,从西到东,整个昆仑山北麓,最好的籽料产于玉龙喀什河与喀拉喀什河之中,而“喀什”在维吾尔语中就是“玉石汇集之地”的意思。

我国对于玉的使用要追溯到一万多年前,同时也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和田玉就已经出现并且被人们应用了,此后历朝历代皆有不同的发展,受到了人们的热捧,由此可见新疆和田玉的历史悠久。和田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对中国玉文化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且显著的。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其中的《珠玉卷》对新疆和田玉的历史、特点、开采等作了生动的综述;《中国和阗玉》这部专著,则总结了和田玉的开发利用史和矿物、地质、开采、贸易、工艺美术等多方面的科学成果,真实反映了和田玉的珍贵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乌鲁木齐以及和田周边地区先后建立了诸多的玉雕工艺厂,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诞生了不少巧夺天工的和田玉作品。如今,新疆玉雕已是优势产业,让和田玉在新时代继续大放异彩。

(二)对部分馆藏新疆和田玉器文物的鉴赏

近年来,新疆出土和田玉器文物的相关资料层出不穷,为研究和田玉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从中选取两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介绍。

第一件文物是辽代三嘴白玉吊灯(图1),由一整块和田白玉雕刻打磨制成。灯中心的造型为圆形瓜状,瓜状下部形似三角梅绽放,顶部中心有上下贯通的一个圆孔。圆形瓜状下方延展三个槽形灯嘴,用于盛油照明,由粗到细延伸至三个方向,灯嘴之间相互连通。三个灯嘴分别置有灯芯,可同时点燃,且外壁刻有回历“492年”的字样。此灯不仅设计巧妙、造型独特,且极具实用性,可平置亦可悬挂,反映了喀喇汗王朝时期维吾尔族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准,同时反映出辽宋时期和田玉作为贸易特产之一被大量东运敦煌并入贡中原的历史。此文物征集于新疆喀什地区,现陈列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二期新馆“新疆历史文物展”之“五代、辽、宋时期”展厅。

第二件文物是清代铭文白玉盘,直徑22厘米,由和田白玉制成。盘内中心由上下两道半圆形曲线构成一个圆形,围绕中间的圆形有两行文字,一行为阿拉伯文,一行为波斯文,大意是“除了阿里再无其他勇猛的英雄,除了其宝剑再无其他锐利的刀剑。愿万能的真主保佑我们,消灾除难,解脱一切苦源”。文字与图案都清晰完整,是一件非常珍贵的维吾尔族文物。其征集自新疆和田地区,现陈列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二期新馆“新疆历史文物展”展厅。

(三)新疆和田玉器的功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人们的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玉器的功用也有着不同的分类,但大体上可分为收藏品、工艺品、消费品三类,这种品类的划分是以消费市场的需求为主导的。但从和田玉自身来说,其定位一定是收藏品,这主要源于其原石材料的稀缺性。当然,是否能够成为人们追捧的精品,还要结合雕刻技艺以及创作理念才能进行判断。但不管是何种分类,都需要懂玉、惜玉、爱玉的人去研究和探索。

二、新疆和田玉雕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古往今来,任何工艺的发展都需要传承和创新。玉雕作为中国传统工艺门类之一,生生不息的传承使其历久弥新,与此同时,在文化层面也要有所考量。笔者认为,和田玉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当代玉雕匠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的源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与时俱进,设计理念要求新求变,即使是传统题材也要在表现形式和制作工艺上寻求创新。

新疆和田玉质地致密细润、坚韧无比,颜色晶莹剔透、温润淡雅,具有审美情趣和价值,千百年来受到帝王百姓的热烈追捧,同时它也被赋予人性的品质,因而被大量制作成各类玉雕作品。这些年,新疆玉雕行业也在和田玉的盛名之下实现了良好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玉雕大师,如马进贵、马学武、赵敏、樊军民等,推动着新疆玉雕行业的繁荣兴盛。

作为新疆玉雕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樊军民大师身上具有一种开拓精神。多年来,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玉雕作品,无论是技艺、形式还是题材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力的创新。比如玉雕作品《悟道》(图2),以庄子为创作题材,充分展现出作者对于材质的解读能力,以及取材立意的高妙之处,让笔者眼前一亮。这块玉雕作品采用和田白玉籽料,在雕刻技法上运用了圆雕与浅浮雕两种创作方式,依形就势,随形布局,人物五官生动立体,表情雕刻自然到位,脸部的肌肉放松饱满。这件作品题材源自传统文化,不仅将玉石的天然之质彰显无遗,更通过高远的立意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樊军民的敬业态度以及对于技艺的用心传承,使人心生敬佩。

此外,樊军民在器物的创作中更倾向于以炉瓶为主,简约、大气并融合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装饰点缀,体现作者打造“重器”的理念。他的玉雕作品《蟠龙瓶》(图3)荣获“2017年中国玉雕天工奖”金奖,作品以瓶器为原型,将龙的造型与瓶器相融合。选择龙的造型具有较深的寓意,龙代表着中华民族,它作为精神图腾,表现出强烈的吉祥寓意。这件作品选用和田白玉为原料,采用三种雕刻手法——圆雕、浮雕和浅浮雕手法。整条龙盘踞在器皿的颈部位置,龙的腿部及龙爪力量感十足。龙的整体造型意气风发、活灵活现,体现出作者的高超技艺。瓶器的造型比例精准、匀称、圆润,曲线优美,极具节奏感和韵律感。可以说,樊军民不光在技艺上实现了突破,更追求精神内涵的提升,“以物观物”,实现了一次次精神理念上的超越。他的大量作品都是个人观念的自然生发,源于内心。此外,在传承工艺方面,樊军民通过校企合作、自主创建品牌团队、开办玉雕研修班和运用电商平台进行引流等方式,让传承方式更具时代性和多样性。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当下的流行艺术形式,但任何技艺都是要经历由传承再到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国的玉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种类丰富、风格多元、技艺精湛,为后世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作源泉和创新动力。加之新疆优质的产地优势,使得新疆玉雕匠人能够掌握充足的原石材料,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让人印象深刻。

2022年7月31日至8月4日在新疆美术馆举办的2022年“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文化的瑰宝,人民的非遗”为主题,邀请对口援疆的19省市19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新疆14地州市和兵团14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以文化沙龙、专场文艺演出、博物馆展览的形式展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独特魅力,增进不同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互动交流,让人目不暇接。在这次展览的北京展区里,一组融汇新疆元素的和田玉雕作品引起了笔者的巨大兴趣。据了解,在这次展览举办之前,来自新疆各地区的20位和田玉雕技艺非遗传承人以及从业者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中青年非遗传人高级研修班”集训了一个多月,以“文化润疆、以美育人”为主题,师生共同探索和田玉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之道。该展区选取了其中4位学员的6件作品进行展示,其中2件作品出自37岁的新疆玉雕大师杨修魁之手,分别是《七贤杯》(图4)与《长安符》,大胆的创意和精致的工艺吸引了众多游客进行围观拍照。

展览期间,笔者与杨修魁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说,《七贤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典故,他把七个杯子当作七个不同的人物去创作,赋予每一个杯子不同的情感和特点,可谓各具特色、相互独立但又具有整体性,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笔者认为,其创作看似浑然天成,实则独具匠心,当把情感注入物体,赋予其不同的形态与个性,就有了鲜活的气息。而《长安符》则不同于《七贤杯》的自然静谧,带有时代感的造型体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两件作品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杨修魁对此深感欣慰。

以前的杨修魁,更多的是深耕于传统题材,表现形式也较为保守,也未能充分结合时代特点。但经过一个多月的研修后,在授课教师的鼓励和启发下,他茅塞顿开,拓宽了其创作的思路,也使其更加坚定未来的创作方向,他表示:“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遗产,创新是最好的传承。”

三、总结

用优秀的作品体现时代的高度和艺术的深度,是当代玉雕匠人的崇高使命。传承古老的和田玉雕文化,注入时代特色,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行不懈探索并加以坚持,使之发扬光大。新疆当地也应结合自身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文化属性,对玉雕产业予以大力扶持,使其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叶杨.丝路遗韵:新疆出土文物展图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2]杨伯达.泛论中国和田玉玉文化(上、中、下)[Z].中国和田玉网.http://www.chinajade.cn2005-9-10.

[3]白峰,吳瑞华.和田玉在中国古玉器中的地位[Z].中国和田玉网.heep://www.chinajade.net/zhishi/article.asp?Id=219.

[4]赵秀秀.樊军民玉雕艺术研究.[D].新疆艺术学院,2021.

[5]李岩.和田玉造型艺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

作者简介:

白丹丹(1995—),女,汉族,四川达州人。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产业发展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