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业研究综述
——基于CNKI 2002—2022年的文献分析

2023-01-06 03:17洪曼莉江铭瑜李诗薇
黑龙江科学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业态服务业人力资源

杨 剑,洪曼莉,江铭瑜,李诗薇

(广州华商学院,广州 511300)

目前,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关键阶段,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来支撑各产业的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和绝佳的发展机遇。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一种生产性服务业,为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学术界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研究热度持续不减,通过对CNKI数据库相关文献分析,探究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探明方向。

1 文献数据分析

选取CNKI资源数据库“人力资源服务业”为关键词、主题、篇名,搜索2002年1月—2022年6月的相关文献,共计367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263篇(包含58篇北大核心论文),硕士论文8篇,会议论文42篇,报纸文章54篇。根据资源库中检索文献绘制出“人力资源服务业”文献数量分布图(见图1)。

图1 人力资源服务业文献数量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 quantity of human resource service industry

通过分析发现,文献量总体呈螺旋式上升态势,2002—2006年每年文献量很少,2007—2017年这10年文献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2018—2019年文献量总体呈下跌趋势并且在2019年跌入谷底,2020—2021年又急速回升。

2 研究演进分析

国务院于2007年在《关于加快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人才服务业概念,各类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规范等相继出台。2013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整合的意见》(〔2013〕18号)及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2014〕104号)两个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大力促进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及研究。通过对2002—2022年CNKI人力资源服务业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发现呈现如下演进轨迹:①研究内容由有关人力资源服务业涵义、发展问题、发展对策研究发展到后来的发展分析模型和业态研究。②研究方法由理论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发展到后来的文献计量法、主成分分析法、德尔菲法等。③研究范围总体上是从宏观到微观,由起初宏观的全国性人力资源服务业研究发展到后来各省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研究,再到后来的微观人力资源服务业业态研究。

3 文献内容分析

3.1 人力资源服务业涵义研究

早期关于人力资源服务业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有学者从产业组织角度定义了人力资源服务业。张焱(2002)把人力资源服务业定义为“为生产提供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的众多经济单位的集合[1]”。白澎(2004)从狭义和广义角度,界定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涵义,认为广义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包括专业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和能提供人力资源咨询的管理顾问公司,而狭义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则包括猎头公司和劳动力市场[2]。如今,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迅速,业务种类由单一性发展成了多样化。有学者从人力资源服务内容角度对人力资源服务业有了进一步清晰的界定。邵鲁(2009)给人力资源服务业重新定义,认为“为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成长、流动等实践活动提供服务的企业与个人及相关业务活动体系是人力资源服务业[3]”。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王书柏(2021)则认为,人力资源服务业是通过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事代理、人才招聘与中介等服务类型的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服务的行业[4]。

3.2 人力资源服务业业态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业态经历了由传统业态如劳务派遣、企业招聘、职业中介等发展到新业态,如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等。韩树杰(2008)认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已经形成较完整的服务产品系列,现阶段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态主要包括人才中介与招聘、人才派遣、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职业指导、人力资源从业者服务等[5]。钟红艳(2019)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业态分为八类,即招聘服务类、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类、公共活动类、软件应用类、业务代理类、咨询服务类、人才测评类、劳务派遣类[6]。随着互联网技术及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黄芳(2021)认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应该“线上+线下”融合,如人力资源在线招聘、在线人才测评、在线培训等,这些新业态可以摆脱时间、距离的限制[7]。王书柏(2022)针对疫情背景认为,应该迅速搭建共享用工平台,大力发展“灵活用工”“共享用工”等新业态[8]。

3.3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

有关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文献比较丰富,学者们主要从宏观视角指出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白澎(2004)从猎头公司和劳动力市场两个角度分析认为,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存在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业务运作不规范、人才素质与企业环境测评手段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及企业用人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等问题[2]。汪怿(2007)认为,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总体实力不强,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突出[9]。来有为(2010)认为,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存在市场竞争秩序不健全、市场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之间界限不清晰、专业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等问题[10]。对于各地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问题,学者也给予了高度关注。王文涛(2019)认为,山东省东营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存在服务经济能力发展较弱、业态发展层次较低、市场化转型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创新产品供给不足、规模效应不明显等问题[11]。理阳阳(2020)认为,东莞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企业整体实力偏弱导致不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企业也缺乏品牌意识[12]。

3.4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专家、学者提出了诸多对策建议。顾家栋(2007)认为,要大力培育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业强企,政府需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和人才引进[13]。温金海(2010)认为,可以通过优化和创新改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环境,通过改变政府职能及加强宏观指导,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扎实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等举措,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14]。黄恋(2021)认为,人力资源服务业优化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发挥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作用,把握好产业发展方向,完善人力资源服务环境,建设好保障平台,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形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搭建公共信息共享网络体系[15]。刘红光(2018)对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提出以下有效路径:建立健全空间集聚生成模式,完善政策体系,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凸显优势特色[16]。针对区域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学者们也提出了对策。王浩明(2018)对海南自贸区(港)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出了大力培育培优市场主体、实施“一带一路”人力资源服务行动、深化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发展对策[17]。李春霸(2019)认为,区域人力资源服务业要集聚发展,重视顶层设计,注重优化服务环境和培育龙头,形成集群效应[18]。

3.5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分析模型研究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分析模型主要有竞争力分析模型和动力模型。车璐(2019)、陈超(2021)基于 SWOT 模型,从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分析了成都、荆州等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优势和不足,并对该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业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19-20]。任巍(2019)认为,“道”是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天”是大环境,“地”是地理位置,“将”是高素质的人才,“法”是指法令规则、制度安排、结构安排,并基于“道、天、地、将、法”的五事模型,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现状[21]。王凌(2013)将“五力分析模型”与“钻石理论模型”相结合,将生产要素、市场吸引力、行业竞争强度、需求条件、行业企业的战略、政府和机会等因素作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动力要素提出“五力驱动”模型,其中的两大主动力是行业人才创新动力和行业组织文化建设动力[22]。李雅菲(2020)基于“五力分析模型”与“钻石理论模型”,构建了以政策、创新、供给、需求、合作与竞争为要素的动力机制模型[23]。王书柏(2022)创新性地构建了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动力模型,提出以创新带动、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疫情促动为动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4]。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2002—2022年这20年在CNKI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界有关人力资源服务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服务业涵义、人力资源服务业业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问题、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对策、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分析模型等五个方面,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未来,有关人力资源服务业研究还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深耕。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评价研究。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了解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为产业发展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人力资源服务业与新兴技术融合相关研究。如何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运用到人力资源服务业以加快行业的发展,提升行业效率和效益,目前缺乏相关研究,非常值得探索。

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相关研究。人力资源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行业发展高度。前期调查表明,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服务意识等方面均亟待提高,对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

人力资源服务业高端业态研究。目前,很多学者对人力资源服务传统业态如劳务派遣、职业介绍、人力资源招聘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对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高端业态研究较少。事实上,高端业态才是人力资源服务业高附加值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领域。

猜你喜欢
业态服务业人力资源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