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3-01-09 08:36唐小桃陆元三周扬帆阳益贵
经济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思政

●唐小桃 陆元三 周扬帆 曾 科 阳益贵 唐 浩

为了贯彻落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各大高等院校创新育人模式,针对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不足之处,逐渐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劳动观的价值认同,培育具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并且已经获得良好成效。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劳动教育相融合,可以培养堂堂正正的时代新人,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为其实际行动指明方向,同时也可以体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的互补。

一、基本概述

(一)高校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阶段中形成的社会实践活动[1]。该种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而劳动观就是指人们对劳动所产生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观教育主要就是指高校教师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观念,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培育学生勤俭、奋斗、奉献等精神。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劳动,避免学生对劳动产生厌倦心理,出现“等”“靠”“要”思想,而是充分发挥劳动意识的激励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发挥其自身主人公精神,引导大学生巩固树立“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二是劳动态度教育,该种态度具体指人们对劳动所持有的心理倾向,引导学生端正劳动心态,以劳动为荣,摒弃对体力劳动的偏见,从而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塑造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中铸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其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扎根人民群众,服务社会,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身力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为德育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培育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道德行为水平,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劳动习惯。二是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提升其独立人格,强化其思想解放,在自立、自主、自强过程中,深刻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促使学生形成忧国忧民的思想认识。三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育人过程中,除了使得学生获得充分的文化滋养,也应该着力提高其情绪调控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伟大的民族精神熔铸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让学生具备善心、实施善行、养成善德。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科学,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解劳动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形成浓郁的劳动氛围,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劳动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一)宏观方面

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劳动教育相融合,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青联13届全委会议”上着重强调:“当代青年应该培育高尚品格,坚定理想信念,矢志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创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将青年大学生作为时代使命的主力军,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砥砺奋斗,引导高校教师做好劳动观教育,使学生用勤劳勇敢书写青春。从这一层面来讲,实现高等院校劳动教育的纵向延伸,可以培育新时期民族复兴时代新人,将劳动教育纳入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导青年学生热爱劳动,鼓励其进行创造性劳动,培育其“诚实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意识,最终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新时代。

(二)微观方面

从微观层面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可以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切实落地,有效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将学生作为社会劳动的守望者,教师通过引导和带动,促使学生参与各式各样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充分体现出劳动教育的特殊性。与一般学科教育有所不同,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为实际行动指明方向,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提高政治站位,形成大思政理念,有利于改变高校管理者“劳动教育可有可无”的陈旧思想,从而加强课程建设,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筑牢劳动教育,切实提升学生奉献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校园文体活动、专业实训、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课程,搭建劳动教育平台,最终实现高校学术层面和实践层面的互补性,处理好劳动教育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创新路径

(一)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思政“三全育人”过程中

要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创新融合,笔者认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2]。这是我国历史发展和教育体制革新的必然选择,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主义思想,才可以切实端正大学生劳动观念,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通过科学化的劳动教育培训,实现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的渗透与融合,充分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优势。同时,教育者也应该将劳动育人渗透到思政“三全育人”过程中,引导学生实时感悟劳动价值,通过主题活动、劳动教育课、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政理论课等多种课程,增强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在必要时也可以将劳动教育纳入教材编写中,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善于挖掘书本中、生活中、学术中劳动隐性教育资源,通过校园文化、匠人精神、师德师风等,带动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发挥校园主渠道作用,明确劳动价值观的学科归属。高校也应该根据国家劳动教育文件精神,打造精品课程,通过深度挖掘,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依据,最终提升授课效果,比如:高校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利用实践比赛、知识竞赛、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方式开展劳动教育,也可以将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崇高职业道德和理想,培养其职业素养和岗位意识,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端正学生劳动价值观,最终实现“培养人”“磨练人”“锻造人”的最终目的。

(二)优化劳动教育话语体系,打造精品示范工程

要想优化高校劳动教育话语体系,笔者认为,除了盘活大学生劳动教育资源,还应该充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激发劳动观教育双方的热情,尤其是高校教师应该始终坚持榜样引领,通过自身表率示范,为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榜样,塑造其爱劳动的主观意识,用自己的爱岗敬业、匠人精神启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更加认同正确的劳动文化,做好劳动观榜样示范教育,最终改变大学生传统劳动价值取向。通过现身说法、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入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准则,用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在无形之中改善学生劳动观,营造良好的高校劳动风气,让学生形成“劳动没有高低贵贱”的平等认知,并且大力倡导公益劳动,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调动大学生劳动热情,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教师也应该确保教育形式与时俱进,比如将思想政治课程的隐性教育和劳动课程的显性教育相结合,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多学习、多积累、多思考,通过课外情感体验、课内知识体验等多种模式,构建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最终培养其劳模精神和匠人精神。在必要时,高校应该打造精品劳动教育示范性课程,我国教育部已经公布2021年《高校思政工作精品建设项目名单》[3]。多个大学通过劳动育人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方式,实现良好育人体验,获得教育成效,例如东北农业大学打造“导学训评”链条式劳动实践育人体系;复旦大学构建“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实践路径”、哈尔滨工业大学构建“能源动力课程思政教学育人项目”,以上高校都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和渗透,开辟培养可靠接班人的教育新途径,深化课程思政工作格局,值得其他地区高校借鉴。

(三)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实现产学融合

要想实现高校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必须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从本质上讲,任何教育效果都取决于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这两个方面,如果不能形成家校共育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就难以实现长效的教育机制。因此笔者建议,要想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成果,必须促进家校之间交流,形成重叠式的教育,使得学生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促使新时期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树立正确劳动观和价值观。家长要对高校劳动教育给予支持和鼓励,最终实现劳动观教育场所的无缝对接,保证家庭劳动教育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体系的完全一致,增加劳动教育吸引力,从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切身感悟劳动之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暑期实习,促进理论到实践的互通。比如利用产教融合、产学融合的方式,积极构建学校内外实践平台,该种实践平台结构合理、专业性强,并且覆盖面较广,可以从学生自身专业能力和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校内引导和校外培育,让学生在劳动中了解自身不足,培育其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劳动意识,提高其匠人精神,让其有一技之长,最终激发大学生内在劳动潜力,树立“以勤为能”“以劳为荣”的价值观。高校还应该结合时代特点,通过文化浸润,充分发挥思政教师专业水平,强化劳动教育观的“软引导”,以平视的角度、平和的态度培养学生劳动意志,因势利导,在思政课上举实例、讲故事、出精品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立精神支柱”“树劳动之旗”,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渗透与融合[4]。

(四)劳动课程与学术课程有机联动,实现不同教育阵地之间的衔接

高校还应该将劳动课程与学术课程进行有机联动,拓宽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形式,最大化开发劳动教育网络阵地,并且将社会主义劳动观、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比如将劳动教育充分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发挥文化熏陶作用,实现学术课程和劳动课程的有机统一;也可以将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与劳动教育和学术课程相融合,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帮助其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和岗位素养,将大学生实践活动常态化,最终构建大思政教学计划的长效性,并且注重成果和过程考评的结合,最终实现不同教育阵地之间的衔接。比如,2021年新疆石河子大学举办西北地区高校工程训练研究会[5]。在会议中,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挂靠西北工训研究会,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等60多所西北高校,以“促进交流互利合作”为宗旨,围绕课程育人和劳动育人等主题进行专题培训、经验分享、技术交流、劳动实践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持续强化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共同促进教师育人能力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通过教师教学竞赛、教学观摩等多种活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知道创业艰难,珍惜劳动成果,最终补齐高校劳动教育这块短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劳动意识的激励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做好劳动观榜样示范教育,最终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发挥校园主渠道作用,明确劳动价值观的学科归属,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思政“三全育人”过程中,最终实现学术课程和劳动课程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热爱劳动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