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传统聚落中心公共空间激活策略研究
——以塔头孙村为例

2023-01-08 22:34刘慧芳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心区线状宗祠

文/刘慧芳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吴少峰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生导师 讲 师

引言

近年来,传统聚落保护更新和利用有了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如泰顺乡土民居整体性保护初探[1],以保护和更新视角,从优化传统村落空间环境入手,探讨如何激发地区活力;如不同规划设计理念及策略下的传统村落空间环境的优化探讨[2],从保护规划层面,强调传统村落的更新与再生更有现实意义;如建筑遗产周边环境整治模式探析[3],从改造与利用视角,探究赣中民居改造利用价值。

晋江在乡村经济以及乡镇企业相对发达的背景下,很多乡村地区的流入人口数量远高于流出人口,然而,晋江很多村落仍然出现“空心化”现象,但晋江传统聚落的空心并非整村空心,而是村落中心空间局部空心。因此,研究如何在保护晋江传统聚落的基础上,实现传统聚落中心公共空间的活力提升,将传统聚落中心消极空间转换为积极空间,促使村民重新回到传统聚落生活,对保护与活化晋江传统聚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塔头孙村概述

1.1 基本概况

塔头孙村是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的行政村,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孙氏工匠于东石东南海滨修建“虎啸塔”,不久后塔塌毁,刘氏重新在山岑上造塔。孙氏、刘氏族人聚居在石塔上方,便称为“塔头”,孙氏族人居住的村落称为“塔头孙村”。通过塔头孙村委会查阅塔头孙村情概况,截至目前,村内人口8658 人,其中户籍人口3658人,外来人口5000 人。村内第一产业主要为海产养殖和胡萝卜种植,第二产业主要为汽车配件、五金石板材,村内注册的公司有三十多家。以生产汽车配件为主的乡镇企业发达,这是塔头孙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1.2 塔头孙村落形态演变特征

1.2.1 宗族文化在塔头孙村空间秩序中的主导作用

宗族文化对于村落的空间结构以及形态影响最为深重,由较为疏松的大宗血缘关系维系的整个族群是以宗祠建筑为中心分布的,而通过较为紧密的小宗血缘关系维系的各支脉家庭是以祖厅建筑为中心组团式分布的。由宗族文化产生的宗族建筑决定了村落的中心以及村落扩展的方向。明末清初,孙氏族人根据山水朝向、长幼次序等在不同方位、不同地块修建祖屋,因此以祠堂为中心的村落空间架构具有了初步形态[4]。

1.2.2 产业结构在塔头孙村空间秩序中的决定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以生产汽车配件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更多的工厂在村落的北部建立,加上晋江快速公路和塔头小学的落成,出于对交通、商业、生活品质的需求,更多的村民选择在学校周边以及临近公路的地块盖房居住。由于村庄发展重心的转移,造成了聚落中心大量的古民居无人居住、长期闲置的现象。

1.3 聚落中心区范围

中心指“正中央的位置”,不仅指物理意义上的中心,也可以指心理意义上的中心。传统聚落中心,则指处于村落或组团物理形态的中心或是村民心理上共同认定的中心区。塔头孙村的中心区范围为,北部起塔头小学北部的古民居,南至海岸线,东至村内汽车配件生产工厂,西至塔头刘村相接处,中心区域整体处于村落的西南部。

1.4 塔头孙村中心区公共空间种类

塔头孙村紧邻海域,村落沿着晋江快速道路、塔头小学、北区工厂形成圈层化的村落布局,集聚环状聚落建筑排列紧凑。从整体上看,村落空间脉络清晰。塔头孙村面朝大海,北高南低的自然环境和村民围绕祖厝建房的特点,使得塔头孙村点状和线状公共空间较为复杂,进而影响到村落整体的公共空间。根据村落的空间形态构成,将塔头孙村中心区的公共空间划分为点状、线状和面状公共空间。

1.4.1 中心区点状公共空间

塔头孙村中心区点状公共空间能够代表村落主要的节点,这是将村落内部空间相互联系的支点。这些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间节点形态各异,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种为具有祭祀意义的功能空间节点,比如塔头孙村的孙氏宗祠和蔡式宗祠以及依附于宗祠的广场空间;第二种是满足村民日常生活交流的点状空间,比如村落的入口空间、村内古树节点空间等;第三种是传统大厝外围的开敞空间节点,比如大厝的埕,埕作为居住建筑外围的活动空间,有的因建筑闲置、缺少人的活动而逐渐闲置。在上述节点空间中,具有祭祀意义的点状公共空间大多为村落的中心。

1.4.2 中心区线状公共空间

塔头孙村中心区线状公共空间主要是塔头孙村中心区的街巷空间,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分为三种不同尺度的线状公共空间。第一种为具有交通功能的线状道路,主要是中心区与村主路(金东路)连接的线状交通公共空间;第二种为村落中心区范围内,将历史建筑中的各古厝与宗祠相互连接的线状公共空间;第三种为中心区范围内居住建筑之间的巷道,在塔头孙村中心区内,此类线状公共空间杂草横生,几乎难以通行。因此在满足使用功能和符合村庄规划规范的前提下,需要构建多层次的网状交通体系来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三种尺度的线状街巷空间共同承担着通行的功能,使塔头孙村形成多层次的中心区公共空间。

1.4.3 中心区面状公共空间

塔头孙村中心区的面状公共空间是由中心区内重要的节点空间和线状空间相互结合形成的网络空间。塔头孙村中心区面状公共空间的功能主要包括村民日常交流、休憩以及宗族活动。比如孙氏宗祠范围内的面状空间,蔡氏宗祠周围以宗族活动为主的面状公共空间。

2 塔头孙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交通结构不完善

早年旧区范围内,几乎没有道路,支路断头路较多,路网密度不合理,交通不便。村民逐渐把住宅盖到具有良好交通系统的工业区,久而久之,居住在旧区的居民越来越少,造成了中心区域严重的空心化问题。村内道路已经进行过梳理修缮,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依然存在断头路、宽度不够、转弯半径不足等问题。

2.2 村落人居环境不佳

塔头孙村主要产业为生产汽车配件业,村内大小工厂共计60 多个,工厂的生产工具及加工部件随意摆放在工厂门口,对村民交通出行以及村落的整体环境造成影响;村落植被大多分布在聚落中心外部,内部的景观环境不足,缺少必要的景观环境;存在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排水设施不完备、电路系统老旧等问题,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限制,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舒适度、生活质量较低。

2.3 村落公共空间匮乏

村庄也是一个小型社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场地空间存在着和城市一样的需求,只是村庄一直未能明确这些需求。塔头孙村的公共空间主要集中在孙氏宗祠的广场前,存在公共空间功能迷失,空间尺度不合理,现有的公共空间品质不佳、活力衰退的现象。且村落公共空间也缺乏管理和修缮,公共设施与活动场地类型单一,难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3 塔头孙村中心公共空间衰败的原因

3.1 存在大量的华侨权属建筑

晋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社会上流传着晋江“十户人家,九户华侨”的说法。在晋江侨乡里有不少家族的海外族人超过了原籍族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外华侨不愿意出售房屋,他们普遍认为祖屋是家庭兴衰与风水的象征,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不会出售家乡的祖产。塔头孙村外来务工人员很多,他们大多选择在就近村庄租房,而在外的华侨不愿将闲置的建筑租给外来人员,一方面担心房屋遭到破坏,另一方面租金也不高。华侨虽然远居海外,但依旧心系家乡的建设。乡村中的基础设施以及宗祠、学校等公共设施大多由华侨投资建成。由于华侨积极建设家乡,对家乡的贡献很大,因此村落对华侨资产很重视,华侨建筑即使长期闲置甚至损坏,村落也不会私自占用。

3.2 晋江乡村经济发达,村庄快速扩张

晋江经济发达,村民赚钱之后,大多想改善居住环境,他们并非对传统村落内的旧房屋进行改造维护,而是选择在村内建设新房子,而且晋江村民新建建筑能力远超其他地区,造成村内存有大量的闲置房屋,村落中心空间逐渐衰败。

3.3 村庄宗族观念强大

早期为抵御外敌,在不断争夺生存空间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家族力量的重要性,开始以家族为基础拓展生存空间,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意识和族群意识被不断强化,继而沉淀为晋江传统村落强烈的宗族文化意蕴。宗族观念强大,村民存有一定的传统思想,认为传统村落中的祖业即使闲置也不能销售或者随意改动,因此大部分的村民选择在村外新建房屋,以满足现代的生活需求,旧村内的祖屋自然出现空置。村庄摊大饼式发展,最终导致村落中心空间出现空心化。

4 塔头孙村聚落中心公共空间活化实践

4.1 优化道路结构、完善交通体系

道路疏浚为塔头孙村中心区域活化最重要的措施。塔头孙村在2010 年之前,村落起源地中心区大量民居荒废,杂草横生,只有供人通行的人行道,且道路较窄,路面不平,机动车无法通行。为带动旧区发展,改善新区拥挤现状,塔头孙村委会和老人协会于2017 年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旧区活化,讨论房屋拆迁和道路修缮等相关事宜,村干部根据村民出行需要,亲自设计村内道路。首先平整房屋周边的人行道,营造舒适的街巷空间;其次经过协商,村民自愿拆除大小房屋150 多座,将原来的土路拓宽扩大为4.5 米的水泥路,实现了闲置区新建道路与村主路(金东路)相贯通形成环路的目的;最后修建通往沿海大通道的快速道路,增强村庄与外部的交通联系,构建“人行道-村内车行道-外围快速道路”多层次的网状交通体系,满足了村民的日常通行需求。

4.2 景观节点营造、提升人居环境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福建省晋江市为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出了“五微五营双创”的发展计划。微更新活动将闲置用地进行改造和建设,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助力当地政府的美丽乡村建设[5]。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同步联合闽台粤5所高校,在道路疏浚的基础上,对闲置场地进行景观节点提升,运用本地的建构材料和建构技艺,充分发挥地域性的特征,将原来的闲置场地赋予明确的地域特征,以激活闲置场地、优化人居环境、提升聚落中心公共空间活力。村民逐渐将生活空间搬回聚落中心,使得中心空间活力得到巨大提升,原来的空心区重新焕发活力。

4.3 宗祠更新、激活公共空间

在地理位置以及社会背景影响下,闽南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意识不断被强化,形成强烈的宗族文化意识,聚落空间的形成发展与其有密切的关系[6]。闽南的家庙、祖厝、祠堂等宗族型建筑一般位于聚落的中心,是村内举行重大决议、族人举行大型节日庆典、祭祀的场所空间[7]。

塔头孙村中心区以孙氏宗祠为中心,祖厝组合排布。村内共12 座祖厝祠堂,2008 年修缮了塔江孙氏宗祠暨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了日常集会的公共空间。村民感受到活化更新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更多村民自发地对各祖厝进行修缮、维护,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同时塔头孙村也建立了篮球场和塔头戏台,激活了中心区公共空间,将原来闲置区内的消极空间最大化地转化为积极空间,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

结语

乡村聚落中心空间是村落重要的公共空间,体现出一个村落的地域文化特点,见证了村落的发展历史,是村民的精神寄托,对乡村聚落中心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塔头孙村在宗族文化、历史变革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聚落中心区出现闲置现象,通过村干部与村民的共同努力对中心空间进行系统的改造,使其重新焕发活力,提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活化措施。在保护塔头孙村原有肌理的基础上,传承历史文化脉络,充分发挥其地缘优势,积极将村庄建设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地域传统文化为底蕴、以发展现代化产业为支撑、以生态宜居为导向的集聚提升中心村。

猜你喜欢
中心区线状宗祠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城市中心区建设控制策略研究
转向盘中心区试验及数据处理
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几点思考
线状生命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城市中心区规划的空间理念研究
省会城市郊区与中心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