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探究*

2023-01-08 14:57王文婷鲍妮娜
智库时代 2022年17期
关键词:工科思政课程

王文婷 鲍妮娜

(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一、引言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地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工科”理念与传统的工科相比,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着重培养人才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2]。在这一系列内容构成的“新工科”背景下,需要形成中国的模式,制订中国的标准,让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并且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足够的力量。因此,各高校也需要积极配合当前工作的开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还需要有效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思政”并非一门或者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高校思政教育在这种理念下既要继续坚持本身灌输性的属性,又要挖掘各类专业课程和其他教育教学环节中所蕴含的隐性育人资源,力求形成一种育人合力,达到润物细无声[3-4]。

“新工科”的建设与“课程思政”的开展共同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5]。但在“新工科”理念与“课程思政”思想的指导下,如何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让学生既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又能融入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信仰、责任意识,如何通过“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由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真正成为利于国家发展的且具有高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坚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推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5-6]。

二、“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的优势

(一)思政资源丰富

我国有着极其丰厚的历史底蕴,道德作为社会产生的一种行为规范,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庞大的德育文化精髓。因此,只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当前的课程思政教育进行融合,就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同时,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我国自身的文化底蕴,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更容易实现德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在当代,更是有大量的“大国工匠”投身到国家建设中,许多“工匠精神”得以体现,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天眼之父”南仁东等。通过将这些人物事例合理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就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思政的力量,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与意识,达到育人的目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资源条件,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中,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实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塑造,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取得更好的成就。尤其是在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思想以及政治修养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合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够让他们的发展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使他们成为推动各行业进步的核心力量。

(二)教育资源多样

我国高校数量众多,教师群体庞大,再加上近些年不断完善的线上教育教学平台,使得教育资源不断得以扩充,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教育资源的选择可谓丰富多彩。随着教师自身教育的不断深入,对当前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科学地使用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例如我国诸子百家思想中有很多涉及到哲学、道德、政治以及社会本质问题的探索,这些内容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都属于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但可以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习惯,增强他们对于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从而保证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另外,高校校园生活本身多姿多彩,教师可以选择性地结合地方院校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政策方针,在学生课堂外的学习及生活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例如利用暑期“三下乡”活动,让学生服务于当地农业技术的发展,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还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社会与人民,提高政治素养。这是一种更加灵活多样的课程思政开展形式,对于充实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当前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

教师作为知识以及思想的主要输出者,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身的“三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如果教师不够重视课程思政教育,学生也会逐渐产生这样的思想,一旦这种意识形成,转变将非常困难。

当前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学重视程度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课堂较为枯燥,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兴趣不足,在长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无法得到学生的配合,导致上课时很难进行气氛的调控,从而让整个课堂更加枯燥,如此恶性循环,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严重的打击。其次,我国已经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很多制度并不完善,在这个阶段,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依旧处在变革当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方法,所以传统的授课方式更易被教师接受与使用,这也是当前课程思政教育与德育难以融合的主要原因之一。再者,高校工科类专业教师主要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尤其是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仅重视知识技术的传授与应用,对于课程思政知识的积累不够,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缺乏兴趣,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教育不够深入、系统。

(二)课程思政素材的选择不当

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对于素材的选择十分重要,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是否能够达到育人的目的。然而,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素材选择时,并不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尤其是很多素材的本质不在本门课程中,只是稍微涉及到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被教师采用,从而导致教学显得生硬、无趣。学生可能会对素材产生一定的质疑,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己应该学习的知识不够契合,甚至会动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知识权威地位。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自然受到较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明显下降。

此外,当前社会网络信息比较发达,但内容良莠不齐,它们同样会作为素材被很多学生所接受,而学生由于缺乏辨识能力,因此,看似有道理却经不起逻辑推敲的思想可能会逐渐影响学生的思维,这也是当前课程思政以及德育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课程思政教学只在课堂中

高校当前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时期,因此,新、旧教学方式并存。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偏好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生硬填鸭式的满堂灌,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积极性下降。另外,大学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但在当前的教学中,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很多课程思政都只是在课堂中开展,对于学校社团以及活动等涉及相对较少,学生认识不够充分,自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课程思政不仅要出现在课堂中,更需要走出课堂,让学生生活在相关的环境中,才能够对他们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当前解决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若要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必须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明确思想教育的目标。首先,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当前课程思政的内涵,弄清什么是“课程思政”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等问题,明确思政教育与专业课间的关系,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但不会干扰到教学活动或者减弱教学效果,反而会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能,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7]。同时,对当前新的教学手段进行系统了解和掌握,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对当前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优化,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提升教学能力。其次,教师需要增强教学趣味性。很多教师在教学时枯燥乏味,无法得到学生的配合,久而久之,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因此,教师需要找出科学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与主动性,只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自然会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形成良性循环。最后,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教学时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思政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个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高度社会责任感[8]。

(二)加强课程思政材料的汇集

工科类课程的属性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潜隐性,需要找准时机合理融入,要契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9]。首先,学校要组建课程思政材料研究、汇集小组,小组的成员包括思政教师以及工科类专业课教师,通过合作以及分享的方式,对当前的思政素材进行搜集、筛选及整合,不断积累用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材料。其次,由学校负责牵头,与其他地方本科院校之间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分享优秀案例,一方面可以对其他学校优秀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则能够对课程思政材料进行吸收,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再者,与图书馆等合作,对课程思政材料分类、整理,并与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融合,在网络平台上能够完成课程思政材料的搜集等,从而保证教师思政材料的丰富性以及科学性,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思政教育。

(三)创新教学方式,扩大教学范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核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参与、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积极性,真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对自身的思想进行交流,对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他们自然能够被充分激发出主动性,同时讨论能够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更易建立起正确的“三观”。其次就是扩大教学范围。高校本身的氛围较为宽松,学生能够有更多独立成长的机会,因此为了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以在学校中组织相关的活动等。例如由学生自己负责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节以增强文化自信,进行楷模事迹展演以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样能够实现思政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同时与社会取得联系,加强课程实习实践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社会的需求,明确自身的责任,树立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五、结语

通过“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能够培养出心智健康、思想高尚、业务精湛的新工科人才,而这也成为当前众多地方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及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目标。“新工科”背景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地方院校有效进行职业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把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各环节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实现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促进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相关链接】

宿州学院(Suzhou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宿州市,是安徽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是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高校。

学校创建于1949年,1983年升格更名为宿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更名为宿州学院,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教育园区校区、汴河路校区两个校区,占地1146亩,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120万余册,电子图书568万余册。设有15个二级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9000余人。现有教职工1100人。有6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等八大学科门类。

猜你喜欢
工科思政课程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