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3-01-08 22:34刘晓庆兰州工商学院教研室主任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

文/刘晓庆 兰州工商学院 教研室主任 讲 师 硕 士

郭 敏 兰州工商学院 讲 师 硕 士

赵 强 兰州工商学院 助 教

韩敏婕 兰州工商学院 副教授 硕 士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中的中国建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它是世界建筑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和建构体系的史书。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中国建筑史》从中国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类型、文化内涵、建筑工艺、营造技术、思潮引领等出发,将中国建筑矗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条件下,充分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详细解构,该门课的思政教学对于师生坚定建筑设计与中国文化的重塑、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于文化自信的思政教学目标与要求

从发展维度看,文化自信是该门课对新时代建筑学专业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深化和拓展:《中国建筑史》中涉及较丰富的我国文化自信的痛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积极的情感,且有笃行实践的文化行为,通过自觉学习、营建正确的文化生态环境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筛选与甄别。正如《孟子·离娄下》中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授课教师要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充分认知、理解、感悟和运用我国深厚的传统建筑文化,并坚定对其科学性与理论性的认识。

从理论维度看,文化自信是对该门课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升华:中国传统建筑意匠的回归,是对其背后的人文意识、材料技术、艺术价值等的重塑,是根植于内心的文化情愫。我国建筑的起源变迁与人文意识形态的历史关系具有形而上的属性,其核心是围绕“小细节映射大事件、小事例折射大情怀、小现象彰显大道理”,承载起国民对传统人居环境的美好向往,是指导《中国建筑史》与民族文化同向同行、深化“育人”和“质量”内涵、积极承担专业育人新生态局面的重要理念。

从实践维度看,文化自信在该门课中的实践不仅仅是深入挖掘某遗存实例背后的营造技术与文化传承,更不是简单增加某个教学环节,而是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探讨教学目标、教学案例设计、教学内容的甄选、教学方法的改进、考核方式的灵活,进一步强化第二课堂实践部分的理论武装,着力提升第三课堂的网络教育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专业技能,实现专业知识过硬、过程方法丰富、情感素质升华的思政目标统一。

2 文化自信在课程教学中的内容与价值提取

2.1 礼制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礼”由原始宗教祭祀仪式起源发展而来,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制度为秩序、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规则体系;而我国的礼制文化源于周朝,其不仅体现在君臣、家国、主仆等“礼”的表象上,更多地渗透到“节、文、质、仁”的精神内核,其对我国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建筑类型:礼的规则需要一整套庞大的礼制性建筑承载其活动仪式,其起源之早、延续之久、形制之尊、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成就之高在中国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坛、宗庙、明堂、辟雍等;(2)等级制度:从周朝开始,汉承周制,这种“九经九纬、中轴对称、左文右武”的城市布局及建筑礼仪中的等级便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元朝,礼制文化对城制等级、组群等级、间架做法等级、装饰及数的等级都有明确标准。

这种传统礼制建筑文化是我国五千年礼仪之邦的物质载体,体现了“修、齐、治、平”的文化经法,其文化自信源自对人性的价值和思考,引导学生必须明于礼义,在学生心中筑起道德的堤防。

2.2 传统营建技术与建筑材料的传承与保护

我国传统建筑源自于北方土文化的“穴居”和南方水文化的“巢居”,随着茅茨土坯阶段的定型,西周发明了瓦,这两种传统建筑材料在与先辈们榫卯技术的结合中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建筑结构文化;且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木”,在华夏文明中,“木”是万物之源,有天地之根本的意思,所以我国建筑文化与木文化密不可分,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木建筑营建技术的同时,深化其过程中对匠艺文化的关注,注重 “物我一体”的生态建筑观,也是认知我们华夏文明的重要途径,以此坚定文化自信,让我国建筑文化遗产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活化石。

2.3 中式建筑美学与建筑形象展现的文化认同

我国传统建筑布局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结合古典园林点染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艺术美学,无论是宫殿、坛庙、陵墓建筑群中轴对称的秩序美,还是地域性民居依山傍水的自然美,整个设计过程中都离不开国画、书法、诗词、楹联、雕刻等人文艺术,是中式美学的物质展现与文化集合,也成为了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国建筑艺术的形象展现讲究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视野开阔、直通自然;建筑色彩上唐代体现等级、宋代反映主流、元代秀丽绚烂、明清浓重悦目。大气、生气、富丽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形象展现的基调,其中“大气”产生于理,而“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这些传统美学元素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温着历经岁月淘洗的艺术美学,激发起大家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2.4 传统居住行为文化与建筑价值承担

从我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演变纵观其实用性,建筑作为住所承担了人们在一处地方起居和活动的所有行为。而中国人的情感价值较含蓄委婉,其居住行为更讲究私密和专属,无论皇城宫殿还是郊野民居都讲究内院的开阔和外部的围合。其中以“天”为依托的“比德”和“中和”意识影响“门堂之制”的居住行为模式,形成了以宫殿为主流的“前朝后寝”形制的贵族府邸建筑文化;御外凝内的自我保护意识居住行为形成了福建的土楼、广西的围龙屋、云南的一颗印等方圆围合式建筑文化;以道家“师法自然、返璞归真”意识形态领域的游牧行为文化形成了便于搬迁的毡包式建筑形制。这些丰富而又契合民族文化的居住行为模式及建筑形制是我国不同地区人居环境、风俗人情的生产智慧,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下值得学生深入挖掘其从单一性、静态性逐步向系统性、动态性探索可持续发展途径,最终实现文化自信到文化输出的价值承担。

3 文化自信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与实践路径

3.1 以“史”为主线的讲授法

在中国古建筑的讲授过程中,以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个阶段为主线,结合一些相关的资料典籍,引导学生熟悉原始社会的萌芽、奴隶社会的发展、隋唐的成熟、元朝的衰败和明清的回光返照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然后由教师以“史”为主线对中国建筑史的脉络进行梳理,再精讲不同历史时期进程中,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类型以及中国近代涌现出来的一些思潮变化以及带来的建筑骤变,最终通过多媒体课件、板书图表绘制、合作探究等互助模式的深入讲授,使学生深入贯彻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史”的教育中汲取传统文化的信仰。

3.2 以“悟”为主线的视频鉴赏法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传统延续最长的建筑体系,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社会变化缓慢且总历史文脉较长;另一方面是不同时期的经典遗存实例较多,且大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这些优秀实例的剖析无疑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而传统课堂讲授较单一且封闭,此时需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教育资源引入重点建筑实例的视频赏析,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主观体验来感受建筑文化中蕴涵的真、善、美,以陶冶学生的艺术美感、道德感与理智感等情感文化,在互参定位的教学原则下,关注并涵养学生对多元建筑文化的定位及求真。

3.3 以“论”为主线的课堂答辩法

在人类文明进化历史中,建筑文化本身对于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反映或影响,像其他历史文化知识的形式一样,它是依于历史的局限和潜在性作为原则的,其聚焦于古代建筑、园林、传统工程技术、建筑美学、建筑史学及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知识面广且结构体系复杂。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设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论述题,例如“因地制宜——因势论对中国传统建筑营建的影响”“述而不作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革新的束缚作用”等题目,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拓展空间,以达到对建筑理论和优秀建筑作品更深入的阐释和理解,并且在给定的条件下成为一种文化信息资源,通过各小组不断地辩论,向外辐射出对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

3.4 以“测”为主线的穿插巩固法

课程是育人的跑道,而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掌握情况还需要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学情分析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行习题预设,通过答题卡片游戏、文化巩固小擂台等测评活动,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做题情况及课堂发展,以扎实建筑基础,激发学生对不同建筑文化的学习兴趣,课堂结束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达标测评情况要对本节课进行评价反馈,以聚焦课堂中学生的传统文化血脉,提升其民族文化素质。

3.5 以“践”为主线的课后实训法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入掌握及研究,还需要学生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周边具有代表性建筑物的实地参观调研、古建筑测绘、手绘图纸及模型制作等进一步地回归本源。在整个课后小组互助合作过程中,根据学生对自己生活环境及地域文化的认知和熟悉度,安排其调研金城古建一条街、青城古镇、庆阳窑洞民居等实例,通过视频制作、手绘图纸及手工或软件模拟其营建技术等方式,把思想转变成行动,建立起建筑文化的目标追求,树立文化建筑在中国的主人翁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历史悠久、体系完整,其所承载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该门课结合专业特性,提出将传统文化基因植根于建筑史的课堂教学,形成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教学理念,构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道德修养、劳动价值为重点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积极发挥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专业育人的主导优势,实现专业知识用得上、实践能力留得下、思想道德靠得住的匠人精神。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