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究
—— 以智能制造技术课程为例

2023-01-08 14:49章彬郑文兴王伟
科学咨询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课程

章彬,郑文兴,王伟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六安 237011)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最早于2014年提出,旨在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进行融合。许多高校在学习上海“课程思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把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师培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设计、师资力量建设、第三课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大学是学生三观养成的关键期之一,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少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在智能制造技术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是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中,充分落实在日常教学管理之中培养德艺双馨的高技能型人才,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在此背景下,初步探索适合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施路径。

一、智能制造技术课程特点分析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指出,智能制造是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我国制造业由大而强的路径。智能制造技术是在现代传感、网络、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借助人机交互,通过智能化感知、决策和精确执行一系列动作,实现设计、制造和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智能制造技术相较于以工程经验总结典型结构及以设计规范为内容的其他机械类专业课而言,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更广泛,学生更感兴趣,同时蕴含的思政元素更丰富。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一)转变育人观念,提升思政素养

1.重视自身的言行规范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课堂育人的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智能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从教师入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出爱党爱国、治学严谨、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方式展示职业道德。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战场和学生受教的主阵地,教师要真正在课堂上伺机以人生阅历、人物故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转变自身的育人观念

首先,教师要理解“教书育人”一词的育人内涵,要走出专业课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误区,要深刻地认识到专业课蕴含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其次,应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广大教师的职责,专业课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最后,专业课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自觉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能为了完成要求而牵强附会地对学生进行生硬灌输。

3.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

专业课教师毕竟不是科班思政出身,需利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将党支部建在教研室,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和战斗堡垒作用,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研室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重点工作,制订三年计划,分批次完成课程思政改革,把教研室成员思政素养提升作为教研室常态化工作,定期开展思政素养提升活动,通过课程思政培训、学科培训和交流等途径将课程教师团队成员培育成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二)挖掘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

要实施“课程思政”,关键是教师要在工作中重视思政元素的挖掘,注重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思政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在教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1.结合学生特点挖掘思政元素

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抽象思维差,但他们思想活跃,个性明显,对事物有一些理性思考,具备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面对人生问题,不愿意或缺少主动意识去思考[2]。同时他们又不愿安静读书,但却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玩转各种信息软件。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不能生硬地说教,应针对学生思想特征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智能制造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机械类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零件造型设计、工艺编制、工业机器人及数控机床操作等技能。通过之前课程的学习发现学生具有乐于动手、勇于实践、善于协作的优点,对实际的工作任务感兴趣,能够带着任务去学习,但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对理论分析不感兴趣,处理实际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企业实际生产案例进行情景化教学,用零零后高职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展专业课思政教学,化灌输为互动交流,变讲解为体验教育。

2.结合专业特点挖掘思政元素

高职专业多与职业、岗位相衔接,思政元素应结合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挖掘。比如,在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车工、钳工等工种的职业素养角度,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大国工匠精神。同时,通过“中国制造2025”和“工匠精神”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工匠协作精神。

3.结合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

以智能制造技术课程为例,本课程内容涵盖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多学科,在众多领域我国已取得杰出成果。在人工智能(AI)方面,以2020年11月23日发射的嫦娥五号为例,如何让其在几秒钟窗口期精准自主地选择月背地区着陆点,先进的AI技术就派上用场了,将嫦娥五号案例引入课程,不仅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还可以挖掘中国的航天精神。在计算机方面,以联想发家历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使学生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在网络通信,中美贸易摩擦及华为事件上增强学生的政治觉悟,挖掘学生的爱国情怀。

4.结合学校地方挖掘思政元素

深度结合“国防”二字,充分挖掘“国防”精神,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民族意识。利用学校军工博物馆及校园内军工展物挖掘“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军工精神,用一代代军工人献身国防的案例,培养学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信仰和“舍小家顾大家”的军工报国情怀,大力弘扬军工报国、甘于奉献的军工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奉献、吃苦、爱国、报国,鼓励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大学生征兵入伍政策。另外,我校地处革命老区安徽六安,可以在课程中加入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从中挖掘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集体意识和大局观。

通过从以上多方面考虑,对智能制造技术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上的重构,课程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契合点挖掘如下。

表1 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契合点挖掘

(三)解读“1+X”制度,探索书证融通

充分认识到“1+X”证书制度的意义和机遇,课堂上拓展学生就业创业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工学结合,打造学生一技之长。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结合“1+X”证书制度,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处理,扩充“1+X”考证相关内容,对接学生“1+X”考证培训,探索书证融通。

(四)利用互联网+ ,探索教学模式

1.借助网络大数据,把握思想动态

组建以辅导员(班主任)、授课教师和班级团支书为主体的思政工作队伍,利用网络问卷调查等技术手段,依托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与共青团“青年大学习”数据,对课程开设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状况进行追踪分析。

2.打造课程云媒体,拓展思政空间

依托智慧校园建设,深入实施“教务智慧管理系统”应用,构建集资源、教学、学习、实践于一体的智能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引导课程教师团队和学生骨干共建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建起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自媒体课程思政教学互动模式。

3.利用超星学习通,混合线上线下教学方式

在备课阶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精选专业课程案例,找到课程与思政的契合点。在课堂上,针对本课程面向的智能产线操作员岗位,要求学生按照岗位标准去完成课程任务,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严谨负责的职业精神。小组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合作、与人探讨的合作精神。教师总结点评,一定要进一步升华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在课后,组织学生打扫教室卫生,进行劳动素养教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针对课程内容,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发起话题讨论,主导话题讨论方向,充分探讨,观点碰撞,最后进行引导性总结,下发相关思政类课外微视频等,实施线上课程思政教育。

图1 利用超星学习通实施线上线下思政混合

(五)采用四位一体,完善思政评价

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认真执行课堂政治纪律的规定,严格执行教学督导听课评价、教研室主任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四位一体“思政评价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使课程思政元素成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反思

(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从学校层面推进

学校要整合思政教育资源,统筹规划,给出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职称评聘、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中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在教师的评优评先中,考虑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方面是否有突出贡献。

(二)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理念必须转变

高职院校注重职业技能培训,所以专业课以实用为主,育人优势被广大教师忽视。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树立“三全育人”的教育观,把思政教育融入所有的教学活动和师生的点滴交往中[3]。

(三)课堂不是思政教育的唯一载体

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堂,但并不是唯一载体,课程思政教育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融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资源。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待进一步创新

学校生源复杂,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基础、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较薄弱,遇问题时不思考等解答,缺乏自主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合理分组,结合不同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结合学生兴趣特长因材施教,还要注重侧重点的选取和难易程度的把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课堂教学时导入一些有趣的思政案例,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四、结束语

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注重教学设计,注重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文化基因的挖掘与提炼,注重将其具体化为有效的教学载体,最终以“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手段,润物细无声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学校应根据独特的办学特色统筹规划,课程思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在改进中加强,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质量,采用“诊改”的指导思想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质量。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仅不是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是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