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补理论应用下的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提升研究
——以青岛市青山村为例

2023-01-08 22:34周依霖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风貌青山村落

文/周依霖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李兵营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引言

传统村落是时间的印记、历史的见证,真实映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形态,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价值。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地政府和规划工作者围绕着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相关理论体系日趋成熟。

然而,面对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类型多样的传统村落,在具体保护和发展工作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部分传统村落由于自然性毁坏与建设性破坏导致保护要素呈现碎片化、离散化,特色风貌被削弱;部分传统村落在发展中,因缺乏保护意识,对传统建筑进行拆建,加之公共空间利用不当,使得村落空间格局遭到破坏;部分传统村落片面追求快速发展,一味照搬案例“成功经验”,导致“千村一面”,逐步失去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质。目前,如何延续和发扬传统村落风貌特色、如何挖掘和强化传统村落文化内涵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方面下功夫。

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青山村于2012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建村600 余年来,村民以渔为业,拥湾依山而居,绿树红瓦碧海掩映,形成了鲜明的风貌特色。经实地调研,发现青山村存在部分建筑色彩混乱不一、房屋风格杂乱失序、沿海码头凌乱无章等严重影响村庄风貌的问题,遂引入“织补理论”作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和发展的指导理论,用“织补”手法处理和解决青山村现存问题,以延续青山村独特的村庄风貌与人们连续性的乡村记忆。

1 织补理论概况

城市设计中的“织补”,是指用于修复历史街区和城市整体肌理关系的一种设计策略。织补强调的是将要修复的地区和周边区域看作一个整体,通过规划和技术手法,去保护和保存保留下来的历史载体,留住地区的记忆,并优化改善不协调的部分,延续历史文脉。

织补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拼贴城市》中,英国规划师柯林罗提出利用文脉主义的思想织补城市肌理。该书出版后,“文脉主义”迅速得到西方规划界的认同并推广开来,城市“织补”的概念逐渐形成[1]。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通过“织补”的策略,使柏林的城市连续度得到了修复,延续了城市文脉,此外其他的一些欧洲城市也可看到织补理论的应用[2]。21 世纪初,巴黎在申请奥运会时,将“织补城市”作为申办的主题口号。此后,织补理论被世界熟知并广为传播,其作为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的必备理论,成为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受到大家一致认同。

随着织补理论在国内被逐渐熟知、应用,再加之中国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愈发重视,“织补”的范围逐渐从城市发展到乡村。

2 织补视角下的青山村风貌现状

青山村位于崂山的东南端,三面环山,面朝青山湾,村域总面积5.3 平方公里,形成于明朝时期,是一个拥有600 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村内传统资源要素众多,包括传统街巷、民居、古树、石碾子等历史遗存,还保留着林氏宗祠、刘氏宗祠等宗祠建筑。总体来说,青山村文化资源丰富,景观条件较好,风貌要素保留较多,但目前这些资源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与利用。运用织补理论,从精微织补的角度出发,发现分析青山村存在的现状问题。

建筑风貌混杂,缺少整体性的规划设计。如在色彩上,青山村民居屋顶大多为橙红色和深灰色,夹杂着部分紫红色、蓝色等不协调的颜色,有的墙壁粉刷了绿色、粉色的涂料,色彩混乱不统一;在建筑风格上,有的民居偏欧式风格,采用了西洋柱式的构件,有的房屋墙壁呈弧面状,风格迥异。此外,村落中存在一些当代自建民居建筑,虽数量不多,但风格都比较标新立异。新建房屋的建筑用材以砖混或利用老屋材料为主,基本都采用了磨光花岗岩板材、高档瓷砖、彩钢板等新材料[3]。这些都影响了村庄原有的风貌。

公共空间消极利用。青山村空间类型丰富但空间破碎,缺乏完整的活动空间,人气聚集能力不够,不能承载全村性的大型活动;公共空间环境细节无序,缺乏趣味性的景观小品用来点缀丰富空间;临水空间尺度狭窄,空间使用率很低,且河道堆满生活垃圾,缺乏整洁卫生的公共空间界面;沿海码头空间也较凌乱,影响村庄的整体风貌。

街巷立面及风貌有待整理。有些临街的建筑立面使用了水刷石、砂浆抹面等材料,水泥墙的使用尤其频繁,立面材质杂乱,未能体现古朴渔村特色;青山村的街巷道路以石板路为主。目前,青山村内部的步行街巷保留良好,但村落东部较平缓的道路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和方便村民出行的需求,已部分铺上了水泥,变为摩托车道和车行道;摩托车道有望恢复传统的石板路风貌,但车行道的改动较大,难以恢复历史风貌。

文脉遗址保护与利用不足。青山村拥有的众多历史建筑和遗存受保护不足,文物价值未能完全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展示场所,文化传承不够;且村中留存不少古树,其保护未得到足够重视;青山村丰富的旅游资源未能与崂山太清景区结合,村庄旅游体验场所环境较差、景观资源未能充分展现。

村落环境与景观亟须改善。青山村中的环境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存在许多影响村落环境的现象,如垃圾清运不及时、部分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在街巷边、河岸边;电力电信线路采用架空方式建设,敷设较杂乱;村内植物数量与种类缺乏,绿地覆盖率不足,整体观感单调生硬。这些问题都大大影响着村落的环境景观,降低了村落环境品质[4]。

3 青山村风貌“织补”策略

风貌要素包括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个方面[5]。青山村的风貌要素虽保存良好,但仍存在许多风貌遭到破坏的现象。织补理论应用下的风貌保护规划的方向为因地制宜、细致精微地修复风貌中被破坏的要素,注重保护现有的每一处文物遗存,强调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遗存到非物质遗产保护,从各种角度和层次出发进行考虑,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青山村的风貌得到全面织补和保护,促进村落的风貌延续。

3.1 物质要素的织补

3.1.1 点状织补传统民居建筑与院落

青山村建筑的特色包含石墙、坡顶、橙红瓦屋顶、木门窗以及带有“福”字的照壁等。村落中存在部分格格不入的建筑,对于这种明显对村落风貌产生影响的建筑进行点状织补。

青山村内使用率最高的屋顶为橙红色红瓦,其次为年代久远的深灰色瓦,其他例如紫红色瓦、蓝色屋顶建议修改为橙红色屋顶,修缮屋顶顶角应为60 度到90 度;民居建筑的立面材质应用大块石材突出本土渔村特色;将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诸如水泥抹灰立面、红砖墙面、水泥抹灰围墙等墙面更换为石墙,或以石材贴面进行装饰,符合朴素大方的风格;在主要景观面上,将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门窗,如铁、白色塑料、不锈钢反光铝等材质的门窗换成样式古朴、风貌协调的木制或木色门窗,同时保留并修缮原有村落中传统样式的木门窗。

3.1.2 公共空间内蓝绿要素的织入

青山村内的公共空间丰富但利用率低,对于这些空间,可利用水系和绿植的织入,赋予它们休闲、娱乐、休憩等功能。最典型的公共空间功能织入位于河道两侧,该地是村庄最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及景观载体,应重点打造水景观。以青山村内的南河为例,应尽可能地连通滨水步道和村内主要道路,增加步行可达性,流线突出序列感及线性空间的节奏感;根据主要自然景点的设置以及休闲活动功能的需求,在沿岸增设供人们停留活动的观赏节点,增加活动丰富性及便捷度;保护恢复河道自然状态的同时提升河道景观,修建半自然生态驳岸,利用河道中较大石材营造“深潭-浅滩”结构,适当蓄水,在增加亲水体验、营造丰富景观的同时,缓解防洪压力,保障防洪安全。

3.1.3 街巷风貌的织补。

青山村内部村道以石板街巷为主,地面铺设石板。对于风貌不协调的水泥铺地街巷,采用本地石材进行织补,铺设石材,局部用鹅卵石、小碎石、条石等多种材料拼接组合。铺装垫层的材料可采用稳定砂和级配碎石,面层材料使用村内废弃闲置石材,路面铺装采用石材搭配级配碎石,自然生长为嵌草铺装。这种道路的织补,既能因地取材,又具有透水性和生态性,且与村落古朴氛围相协调。

此外,整治不平整路面和街巷中的节点,协调统一沿街建筑风貌。对于商业街的门店招牌,可统一牌匾素材和色调,使整体材质色调一致。

3.1.4 重视文物遗址的保护与功能织补

青山村内有许多历史要素的遗存,例如道观庙宇、洞府仙窟等文化景点与古树名木、石磨、古井、石板路等环境要素。对于历史文化景点的织补,首先应对其进行修缮和提升,并改善村庄至各景点的沿线道路景观设计。必要时可以适当改造与利用环境要素,结合古树、石磨、石板路、古井等打造小微绿地公园,将其赋予公共交往、日常休闲的功能,打造村庄旅游的特色打卡点,强化村落特色[6]。将青山村内的历史要素活化再利用,保护与功能织补相结合,塑造村庄景观节点,提高青山村的旅游吸引力。

3.2 非物质要素的织补

3.2.1 精准织补地域文化

青山村的文化底蕴丰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渔村文化、茶文化和传承千年的道教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没有具体形象,想要对其进行精准的定位和织补,在开发弘扬这些文化时就应该注重发掘它的内涵,将其和旅游相结合,化无形的文化为有形。如青山村的茶文化,可以将茶作为青山村特色产品,打出青山村旅游产品品牌;还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办茶道体验之旅——望茶园、摘鲜叶、品新茶、学茶道、感时迁、悟人生,在品茶中悟道,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产业。

3.2.2 织补传统技艺,维系传统生活方式

青山村保留着许多民间传统技艺,如石刻、闸纸、木雕、竹编、铁匠、乐器制作、塑像、蒸馍等。但由于村落的建设逐渐趋于现代化,多数的传统技艺渐渐淡出村民的生活。所以传统技艺的织补也是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的关注点。对其的织补和传承需要村民、游客和社会团队的共同参与,结合市场需求,手工艺者可以通过开办作坊吸引游客和对该传统技艺感兴趣的人群,出售手工艺品,带徒授艺,与旅游结合建立传统技艺展示平台,将文化传承融进现代生活[7]。

结语

青山村风貌保护较好,但仍存在着建筑混杂、公共空间凌乱、街巷改动、文脉保护不足和环境遭到破坏等影响村庄风貌的问题。针对这些现状,从织补的角度出发,以保护延续文脉为核心,运用织补手法修复修整被破坏和被忽视了的风貌要素,并织补发扬青山村独具特色的文化民俗和生活方式,使风貌得到保护,历史得以延续,村民生活不断提升,促进青山村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风貌青山村落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青山揽胜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